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川昀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药物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家族
  • 2篇酸酶
  • 2篇皮肤
  • 2篇皮肤反应
  • 2篇唾液
  • 2篇唾液酸
  • 2篇唾液酸酶
  • 2篇流感药物
  • 2篇基因
  • 2篇家族
  • 2篇菲类
  • 2篇测序
  • 2篇测序技术
  • 2篇达菲
  • 1篇大学生
  • 1篇药物成瘾
  • 1篇药物副作用
  • 1篇粘附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作者

  • 8篇李川昀
  • 2篇孙颖
  • 2篇罗静初
  • 2篇郑晓峰
  • 2篇叶志强
  • 2篇魏丽萍
  • 2篇张武学
  • 2篇顾孝诚
  • 2篇于泉
  • 2篇贺权源
  • 2篇李玉梅
  • 1篇钟晓明
  • 1篇申晴
  • 1篇杨欣壮
  • 1篇彭继光

传媒

  • 2篇生命科学仪器
  • 1篇生命科学
  • 1篇大学生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深度测序技术的RNA编辑调控研究
2016年
RNA编辑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修饰,可以导致成熟RNA不同于模板DNA序列。长期以来,受鉴定策略等因素限制,该领域研究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深度测序技术的兴起,RNA编辑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实现了对多物种RNA编辑位点的鉴定,并对其整体的生物学功能开展了初步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对RNA编辑的鉴定、调控元件的特征分析以及RNA编辑功能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杨欣壮丁晚秋陈加余李川昀
关键词:RNA编辑
一种预测达菲类药物用药安全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测达菲类药物用药安全性的方法:通过测定受试者唾液酸酶蛋白家族Neu2蛋白基因Arg41Gln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预测受试者对达菲类药物副作用的敏感性:对于该SNP位点的基因型为A/A的个体,达菲...
魏丽萍李川昀叶志强贺权源于泉张武学孙颖罗静初顾孝诚郑晓峰
文献传递
一种预测达菲类药物用药安全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测达菲类药物用药安全性的方法:通过测定受试者唾液酸酶蛋白家族Neu2蛋白基因Arg41Gln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预测受试者对达菲类药物副作用的敏感性:对于该SNP位点的基因型为A/A的个体,达菲...
魏丽萍李川昀叶志强贺权源于泉张武学孙颖罗静初顾孝诚郑晓峰
文献传递
Monkey genomics: understanding human biology in well-annotated genomic framework of rhesus monkey
李川昀
第三代测序技术在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8年
转录组学从整体水平系统研究转录过程,其发展离不开深度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以单分子、长读长为特征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为从全长转录本水平研究转录组提供了机遇。本文就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结构注释、RNA可变调控事件的鉴定及其组合搭配规律、以及候选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在全长转录本水平的定量转录组学研究、RNA修饰研究以及单细胞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李玉梅李书娴李向上李川昀
关键词:转录组学
在恒河猴基因组学框架下研究人类演化与调控被引量:3
2017年
恒河猴作为人类近缘的模式生物,在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其应用受到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匮乏、基因结构混乱、研究平台缺乏等限制。近年来,深度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突破这些技术瓶颈提供了机遇。现综述在深度测序技术支撑下,以恒河猴为背景开展的基因组学与分子演化研究,以期抛砖引玉,推动非人灵长类领域的研究进程。
钟晓明申晴彭继光李玉梅李川昀
关键词:恒河猴
基于元分析研究药物成瘾相关基因、分子网络及遗传差异
药物成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成瘾机制研究领域存在若干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包括(1)鉴定控制成瘾行为的基因和分子通路;(2)鉴定控制多种药物成瘾的共通分子通路;(3)如何从分子...
李川昀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药物成瘾细胞粘附因子药物副作用基因起源
Re+search
2013年
我的专业是生物信息学.一门由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交叉而成的新型学科。入学伊始.我对科研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只是觉得它有挑战、很刺激。然而进实验室的第一周.现实就让我意识到科研艰辛的一面:脑海里充斥着纷乱如麻的课题线索、良莠不齐的参考文献、错误连篇的PERL程序代码、晦涩难懂的微分方程和师兄论文被别人抢发后的无奈表情.与大众媒体所描述的美好光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川昀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劳动就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