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
- 作品数:42 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陈铨创作研究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战国策派”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学术团体,以其鲜明的民族意识和德国思想背景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大后方名噪一时。陈铨作为“战国策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有着多重的文化身份,在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在中国现代...
- 李扬
- 关键词:战国策派尼采
- 文献传递
- 《蜕变》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被引量:2
- 2010年
- 《蜕变》的创作过程也是各种思想理念、政治思潮、道德准则相博弈的过程,对理解这一时期曹禺的思想、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梳理了《蜕变》的创作、修改过程,考察了这部作品的版本源流;同时,对梁公仰的原型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蜕变》与《莫斯科天空下》的内在思想关联及作家的文化立场调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李扬
- 关键词:《蜕变》文化立场
- 论曹禺悲剧观念的转向——兼谈曹禺创作的分期问题被引量:8
- 2004年
- 文章将 1 937— 1 94 8年称为曹禺创作的“悲剧观念转向期”。 1 937年后 ,在国事和家事的双重影响下 ,曹禺的现代性立场发生了位移 :由审美现代性向启蒙现代性转变。在悲剧观念方面 ,国家危亡、匡扶正义等宏大主题成为作家的主要表达对象 ,同时一反过去的评价人物的“非道德”立场 ,转而从道德立场来臧否人物。值得肯定的是 ,在发生上述转向的同时 ,作家始终坚守着与官方意识形态相疏离的民间立场 。
- 李扬
- 关键词:悲剧观念戏剧创作道德立场民间立场创作题材
- 应用混合蚁群算法的ATM网点选址研究与实现
- 作为商业银行吸引客户和开展各项业务的重要设施,ATM选址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利益。科学的选址决策有利于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增加效益,方便储户:选址不当则可能造成银行资源的浪费。现今ATM选址的难点主要在于选址约束条...
- 李扬
- 文献传递
- 仪式、原型与曹禺早期剧作的主题呈现
- 2020年
- 曹禺的早期剧作是中国话剧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经典作品,这与其作品的主题及呈现主题的方式密切相关。在戏剧创作中,曹禺借用复调音乐、宗教仪式在无形中强化了作者的悲悯之心和救赎之意;同时,曹禺在剧作中反复再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礼仪,以此来表现传统伦理对现代人的规训作用。这些独特的艺术手段,在增强曹禺早期剧作的内在张力的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意蕴。
- 李扬
- 关键词:仪式悲悯
- 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策研究
- 李扬
- 关键词:弘扬民族精神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南开新剧(1909—1918)与现代中国话剧的发生被引量:1
- 2020年
- 南开新剧团是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张伯苓校长自编、自导、自演的《用非所学》应该作为一个事件被中国话剧史记载:它不但以演剧形式践行着南开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话剧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时事政治戏和改编外国作品大行其道的时代,南开新剧团专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直面社会现实,在现代与传统的夹缝中关注着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南开新剧在艺术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追求:既注重外向化的戏剧冲突,又关注人物的内在心理矛盾。南开新剧对中国话剧摆脱幕表戏的阴影,进一步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 李扬
- 关键词:话剧内向化
- 论90年代的知识分子立场写作被引量:5
- 2002年
- 本文重新检讨了 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意义及缺失 ,对这一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 :以张炜、张承志、韩少功、李锐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群体自觉承继了鲁迅精神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里承担着道义和责任 ,坚守着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 ,是 90年代最富人民性的写作群体 ,他们精神上的不间断求索和拒绝市场订货的写作态度依然保持着文学创作的尊严。这种姿态标志着一种不受外力干扰、独立于政治话语的写作的诞生 ,这是我们文学的复兴之梦。
- 李扬
- 关键词:坚守知识分子写作鲁迅精神政治话语思潮
- 论后焦菊隐时代的北京人艺
- 2014年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走过了60年的旅程。60年来,她不但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最高艺术殿堂,形成了自己的演剧学派,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在主旋律、商业化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创作了一批实现了时代精神和普世价值的内在统一的代表剧目,超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民族化概念的藩篱,深化了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导演理念的理解。与此同时,北京人艺的表演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形""神"兼备。
- 李扬
- 关键词:北京人艺现实主义表演风格
- 悖论与整合:《北京人》中的“反传统”与“传统”被引量:3
- 2007年
- 《北京人》在曹禺的创作中具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隐含了作家以后创作的基本走向,曹禺此后的创作都可以在《北京人》中找到前兆性的趋势。它既是作家创作危机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对其审美转向的一种预言。作家一方面在作品中高扬着反传统的旗帜,另一方面又对体现着传统美德的愫方赞美有加;一方面向往着北京人那种"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被"为着自己受苦,留给别人一点快乐"的人生哲学深深地吸引。作家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悖论之中。这一悖论是由作家灵魂深处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所决定的,它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作家在以寓言的方式宣告了传统的士大夫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的同时,也在优美地向过去的"反传统"事业告别。
- 李扬
- 关键词:悖论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