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振洋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性
  • 1篇抑制肿瘤
  • 1篇应用解剖学
  • 1篇整合课程
  • 1篇宿主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疾病
  • 1篇肿瘤发生
  • 1篇肿瘤免疫
  • 1篇细胞凋亡
  • 1篇下肢
  • 1篇下肢缺血
  • 1篇下肢缺血性疾...
  • 1篇免疫学

机构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4篇李振洋
  • 2篇侯晋
  • 1篇丁云
  • 1篇郑建明
  • 1篇于益芝
  • 1篇高渊
  • 1篇何妙侠
  • 1篇周烨
  • 1篇王全兴
  • 1篇李楠

传媒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Ⅰ型干扰素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5
2017年
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具有抵御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因而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Ⅰ型IFN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包括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通过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进而抑制肿瘤发生发展。此外,Ⅰ型IFN也是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对肿瘤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均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Ⅰ型IFN治疗的敏感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也为IFN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综述了Ⅰ型IFN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与抗肿瘤治疗及其面临的挑战等新近研究进展。
李振洋侯晋
关键词:肿瘤肿瘤免疫免疫治疗
miR-199a-3p和RIG-I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细胞肝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90%。肝癌发生机制复杂,目前研究表明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均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总体而言,肝脏长期的慢性损...
李振洋
关键词:肝癌RIG-I细胞凋亡肿瘤发生MICRORNA
文献传递
八年制整合课程“宿主免疫异常与疾病”教学改革初探被引量:3
2015年
长学制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是医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抽象的学科特点使得学员不易理解并较难掌握关键知识点。在八年制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中,尝试将医学免疫学中"免疫病理"与"免疫学应用"以及病理学中"传染病病理"等相关章节进行整合,综合应用课堂讲授、学员讨论和实习以及PBL等教学方法,以免疫学和病理学理论为基础,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系统讲解有关知识点,加深学员的直观印象和知识理解,培养学员的医学逻辑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侯晋何妙侠李振洋周烨李楠于益芝郑建明王全兴
关键词:免疫学病理学课程整合
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相关的股内侧肌动脉应用解剖学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对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的观察和测量,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股内侧肌段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20具成年人尸体(男12具,女8具)40侧下肢的营养股部肌肉的股动脉分支.测量营养股内侧肌各分支数量、位置、相邻分支间距离及各外径.结果: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相对较多,数量差异较小,分支间距相对较大,75%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22.5%肢体出现3条分支,仅2.5%肢体出现4条分支.其中70.8%男性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25.0%肢体出现3条分支,4.2%肢体出现4条分支;81.3%女性肢体出现2条营养股内侧肌的股动脉分支,18.7%肢体出现3条分支.该肌支的第1、第2、第3分支外径分别为(1.8±0.5)mm、(1.9±0.8)mm、(1.6±0.05)mm,第1分支距离腹股沟韧带中点(18.03±4.84)cm,各分支间距离分别为(6.4±2.7)cm、(5.4±2.4)cm.不同性别第3动脉分支的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内侧肌具有恒定多血管(2~4条)营养,男女平均血管间距≥6.6 cm.本研究找到在位于第1分支与第2或第3分支距腹股沟韧带中点(18.03~24.44)cm或(18.03~29.81)cm的区域,此区域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治疗理想种植范围.
丁云高渊杜继聪李振洋黄会龙
关键词:股动脉股内侧肌下肢缺血性疾病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