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峥

作品数:65 被引量:507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科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5篇血压
  • 44篇高血压
  • 22篇原发性
  • 20篇原发性高血压
  • 20篇高血压患者
  • 12篇动脉
  • 11篇降压
  • 10篇动态血压
  • 10篇多态
  • 10篇多态性
  • 10篇基因
  • 10篇高血压病
  • 9篇原发性高血压...
  • 9篇高血压病患者
  • 9篇病患
  • 8篇血管
  • 7篇心肌
  • 7篇心脏
  • 7篇梗死
  • 6篇心肌梗死

机构

  • 6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65篇华琦
  • 65篇杨峥
  • 64篇刘荣坤
  • 21篇谭静
  • 14篇邢绣荣
  • 11篇陈海翎
  • 10篇郭金成
  • 10篇刘力松
  • 8篇许骥
  • 7篇李梅
  • 7篇李东宝
  • 5篇闻静
  • 5篇刘东霞
  • 4篇侯海霞
  • 3篇陈慧敏
  • 2篇郭金城
  • 2篇高英旭
  • 2篇高敬
  • 2篇马湘涛
  • 2篇罗鸿宇

传媒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中国医学影像...
  • 6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国动脉硬化...
  • 3篇医学研究生学...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THE 22...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09
  • 5篇2008
  • 7篇2007
  • 13篇2006
  • 9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诊所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 5 5 5名初诊或停药 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诊室血压、2 4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5 5 5名患者根据诊室脉压 (CPP)及 2 4h动态脉压 (APP)水平分别分为四组 ,A组 :PP≤ 40mmHg ;B组 :40mmHg 60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 (LVMI)男性 >13 4g/m2 ,女性 >110g/m2 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 ,分为年龄匹配的左室肥厚组和非肥厚组 ,其中肥厚组 2 3 7例 ,非肥厚组 3 18例。结果 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 ,舒张压无明显差异 ,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为因变量 ,以诊所或 2 4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 ,只有诊所或 2 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 ,而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无明显影响。
华琦李梅刘力松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脉压收缩压左心室肥厚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僵硬度与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
谭静华琦闻静邢绣荣刘荣坤杨峥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Gly15Gly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分析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Gly15Gly(T45G)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10/2005-10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具备代谢综合征所有组分者156例,另外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3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签订知情同意书。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两组调查对象脂联素基因Gly15Gly的基因型,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按年龄、性别进一步分组,分析两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调查对象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纳入代谢综合征组调查对象156例,正常对照组133例,均成功进行了目的基因的扩增,无脱落。①两组调查对象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正常对照组的TT,T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9%,39.8%和8.3%;代谢综合征组分别为46.8%,42.3%和10.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T,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1.8%,28.2%;代谢综合征组分别为67.9%,32.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两组调查对象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进一步按照年龄、性别分组后,差异也未见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Gly15Gly多态性可能与代谢综合征无明显相关性。
刘东霞华琦郭金成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X基因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匹伐他汀(2 mg)与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经过4周饮食控制及安慰剂洗脱的高脂血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5例)与匹伐他汀组(33例),治疗8周后,观察其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伐他汀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不劣于阿托伐他汀。
侯海霞华琦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高脂血症
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北京降压0号和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
2013年
为评价北京降压0号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笔者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比较其与氢氯噻嗪单药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
谭静华琦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北京降压0号降压疗效氢氯噻嗪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改变及其意义。  方法 :选择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心房颤动组 ) 5 4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5 8 4± 12 3 )岁 ;存在相同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或冠心病 )的窦性心律者 (窦性心律组 ) 40例 ,男 2 0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5 7 6± 11 7)岁 ;健康体检者 3 5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 17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5 2 4± 18 5 )岁。测定以上 3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组织纤溶酶原抑制剂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结果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抑制剂水平显著升高 ,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无显著变化。  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高凝和低纤溶状态。
华琦李梅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瓣膜心房颤动凝血-纤溶系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研究被引量:31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odification diet for renal disease,MDRD)方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filtration rate,eGFR),并根据eGFR值将患者分为2组:每1.73 m2 eGFR<90 mL/min(A组)与每1.73m2 eGFR≥90 mL/min(B组)。结果 A组患者的24 h平均舒张压(24 h-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DBP)、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ystolic bloodpressure-standard deviation,24 h SBP-SD)均显著高于B组,将其带入回归方程并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发现24 h-DBP(OR=0.913,P=0.019)、24 h SBP-SD(OR=0.803,P=0.049)仍与eGFR独立相关。结论除血压水平外,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侯海霞华琦陈慧敏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肾脏损害
多巴胺受体D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1(DRD1)基因(-48A/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3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 和195例健康人(对照组)DRD1基因(-48A/G)多态性,并对两组人群的血压及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测定。结果:高血压患者中,DRD1基因(-48A/G)多态性各基因型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有显著差异。其中, AG基因型的诊室舒张压、24h舒张压及24h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GG基因型的诊室收缩压、诊室舒张压、诊室平均动脉压及24h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AG基因型与GG基因型之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DRD1基因(-48A/G)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明显相关。
许骥华琦李东宝陈海翎郭金成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
氢氯噻嗪、氯沙坦单用或联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效果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华琦罗亚玮邢绣荣刘荣坤杨峥
关键词:氢氯噻嗪氯沙坦轻中度降压作用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T/C)多态性对北京汉族人群高血压患者缬沙坦降压疗效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T/C)多态性与北京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及对缬沙坦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1999年8月至200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4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156名健康人(NE)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T/C)多态性。并测定各组人群的诊室血压、24h血压以及各项生化指标。其中98例高血压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每日1次,用药4周,测定用药前后的血压指标。结果EH组CC+C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NE组;EH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E组(P<0.01)。CC+CT基因型用药后的收缩压下降值、舒张压下降值、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及24h收缩压下降值、24h舒张压下降值、24h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均显著大于TT基因型(P<0.05)。结论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T/C)多态性与北京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明显相关,并且可能是缬沙坦降压疗效的有效预测因子。
许骥华琦李东宝刘荣坤杨峥陈海翎郭金成
关键词:高血压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