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芳
- 作品数:16 被引量:75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材料改性应用于组织工程隆鼻充填材料的可行性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以改性聚羟基丁酸已酯即聚羟基丁酸已酯与聚乳酸共混的组织工程软骨做为隆鼻充填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7/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①取兔耳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并鉴定。②预先将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制备成1.5cm×1.0cm的瓦状形态膜片,表面以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制成的纺丝反复缠绕,形成“三明治”样结构,进行预处理。③进行细胞-支架复合物的体外构建及培养,收集体外扩增的第3代软骨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支架上。④取3周龄新西兰兔1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实验组: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置于兔的鼻背部骨膜下,观察软骨形成情况;对照组:单纯以未接种软骨细胞的支架移植于兔背部皮下。于相同时间点进行检测。结果:经过大体、组织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查发现:①实验组:植入4周后该复合物在兔鼻背下支架表层有软骨层形成,并可见软骨细胞突入至支架材料内部;8周后支架材料继续降解,软骨细胞及细胞基质生成明显,伴有胶原长入。②对照组:植入4周、8周支架材料外周先形成一层透明组织薄膜,周围无炎性细胞浸润,内部为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支架材料,随着时间延续,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支架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不能维持原有的空间结构,较实验组结构崩解明显。未见有类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以改性聚羟基丁酸已酯(聚羟基丁酸已酯-聚乳酸共混物)做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可用于隆鼻的充填材料。
- 田晋洪艾玉峰潘宝华艾卫兵伍锦华杨清芳董兆麟
- 关键词:软骨隆鼻聚乳酸
- 新型聚β-羟基丁酯作为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探讨经改性处理后的可降解生物材料聚β-羟基丁酯(PHB)作为血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接种在经胶原包埋处理后的管型PHB支架材料上,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粘附和生长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结果: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在改性后的管型PHB支架材料上粘附生长良好,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生长融合成片状,HE染色示细胞在PHB材料上生长良好。结论:改性后的聚β-羟基丁酯材料与兔血管平滑肌细胞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 艾卫兵艾玉峰熊猛田晋洪易成刚伍锦华张琳西杨清芳董兆麟
- 关键词:血管组织工程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相容性
- 血管内皮细胞与聚羟基丁酯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评价新型可降解生物材料聚羟基丁酯(PHB)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培养的牛血管内皮细胞接种在PHB膜片及胶原包埋的PHB膜片上,并与PGLA和空白对照作比较,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粘附和生长情况,并对细胞增殖用MTT法进行测定。结果牛血管内皮细胞在四个实验组中粘附良好,生长符合其生长曲线,胶原包埋PHB较单纯PHB细胞更易粘附生长,较PGLA略差。结论牛血管内皮细胞与PHB细胞相容性好,其用胶原包埋可增加细胞亲和性。
- 袁文周艾玉峰熊猛夏文森张琳西董兆麟杨清芳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相容性
- 新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探讨以聚羟基丁酸己酯/聚左旋乳酸(PHB/PLLA1∶1)胶原杂化支架作为前交叉韧带组织工程载体材料的可行性。制备"三明治"样结构PHB/PLLA共聚物并测量其孔隙率等指标。以I型胶原对制备的PHB/PLLA支架进行杂化,获得PHB/PLLA胶原杂化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将兔皮肤成纤维细胞(SF)接种于PHB/PLLA胶原杂化支架,共培养5d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在材料上生长情况。PHB/PLLA支架杂化后胶原填充于纤维空隙,分布比较均匀。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种植在支架材料上,在材料上粘附、生长良好。说明构建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三维构型和生物相容性,有望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支架材料。
- 陈辉张春礼杨清芳杜江华操石磊
- 关键词:聚左旋乳酸胶原皮肤成纤维细胞
- 人胎儿毛乳头细胞和聚羟基丁酯细胞相容性实验
- 2005年
- 目的:探讨人胎儿毛乳头细胞与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酯的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以聚羟基丁酯为基质用人胎儿毛乳头细胞诱导表皮干细胞分化为毛囊,从而构建具有毛囊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烧伤外科实验室完成。标本为5~7个月胎龄终止妊娠人流胎儿(家属知情同意)。将二步法培养的人胎儿毛乳头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丁酯浸泡液及膜片上,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黏附率和细胞增殖指数,并在体外培养1,4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①人胎儿毛乳头细胞在聚羟基丁酯浸泡培养基中生长良好。②24h,48h,72h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4h后人胎儿毛乳头细胞在聚羟基丁酯支架上黏附率为79.06%。③电镜显示人胎儿毛乳头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正常,黏附牢固。结论:人胎儿毛乳头细胞与聚羟基丁酯相容性,黏附性良好,可以用于进一步构建具有毛囊结构的组织工程皮肤。
- 王洪涛陈璧汤朝武杨清芳丁国斌
- 关键词:毛囊组织相容性
- 培养细胞牵拉模型的建立与牵拉后细胞生长曲线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建立一种机械作用细胞培养模型 ,将细胞培养在该模型上 ,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自行设计一种机械牵拉细胞培养模型 ,将 3~ 5代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种植在弹性硅胶膜上 ,设计牵拉组与非牵拉组 (牵拉组采用 4 0 %的延长率 ) ,比较牵拉与非牵拉组 12h、 2 4h、 3 6h、 4 8h、 72h细胞数量 ,绘制生长曲线。结果 :细胞在牵拉模型上生长良好 ,4 0 %延长度的牵拉能刺激细胞增殖 ,生长曲线显示牵拉能明显刺激细胞增殖。结论 :细胞在牵拉模型上生长良好 ,牵拉能刺激细胞增殖 。
- 舒茂国郭树忠张琳西杨力杨清芳
- 关键词:细胞培养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 聚羟基丁酸酯可吸收缝线灭菌方法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不同的灭菌方法对聚羟基丁酸酯(PHB)可吸收缝线的降解性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聚羟基丁酸酯(PHB)可吸收缝线进行酒精浸泡、环氧乙烷、紫外线照射三种方法进行灭菌处理后,用细菌培养检测灭菌效果,用粘度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从而观察缝线的降解性,用拉伸试验测定缝线的力学特性。结果:①酒精浸泡灭菌组有10%检出细菌,环氧乙烷及紫外线灭菌组未检出细菌;②紫外线照射灭菌和酒精浸泡灭菌组可使缝线黏度下降并具有显著性差异,环氧乙烷对缝线黏度下降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③经酒精和紫外线灭菌后缝线的断裂强度降低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缝线的断裂强度降低无显著性差异。经紫外线灭菌后缝线的断裂伸长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经酒精和环氧乙烷灭菌后缝线的断裂伸长率无明显降低。结论:环氧乙烷灭菌对PHB可吸收缝线的降解性和力学特性影响较小,是PHB可吸收缝线较理想的灭菌方法。
- 伍锦华艾玉峰韩悦杨清芳董兆麟
- 关键词:可吸收缝线聚羟基丁酸酯灭菌降解力学特性
- PHB/PLLA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索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三维支架材料。方法:以聚羟基丁酸已酯/聚左旋乳酸(PHB/PLLA1:1)制备"三明治"样结构共聚物并测量其孔隙率等指标。以I型胶原对制备的PHB/PLLA支架进行杂化,获得PHB/PLLA胶原杂化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将兔皮肤成纤维细胞(SF)接种于PHB/PLLA支架与PHB/PLLA胶原杂化支架,观察其在材料上生长情况。结果:PHB/PLLA支架杂化后胶原填充于纤维空隙,分布比较均匀。体外培养的胶原杂化支架材料上要比PHB/PLLA支架有更多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结论:胶原杂化有利于细胞种植和生长,PHB/PLLA胶原杂化支架具有良好的三维构型和生物相容性,有望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支架材料。
- 陈辉张春礼徐虎杨清芳杜江华操石磊
- 关键词:聚左旋乳酸皮肤成纤维细胞
- 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聚羟基丁酯(PHB)的细胞相容性实验研究
- 2003年
- 探索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新型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酯(PHB)的细胞相容性,为组织人工血管的构建寻找理想的支架材料。将组织块法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种植在PHB膜片和PHB三维微孔支架上,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粘附和生长情况,用MTT法测定细胞粘附率和细胞增殖指数,复合培养7d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细胞周期、DNA指数。结果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在PHB膜片上粘附率为77%,细胞增殖符合细胞的生长曲线,在PHB三维微孔支架上生长情况良好,并被证实为二倍体细胞。结论是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聚羟基丁酯(PHB)的细胞相容性较好,但细胞与材料间的粘附有待进一步改善。
- 袁文周艾玉峰熊猛夏文森张琳西董兆麟杨清芳
-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相容性人工血管可降解材料
- 抗癌药泵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癌药泵,它由导管、骨架、窗盖和泵壳组成。使用时,将抗癌药泵埋入到人体内,代替了放疗,化疗和口服药物的方法。该药泵体积小,结构较简单,使用方便,没副作用。导管、窗盖和泵壳均采用硅橡胶,由于硅橡胶为生物高分子...
- 杨清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