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选
- 作品数:51 被引量:214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东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2012年广东东源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被引量:1
- 2012年
- 在我国,较大地震的震源波裂过程往往是震后几小时由研究机构发布。经过汶川地震的惨痛教训,从地震应急及地震预警的角度,需要从地震台网快速产出地震的矩张量解,得到地震的破裂面及破裂过程,以对地震造成的破坏及震情判断提供依据。早期的地震矩张量解大都是由P波初动符号确定的,由于受台站的分布和初动清晰度所限,只有部分地震的断层面解才能得以确定,且断层面的不确定度较大。
- 康英沈玉松杨选郑斯华
- 关键词:震源机制矩张量解断层面解地震预警
- 基于多种资料联合反演微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可靠性评估
- 随着地震预警项目的建设,中国地震台网原有和大量新建的测震台(基准站,速度记录)、强震台(基本站,加速度记录)和放于地面简易烈度计站(一般站,加速度记录)、以及少量高频采样的位移观测站(如光纤地震仪等,位移记录)记录了大量...
- 杨选林向东袁怀玉赵亮赵桂儒孙海霞姜喜姣谭争光
- 关键词:地震震源机制解联合反演可靠性评估
- 南海北部地震危险性分析被引量:12
- 2009年
- 在建立了比较可靠的南海北部地震目录以后,采用编制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的方法,重新划分了南海北部海域的潜在震源区和调整了相关的地球物理参数,最终计算了南海北部海域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南海北部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可分成东部高值区和西部低值区。东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0.160 g以上,西区大部分海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114 g,并且与它们北侧的陆区大致相似。
- 陈仁法康英黄新辉杨选丁原章
- 关键词:南海北部地震目录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广东数字地震台网‘十五’系统的几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定位效果分析被引量:41
- 2009年
- 选取广东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网2007年6~9月试运行以来记录到的32次地震事件,运用地震台网地震速报及地震编目使用的几种常规地震定位软件,并将其结果与‘九五’编目产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单纯型定位法及HYPO2000程序的定位法结果稍优于Hyposat定位法;对于网缘地震,3种定位程序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
- 陈贵美杨选刘锦
- 关键词:地震台网地震定位
- 广东地震台网水平定位能力评估被引量:5
- 2020年
- 精确可靠的地震定位结果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数据,而地震的水平定位精度是评价一个区域台网水平定位能力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时期广东地震台站的几何分布,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在假设每个网格点下方发生一个给定震级的地震情况下,计算研究区域网格点下水平定位误差椭球,其最大水平投影即为水平定位精度,从而实现对广东地震台网水平定位能力的理论评估。结果显示:现阶段广东台网存在较为明显的定位能力薄弱区,分别加入“十二五”和“十三五”测震台站后,粤东、珠三角地区以及粤西地区水平定位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分析以上结果,给出一个未来台网扩建方案,用以整体提升广东台网的水平定位能力。
- 林庆西梁明杨选姜喜姣
-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
- 滇西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林向东赵亮袁怀玉吴朋武敏捷叶泵赵桂儒孙海霞杨选侯丽娟
- 关键词:震源机制地震矩张量横波分裂应力场
- 首都圈地区Pb震相典型特征与康拉德界面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Pb震相是近震震相中的一个重要震相.关于Pb震相典型特征的总结和分析,对指导区域台网工作人员如何识别该震相,丰富台网观测报告震相产出,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和确定康拉德界面等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识别困难,国内很少有系统进行有关Pb震相的识别和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首都圈地区高密度台网2009-2015年记录到的369个ML≥2.5地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重新分析震相并识别出1153条Pb震相.基于震相资料,利用时频分析、多项式拟合、射线分析、最小二乘法、联合反演、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在首都圈及邻区,在肉眼可识别时频域内的特征来看,通常容易识别的Pb的振幅或频率高频部分相对比初至Pn和Pg大或高,也有振幅变小或者频率变化不明显的情况,这可能与震源机制、台站方位、场地响应、仪器类型等方面有关.时频分析、功率谱密度和肉眼识别分析的结果表明,P波的主要能量集中在相对低频部分,Pn,Pb,Pg,PmP四种震相(本研究以后提到的震相顺序只考虑这四种震相)有很强的共性,区别在于传播路径上的不同,频率或观测记录周期上的小幅度差别.在Pg作为初至波时,Pb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与Pg震相的低频主频部分带宽差不多(受到包含Pg震相的影响),但是高频主频部分频率更高,Pb到时在Pg之后,PmP之前.Pn作为初至波时,Pn震相低频主频部分带宽比Pb宽,但是Pb高频主频部分频率相对更高,Pb在Pn之后,在Pg之前.鉴于震源深度对Pb到时顺序的影响,及其在定位结果中精确度最差的情况,在震中距约在80~140km范围内时,得考虑区域地壳厚度横向不均匀、震中距、震源深度等情况并结合波形特征,来判定Pb是否为初至震相.Pb震相在康拉德界面的平均传播速度约为7.0km·s^-1,康拉德界面平均深度约为23km.Pb射线的分布情况直接证明
- 林向东袁怀玉李稳李稳杨选牟磊育赵桂儒孙海霞侯丽娟武敏捷
- 关键词:联合反演
- 五大连池火山区地震体波Q值特征
- 2018年
- 基于五大连池火山区域地方震资料,选取信噪比高、定位准确且震中位于火山区域的39个地震,根据地震波传播的三段几何衰减模型,使用地震记录位移谱,去除仪器响应、背景噪声,反演求取各频点f的S波Q值,拟合获得火山区体波Q值与f的关系为Q(f)=221.7f^(0.452),计算得到老黑山、火烧山附近区域Q值与f的关系为Q(f)=152f^(0.600),与国内外其他区域体波Q值进行对比,并结合火山区地质构造活动,分析五大连池火山区体波Q值特征。
- 高亮杨选
- 关键词:火山地区Q值位移谱
- 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触角作用可能是造成台湾岛相对大陆往返运动最主要的驱动力.
- 刘特培谭争光李晓慧杨选刘吉平邓志辉
-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构造应力场地震视应力
- 印度尼西亚两次特大地震引发海啸和不引发海啸的比较研究
-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安达曼海附近海域发生的9.0级地震和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岛明打威群岛北附近海域的8.7级地震,在构造环境、震级、震源深度、地震类型都相似的情况下,为何前者引发海啸,后者不引发的海啸...
- 魏柏林杨选郭良田康英
- 关键词:海啸特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