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杰
- 作品数:6 被引量:4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厦门港真刺唇角水蚤的生长率被引量:2
- 1990年
- 本文以实验室培养为主,结合自然种群调查,观测厦门港真刺唇角水蚤各发育阶段体长、体重的增长状况,并研究了其生长率与温度、发育期的关系。
- 林森杰李松
- 关键词:水蚤生长率
- 真刺唇角水蚤产卵率的饵料效应和自然种群繁殖特征被引量:1
- 1989年
- 在1986年4月至1987年8月间研究了厦门港真刺唇角水蚤(Labidcceracuchaeta Giesbrecht)的生殖率。结果表明,恒温(20℃)时,相对产卵率(Fe,%C■/d)与饵料密度(P,μgC/ml)成正相关,Fe=0.1732(P-0.0179)/P,总产卵效率(以C计)约为62%,与饵料密度和摄食率无关,产卵雌体百分数终年处于较高水平,平均69%,且与现场产卵率一样呈季节变化,真刺唇均水蚤在厦门港终年持续繁殖,夏季当繁殖盛季,冬季为淡季,根据种群平均产卵率高峰数■断一年有10个■代。
- 林森杰李松
- 关键词:水蚤产卵率饵料
- 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华哲水蚤现场食物组成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被引量:2
- 2014年
- 浮游桡足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高级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重要中介,对自然海区桡足类食物组成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其在海洋食物网所处生态地位的关键。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很难获取桡足类准确的现场摄食信息。本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组成,对现场采集固定的中华哲水蚤样品进行清洗、去除附肢、镜检等处理,研磨匀浆后提取总基因组DNA。基于对以此DNA为模板扩增出的非桡足类核糖体小亚基基因(non-copepod 18S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共检测出属于8个门的中华哲水蚤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桡足类摄食研究中具有强大的效用,同时,诸多潜在食物类群的发现也意味着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桡足类及其它海洋生物现场食物组成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将有利于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真实状态,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研究。
- 黄有松徐东晖陈洪举张寰林森杰刘光兴
- 关键词:中华哲水蚤黄河口
- 海洋生物DNA条形码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37
- 2014年
- 海洋生物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趋同性等特点,为了对物种进行更快速、准确地鉴定,急需在传统形态分类学基础上,建立并结合便捷准确的分子鉴定手段。DNA条形码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类标准和有效的分类学手段,已成为近年来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重要的技术依托。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当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介绍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主要海洋浮游植物(红藻、褐藻、绿藻、硅藻、甲藻)、无脊椎动物(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和鱼类中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条形码基因针对于不同生物类群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各海洋类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相关工作做了展望,希望为今后我国的海洋生物DNA条形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林森杰王路郑连明董云伟柳淑芳丁少雄叶乃好曹文清庄志猛
- 关键词:DNA条形码海洋生物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海洋桡足类摄食研究中的应用
- 海洋桡足类是浮游动物中最为优势和重要的类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摄食者之一,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高营养级之间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桡足类与浮游植物、原生动物以及其它潜在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对整个海洋食物网和海洋生态系...
- 刘光兴张寰林森杰黄有松衣晓燕
- 关键词:桡足类摄食食物网分子生物学
- 快速升温后极地甲藻Polarella glacialis的生理响应被引量:1
- 2013年
- Polarella glacialis最早发现于南极固定冰和北冰洋水层,最近在温带海域也发现其相关基因。专抗甲藻的Rubisco(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oxygenase,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光合作用C3碳反应中重要的羧化酶、光呼吸中的加氧酶)、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在该藻细胞内各检测到~53 kDa和~55 kDa的特异性条带。对该藻的梯度温度培养实验显示,4℃生长的P.glacialis细胞密度为1.1×105cells.ml-1时仍能继续增殖,一天中藻细胞内Rubisco的表达量基本保持恒定,PCNA的表达量峰值与%S(藻株中处于S期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百分比)峰值相对应,当温度迅速上升至15、20℃时,藻株处于胁迫状态,细胞密度迅速减少,正常的细胞周期被干扰,大多数细胞分裂活动不活跃或停止分裂,Rubisco、PCNA的表达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昼夜表达特征改变,其中20℃对藻株的胁迫作用更加显著。15℃培养下的P.glacialis细胞密度并不立即减少,细胞周期与两种指示蛋白表达特征显示仍有部分细胞完成分裂。本研究为该藻的相关基因在温带水域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并推测在相对长期渐进的极地增温过程中,P.glacialis可能继续存在。
- 郑淑娴何剑锋王桂忠林森杰张芳
- 关键词:PC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