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磊
-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4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陈氏分型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例
- 2014年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陈氏分型自提出以来已经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依据陈氏分型对1例左主干远端三分叉病例进行分类,该病例属于分型中的Ⅱd类,根据陈氏分型对此类病变处理的指导原则,选择单支架Crossover为其成功实施了手术,提示陈氏分型不仅便于记忆,同时对分叉病变的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因此,科学地制订策略不仅能提高分叉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和增强术者的信心,而且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带给患者最大的获益。
- 王松涛窦克非张彬常瑜李献良梁磊姜先雁崔美平蒋文彬张慧路长鸿
-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溶解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血供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降低病死率,是改善预后的紧急措施。我院2006年5月~2008年12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6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蒋文彬姜先雁崔美平朱明真朱凌华王松涛刘伟伟梁磊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8例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1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82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7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心绞痛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能明显提高UAP的疗效。
- 蒋文彬张慧崔美平王松涛梁磊曲凤霞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药治疗
- 经肱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拔除鞘管时间与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经肱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同的拔管时间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于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经肱动脉入径行PCI的患者共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鞘管的拔除时间分为三组:即刻拔除鞘管组(A组)53例,术后2 h拔除鞘管组(B组)52例,术后4 h拔除鞘管组(C组)55例。观察三组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后患者不适感、局部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正中神经损伤、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深静脉血栓、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C组患者APTT值显著小于A组和B组,且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35±5.17)s比(118.46±3.89)s比(77.58±11.23)s,P<0.001];C组不舒适感最低,与A组或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6.36%比86.79%,P<0.01;56.36%比76.92%,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最低,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比15.09%,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筋膜室综合征、正中神经损伤、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发生率C组均小于其他两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肱动脉入径行PCI后4 h左右拔除鞘管可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张彬梁磊崔美平蒋文彬曲凤霞姜先雁王松涛朱明真
-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拔管时间并发症
- 静脉应用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地尔硫卓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 9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静脉泵入硝酸甘油治疗,观察组给予地尔硫卓注射液(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合贝爽)持续静脉泵入48 h。两组均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倍他乐克、西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调血脂药物、低分子肝素等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7%明显优于对照组68.8%,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地尔硫卓注射液泵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UAP的疗效,可以在临床应用。
- 蒋文彬张慧姜先雁崔美平朱明真王松涛梁磊
- 关键词:地尔硫卓不稳定型心绞痛
- 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40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蒋文彬梁磊袁云燕
- 关键词:心房颤动阵发性胺碘酮
- 急救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急救干预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我院急诊120确诊为ST段抬高型AMI患者58例为急救组,同期自行入院确诊ST段抬高型AMI患者74例为自救组。观察2组患者间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发病-再灌注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溶栓治疗的比例,住院期间血管再通率、治愈率、并发症、死亡及住院天数。随访观察1、3和6个月时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射血分数(EF)、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死亡发生率等。结果:急救组的FMC时间(19.54±8.66)min,发病-再灌注时间(113.27±10.16)min,均低于自救组[分别为(50.85±11.46)、(135.69±12.25)min,均P<0.05)];急诊PCI比例为29.3%,高于自救组的13.5%(P<0.05);急救组溶栓的比例(20.7%)与自救组(24.3%)无显著差异;急救组血管再通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6%和81.0%,均高于自救组60.8%和59.5%(均P<0.05);急救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5.9%,平均住院日为(18±9)d,均低于自救组48.7%和(32±16)d(均P<0.05)。随访期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救干预能够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 梁磊张彬李萍蒋文彬崔美平姜先雁常瑜王松涛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急救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左主干加三支病变急诊PCI后CABG 1例
- 2014年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处理困难。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但对于这类患者最佳的血运重建方案仍不明确,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及早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治疗的关键。多数情况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种血运重建方案的安全复合终点相似,每例患者具体实施何种方案,既要参考患者的意愿,又要考虑手术的安全性以及近期和远期疗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王松涛窦克非张彬常瑜李献良梁磊姜先雁崔美平蒋文彬张慧路长鸿
- 关键词:冠状动脉左主干三支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CHF患者64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39~79(58.76±12.89)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后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和评价治疗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11例(34.4%),有效11例(34.4%),总有效率68.8%;观察组显效12例(37.6%),有效15例(46.8%),总有效率84.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LVEF升高,NT-pro BN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LVEF[(36.31±7.39)%vs.(39.87±6.74)%]升高,NT-pro BNP[(5904.23±1027.35)pg/ml vs.(5418.06±1008.40)pg/m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左西孟旦治疗较传统治疗有效,能显著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肌损伤。
- 曲凤霞李萍安毅郭晓梁磊路长鸿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左西孟旦左室射血分数BNP
-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诊疗与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接受冠脉造影的150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途径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共检出心肌桥54例,检出率为3.6%,均位于前降支。4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5例以心悸为首发症状就诊,2例因查体发现心电图异常就诊,25例心电图有静息状态下ST-T改变。53例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仅1例行外科肌桥松解术,所有患者随访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多发于前降支,可导致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治疗上可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严重者可选用支架植入术或外科肌桥松解术。
- 王松涛窦克非张彬常瑜李献良梁磊姜先雁崔美平蒋文彬张慧路长鸿
- 关键词:心肌桥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