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秀丽
- 作品数:32 被引量:104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随迁子女在学校的文化融合现状--基于对北京市朝阳区真理小学教育活动的田野调查
- 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统计,2014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2015年5月27日上午,北京市教委公布本市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在读人数.截至20...
- 周宜樊秀丽
- 关键词: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文化融合
- “生活教育”视野下的文化融合教育机理——基于北京市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的田野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后,其自身所携带的文化与城市文化相遇、碰撞产生冲突,在其持续过程中,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校开展的生活教育实践,为不同文化群体提供了涵化的条件。运用人类学的理论、概念及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一所招收随迁子女的学校长期的田野研究,结果发现生活教育所秉持的广阔共生的理念与文化融合教育具有同源性,因而学校开展文化融合教育应铭记:文化融合教育的根基是生命与自然中万物相生;文化融合教育的心态是开阔视野下的博大心胸;文化融合教育的目标是相互尊重,共同成长。
- 樊秀丽王正阳
- 关键词:生活教育文化涵化随迁子女田野研究
- 彝族的归属集团意识在其丧葬文化中形成的可能性被引量:3
- 2012年
- 彝族的归属集团意识问题,在学术界特别是作为民族认同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就这个问题学者们从政治、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以彝族丧葬文化为媒介,试图找出形成彝族民族情感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具体体现在彝族经典《指路经》中,并且都与彝族的祖界地兹兹普乌、始祖阿普笃慕、六祖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根据笔者在四川大凉山以及云南的部分彝族地区进行的有关彝族的丧葬仪礼的田野调查的成果,以流传于各地的彝族经典《指路经》为文本,来弄清有关经典《指路经》的祖界/祖先迁徙原点的言说以及送灵、招魂路线的言说内容,并且联系《指路经》中的地名路线,绘制出迁徙路线图,研究《指路经》对彝族归属集团意识形成的可能性。
- 樊秀丽
- 关键词:彝族丧葬文化《指路经》
- 美国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相遇--教育人类学制度化与专业化发展轨迹
- 美国的教育人类学在人类学确立独立专业地位这一背景下开始起步,而后在人类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1984年,美国学术期刊《人类学与教育季刊》(Anthropology&Education Quarterly)刊...
- 樊秀丽
-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
- 日本学前教育的新构想被引量:12
- 2012年
- 长期以来,日本的学前教育主要是由具备不同职能的保育所和幼稚园来承担。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保育所是由厚生劳动省管辖的儿童福利机构,主要负责为有工作的监护人托管照顾幼儿;幼稚园则是由文部科学省管辖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针对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日本社会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要求行政一体化、设施一体化的改革呼声也此起彼伏。1980年代后半期至199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向行政一体化和设施一体化的转化契机。这一契机出现的原因一是出生率的下降,二是适龄待入保育所的儿童数量的增加。日本政府为此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当今日本政局不稳定的背景之下,其实施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对保育所和幼稚园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日本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两个转化契机进行了阐释,并以此为基础,描述了幼保一体化的动向以及综合设施(暂称)创办的历程、具体构想及其希望达到的目标,并对综合设施(暂称)的组织结构与具体制度进行了阐述。
- 山﨑高哉樊秀丽杨奕
- 关键词:日本学前教育幼稚园保育所
- 美国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相遇——教育人类学制度化与专业化发展轨迹被引量:2
- 2015年
- 美国的教育人类学在人类学确立了独立专业地位的背景下开始起步,而后在人类学学者和教育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本文以理解美国教育人类学制度化与专业化的发展特征为目的,从1954年的“斯坦福会议”入手,厘清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相遇过程,讨论人类学与教育委员会(CAE)成立的过程及研究项目的扩展,以及教育人类学迅速发展的要因,并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课题进行简要介绍。
- 樊秀丽
-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制度化
- 突发疫情对随迁子女学习的影响--基于教育生态环境视角的分析
- 2022年
- 教育生态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疫情期间的小学生由在校学习转变为居家学习,这一转变给他们带来挑战和影响。为了解随迁子女群体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真实情况,本研究采用微信民族志的方法进行线上调查,旨在探究学生个体如何进行居家学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在居家学习中如何互动,以及周围系统在具体居家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又是如何影响学生个体的。
- 樊秀丽王璇张可煜
- 关键词:教育生态环境随迁子女家庭环境
- 异文化的追寻——江渊一公的美国教育人类学研究
- 2019年
- 美国的教育人类学在人类学确立独立专业地位这一背景下开始起步,阐释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双重性格。江渊一公从美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史入手,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对小规模社会中的文化传递、少数民族教育以及微观学习过程等研究领域就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作为文化生态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接近法和作为文化心理学接近法的研究方法与分析视角,为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樊秀丽王志燕
-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双重性格文化传递
- 日本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师培养改革探索被引量:3
- 2015年
- 针对当前日本教师缺乏"实践指导能力"的现状,以培养保育员、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为主的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其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一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每个学生"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与由专职教师每周指导实习学生一次、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用于交流讨论的专题研讨会。同时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
- 山崎高哉樊秀丽
- 关键词:教育课程
- 在对话中寻求教育学与人类学的融合——基于1954年斯坦福会议
- 2021年
- 论文围绕教育学学者与人类学学者在斯坦福会议上的对话,通过对话来寻求两个学科的融合。一些教育学学者注意到教育理论与文化实践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学学者在研究不同社会与文化中积累了大量的田野资料,并认识到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能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框架,来共同研究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与答案。两个学科的学者都意识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即:可以通过对话寻求两个领域在理论上的结合点;寻求将教育过程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必要性;寻求教育与生命周期的关系;寻求跨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寻求将人类学作为教师教育基本学科的重要性。其融合途径对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 樊秀丽张楚玥
- 关键词:教育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