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外周动脉损伤诊断的探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外周动脉损伤的价值。方法对11例四肢外伤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了解有无血管损伤而出血或血管受压而闭塞,对明确出血的行介入止血治疗,对闭塞血管立即行手术减压处理。结果11例中6例出血,行介入止血治疗;2例血管基本闭塞,立即行手术切开减压;有3例检查为阴性。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既能明确外周动脉有无损伤而出血,又能了解血管是否受压而闭塞,更重要的是动脉造影后对于大部分的出血病例可以行下一步介入治疗。
- 毛健张振岳黄永东顾庆春吕传国
- 关键词:动脉造影外周动脉血管损伤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及其波动与重建相位窗关系初探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探讨心律及其波动与重建相位窗的关系。方法:268例疑似冠心病病人进行冠脉成像,按检查时心率及其波动分为以下四组:平均心率小于等于65次/min、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组(A组);平均心率小于65次/min、心率波动大于6次/min组(B组);平均心率大于65次/min、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min组(C组);平均心率大于65次/min、心率波动大于6次/min组(D组);接受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统计其最佳重建相位窗。结果:A组重建相位窗集中分布于60%~70%B组及C组RCA重建相位窗主要分布于30%~40%及60%~70%,LAD及LCX主要分布于60%~80%。D组RCA重建相位窗主要分布于30%~40%,LAD及LCX重建相位窗不规律。结论:心率及其波动对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相位窗有重要影响,心率控制在65次/min及以下,心率波动控制在6次/min及以下,最佳重建相位窗通常在60%~70%。心率在65次/min以上或波动大于6次/min的,一定要多时相重建。
- 顾庆春范亦辉张振岳薛春华吕传国毛健黄永东郁冬梅鄢春喜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心率波动重建相位窗
- 肺部恶性肿瘤多路径血管造影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对肺部恶性肿瘤行多路径血管造影,观察其血供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7例肺部恶性肿瘤常规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膈动脉等多重血管造影,了解肿瘤的血供。结果:27例均见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11例同时伴有肋间动脉供血,3例伴有胸廓内动脉供血,1例肺癌肺内转移的2枚病灶可见有肺动脉供血,1例伴膈动脉供血,余肺动脉以外压变窄或截断表现为主。结论:无论是原发性还是转移性肺部恶性肿瘤都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肺动脉主要以受压及压迫改变为主。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等其他动脉对肿瘤的供血亦较常见。肺癌肺部转移灶部分有肺动脉参与供血。
- 张振岳毛健黄永东皇甫风华蔡晓晴顾庆春李健
- 关键词:肺部恶性肿瘤介入治疗
- AcoStream血栓抽吸导管用于治疗急性中-高危肺栓塞
- 2025年
- 目的 观察AcoStream血栓抽吸导管用于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APE)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6例接受AcoStream血栓抽吸导管治疗的中-高危APE患者,记录即刻技术成功率、操作成功率、靶血管血栓清除率,围术期临床成功率及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肺栓塞(PE)复发。结果 AcoStream血栓抽吸导管治疗26例中-高危APE的即刻技术成功率为100%(26/26)、操作成功率92.31%(24/26);即刻靶血管血栓清除率中位数为63.37%,其中16例(16/26,61.54%)达Ⅱ级及以上。围术期临床成功率为96.15%(25/26)。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2例出现短暂胸闷加重;治疗后1例发生穿刺点皮下血肿。随访期间未见症状性PE复发。结论 AcoStream血栓抽吸导管用于治疗中-高危APE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陆双林季敏捷赵雯黄永东施海辉刘影毛健
- 关键词:肺栓塞急性病血栓切除术导管置入
- 探讨经导管高压团注尿激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栓塞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比较高压团注尿激酶和常规压力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7),在每天使用同等剂量尿激酶的情况下,观察组给予经导管用高压注射器团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微量泵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2组均按体重给予基础抗凝治疗,术后常规抗凝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肢大腿、小腿的周径差值,溶栓并发症的发生率,3、6个月后深静脉通畅状况、复发率。结果在使用相同剂量尿激酶情况下,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观察组部分通畅14例,完全通畅5例;对照组部分通畅9例,完全通畅3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无差异。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导管高压团注溶栓比常规导管接触溶栓的效果好,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率,瓣膜功能保存率无差异,总的治疗费用较低。
- 毛健黄永东张英施海辉陆双林张振岳吴春贤
- 地西泮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地西泮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稳定心率的效果。方法249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按年龄分为45岁以下组,46~55岁组,56~65岁组,66~75岁组及76岁以上组,每组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接受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将检查时心率波动小于等于6次的作为有效,利用统计学方法,分别计算各组的P值,说明其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45岁以下组,46~55岁组,56~65岁组存在显著性差异,66~75岁组及76岁以上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地西泮与倍他乐克合用对部分人群能起到稳定心率的作用。
- 张振岳范亦辉顾庆春薛春华吕传国毛健黄永东郁冬梅鄢春喜
- 关键词:地西泮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 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评价经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患者,在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其中15例患者行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抗凝治疗。另12例患者行单纯患肢深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加抗凝治疗。结果随访27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和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22例患者下肢DVT完全或大部分溶解,下肢肿胀恢复正常。5例达到部分溶解,但深静脉主干有血流通过,并有较多侧枝循环。肿胀明显缓解。其中经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治疗的患者中,完全或大部分溶解15例,单纯静脉溶栓完全或大部分溶解的有5例。结论动脉加深静脉置管同步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一种安全可行、疗效好、起效快的方法,较单纯静脉溶栓时间缩短,而且静脉血栓完全溶解率较高。
- 黄永东毛健梁枫张振岳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发热的诊疗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通过肝癌介入术后发热的处理,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方法根据60例肝癌介入术后发热程度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对于体温低于38℃的患者,选用柴胡饮冲剂。大于39℃甚至超过40℃的患者,选用消炎痛栓退烧;体温在38~39℃之间的患者,用新癀片治疗,并设常规处理对照组以比较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所有的患者用药后体温均能够较快恢复正常,且无明显副反应;而对照组体温恢复较慢,且头晕不适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观察组通过不同的药物选用,既达到了退烧效果,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
- 黄永东张振岳毛健蔡晓晴皇甫凤华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发热
- 动脉造影诊断消化道出血的价值被引量:2
- 2007年
- 毛健张振岳黄永东范亦辉顾庆春吕传国
- 关键词:动脉造影诊断消化道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多次出血
- 探索TACE+微波消融同步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总结并探索TACE+微波消融同步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的可行性。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启东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治疗24例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采用TACE+微波消融同步治疗技术,先肝动脉置管,然后B超引导下置入消融针,再进行肝动脉造影检查确认病灶,微波消融治疗后再次造影评估,最后利用TACE进行肿瘤靶动脉栓塞治疗。随访周期均采用1、3、6个月。随访AFP、肝动脉、B超、CT或MRI增强检查,评价肿瘤完全坏死率,病灶部分坏死率、病灶复发率,评估疗效。结果:入组24例肝癌患者26个病灶,共行TACE+消融同步治疗24次;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病灶完全坏死率分别为66.7%,AFP较术前下降率为100%,术后三月再次手术发生率,33.3%。并发症:疼痛发生率、介入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微波术后综合征/栓塞综合征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一周复查肝功能及血常规大多恢复正常。结论:TACE与微波消融同步治疗肝恶性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提高单次治疗的疗效,而且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不良反应又在可控范围内。
- 黄永东张振岳张英蔡晓晴施海辉毛健
- 关键词:肝癌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