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赛娥

作品数:54 被引量:179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手术
  • 18篇微创
  • 15篇房颤
  • 13篇外科
  • 12篇动脉
  • 10篇心房
  • 10篇二尖瓣
  • 9篇心房颤动
  • 9篇心脏
  • 9篇消融
  • 8篇体外循环
  • 8篇外循环
  • 8篇微创外科
  • 8篇麻醉
  • 7篇右胸
  • 6篇消融术
  • 5篇导管
  • 5篇动脉旁路
  • 5篇动脉旁路移植
  • 5篇三尖瓣

机构

  • 5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54篇沈赛娥
  • 41篇梅举
  • 34篇丁芳宝
  • 34篇姜兆磊
  • 29篇汤敏
  • 29篇马南
  • 23篇刘浩
  • 18篇鲍春荣
  • 15篇黄健兵
  • 7篇吴淑彬
  • 6篇尹航
  • 6篇张俊文
  • 5篇张韫佼
  • 4篇尤新民
  • 4篇王英伟
  • 4篇袁源
  • 4篇朱家全
  • 3篇孙瑗
  • 2篇谢晓
  • 2篇邓小明

传媒

  • 12篇中国胸心血管...
  • 8篇中国心血管病...
  • 7篇中华胸心血管...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上海医学
  • 2篇第15届中国...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国外医学(麻...
  • 1篇健康之家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16届中国...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1998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单一主动脉切口改良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经单一主动脉切口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经单一主动脉切口应用室间隔心肌切开-切除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93例,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PG)51~199 mmHg(1 mmHg=0.133 kPa),术前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T)17~30 mm,术前所有患者二尖瓣反流均为中度以上反流,全部患者术前均合并有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现象。术中经单一主动脉切口作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术中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疏通效果、二尖瓣反流情况及二尖瓣狭窄、SAM现象。出院前及随访期间均常规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上述指标。结果全部93例患者均顺利经单一主动脉切口完成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室间隔穿孔发生;2例(2.15%)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出院前,复查TTE提示术后LVOTPG(7~31 mmHg)、IVST(11~19 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关闭良好,无二尖瓣狭窄发生(二尖瓣跨瓣压差为0~6 mmHg),无SAM现象。术后随访6~132个月,无明显残余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无残余中度以上的二尖瓣反流及SAM现象。结论经单一主动脉切口采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及"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姜兆磊梅举汤敏马南刘浩沈赛娥丁芳宝鲍春荣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术
单纯左胸径路房颤超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的麻醉管理
姜兆磊沈赛娥梅举马南刘浩汤敏何毅张俊文
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治疗小婴儿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回顾性总结3岁以内复杂先心病患儿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双向Glenn分流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3岁内接受双向Glenn术的77例患儿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小婴儿组,<6个月,23例)和B组(婴幼儿组,6-36个月,54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148.20±21.21)min、(154.87±52.37)min]、呼吸机辅助时间[(30.63±23.86)h、(24.61±18.83)h]、ICU滞留时间[(6.35±4.16)d、(4.90±2.57)d]、术后住院时间[(12.11±3.68)d、(10.03±4.82)d]、血制品使用量[(401.21±276.79)ml、(435.76±226.95)ml]及术后引流量[(15.68±7.32)ml/kg、(17.78±8.43)m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儿肺动脉均较术前明显发育(P<0.05),两组间发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A组6例,B组12例)后期接受了TCPC治疗.结论 对于无法行一期根治的复杂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即使是<6个月的小婴儿,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袁源丁芳宝鲍春荣马南沈赛娥梅举
关键词:心脏手术双向格林分流术
温度改变对体外循环期间动脉血与氧合器排出气二氧化碳分压关系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因其无创、方便、连续性,已作为全身麻醉患者的常规监测手段。对于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只要管理恰当,血流动力学稳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PncQ的差值的正常值为2.5~4.5mmHg(1mmHg=0.133kPa),因此,在多数情况下,PETCO2可以准确、连续地反映PaCO2,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1]。然而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期间,由于心肺功能被人为抑制,反映组织灌注及氧交换的指标完全依赖于间断性检测PaCO2,目前尚无常规连续监测PETCO2的技术方法。
沈赛娥张韫佼苏枫陈锡明王英伟
关键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体外循环期间氧合器PETCO2PACO2
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变化情况及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变化情况及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应用人工腱索技术修复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CarpentierⅡI型)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超声心动图有无中度以上反流分为严重反流组(15例)和无严重反流组(126例)。观察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左心室逆重构(left ventricular reverse remodeling,LVRR)对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影响,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术。术后早期(术后30天)两组患者即出现明显LVRR,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1年二尖瓣无严重反流组LVRR进一步增加(LVEDD和LVESD进一步缩小,P<0.05),但严重反流组重新出现左心室重构(LVEDD和LVESD较术后早期增大,P<0.05)。术后随访12~132个月,15例患者再次出现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术后早期(术后30天)13例患者出现轻中度或中度反流,其中8例患者在随访时进展为中度以上反流。Cox回归分析显示LVEDD≥65mm(HR=5.573)、术后早期轻中度以上反流(HR=8.801)为人工腱索植入术后二尖瓣反流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早期患者即出现明显LVRR,术后1年LVRR程度将进一步增加,但严重反流者将重新出现左心室重构;术后早期LVRR对人工腱索植入术后二尖瓣反流复发有一定影响,而术后1年进一步增强的LVRR对二尖瓣反流复发影响较小。
姜兆磊梅举黄健兵丁芳宝汤敏刘浩蔡捷沈赛娥
关键词: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二尖瓣反流
心脏手术后远期单纯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行右胸前外侧微创外科手术和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右胸前外侧腔静脉内阻断微创手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治疗心脏手术后远期单纯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002年至2012年,85例心脏手术后远期单纯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右胸...
姜兆磊沈赛娥梅举丁芳宝鲍春荣汤敏黄健兵马南刘浩张俊文
同种主动脉重建肺动脉术后远期肺动脉再狭窄的手术治疗
鲍春荣梅举丁芳宝张韫佼张俊文朱家全马南沈赛娥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及中期随访
2012年
目的总结同期行手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同期手术治疗84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男33例,女51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15.6±6.9)个月;体质量3~20kg,平均(10.6±3.2)kg。患儿术前肺动脉压32~85mmHg,中重度肺动脉高压45例,术前多有反复肺部感染。VSD直径0.7—1.6cm;左向右分流45例,双向分流39例。二尖瓣反流轻度(+~++)27例,“+”9例,“++”18例;中度(+++)33例;重度(++++)24例。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应用人工dacron补片修补VSD,并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通过食管超声(TEE)评价VSD修补及二尖瓣成形的效果。结果术中TEE提示,患儿均无残余分流,二尖瓣成形效果满意,无反流80例,反流程度“+”4例。术中体外循环(84.6±18.5)min,主动脉阻断(50.8±11.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38.7±30.2)h,术后住院(10.5±4.6)天。术后早期死亡1例(1.2%)。随访2~72个月,完整随访78例,随访期间无死亡。复查超声心动图,VSD均无残余分流,二尖瓣无反流62例,反流程度“+”10例,“++”4例,“+++”2例。术后5年免除再手术率(97.4±1.8)%。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应尽早行手术根治,同期矫治合并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预后良好。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降低患儿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姜兆磊梅举丁芳宝汤敏鲍春荣朱家全马南黄健兵沈赛娥吴淑彬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外科手术儿童
骨骼化或带蒂游离乳内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对比分析骨骼化或带蒂游离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总结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胸外科采用骨骼化(77例)或带蒂(85例)游离技术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LIMA均端侧吻合到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分析两组患者的LIMA获取时间、术中LIMA桥血流量、术中LIMA桥搏动指数PI、术后前3天每日胸腔引流量及术后随访1年时的LIMA桥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LIMA至LAD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骨骼化组获取LIMA的时间略长于带蒂组[(33.8±4.7)min比(26.6±4.1)min,P<0.05];但骨骼化组术中LIMA桥血流量明显优于带蒂组[(36.9±20.1)ml/min比(28.6±17.2)ml/min,P<0.05]而两组术中LIMA桥搏动指数无明显差异(3.1±1.2比2.9±0.8,P>0.05).骨骼化组术后前3天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带蒂组(P<0.05).术后随访到1年时的LIMA桥血管通畅率为100%.结论骨骼化游离乳内动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近中期效果满意.与带蒂游离乳内动脉相比,骨骼化组术中LIMA桥血流量更好,术后早期胸腔引流量也更少,但骨骼化组获取LIMA的时间略长.
姜兆磊梅举汤敏马南刘浩沈赛娥丁芳宝鲍春荣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乳内动脉骨骼化带蒂
房间隔留窗在完全性肺静脉引流合并左室发育不全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性分析房间隔留窗对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合并左室发育不全患儿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3年6月间4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左室发育不全患儿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完全关闭房间隔缺损或...
梅举袁源马南丁芳宝姜兆磊刘浩沈赛娥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