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茂昌
-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癫痫发作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效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同对照组的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经治疗后癫痫持续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同对照组的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日不增加不良反府。佰得临床府用参考。
- 徐昆明杨玉先温茂昌魏统国石玉艮
- 关键词:丙戊酸钠脑卒中癫痫
- CRP、Hcy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析C反应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观察组,20例预后良好患者为观察1组,8例预后不良患者为观察2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健康检查的1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进行测定,并对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2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观察1组和对照组,并且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观察1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反应蛋白越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低,表示患者的预后越差,可为疾病的进展进行预测,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 李政文李劲松温茂昌谢成金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
-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7月~2007年5月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另一组采用扩大翼点入路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对两组病人GCS评分,年...
- 龙舟张敬泉李劲松胡威刘光普温茂昌
- 文献传递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157例
- 2014年
-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57例,按照动脉瘤是否规则分为规则组和不规则组,比较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差异,其中规则组122例,不规则35例。两组术中共发生血管破裂出血的患者13例,其中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相对采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2例,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患者2例。结果对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迅速栓塞后开颅清除血肿7例,侧脑室外引流5例,腰大池外引流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7例,轻度瘫痪5例,重度瘫痪1例,死亡1例。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患者本身和施术者都有密切关,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出血,必须针对原因迅速果断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如果处理得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 温茂昌李劲松戴利强李政文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微创治疗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应用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6个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其中一期血管内栓塞12例患者,25个动脉瘤;一期微创手术夹闭3例患者,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2例,5个动脉瘤)。结果恢复优良13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2年)DSA显示血管内栓塞者有2枚动脉瘤复发。结论应用血管内栓塞和微创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两者应相互补充,并尽可能一期处理动脉瘤。
- 张敬泉李劲松胡威刘光普温茂昌罗妙泉陈坚
- 关键词:颅内多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微创手术预后
- 超早期与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Hunt-Hess高分级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 研究超早期及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Hunt-Hess高分级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将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患者根据介入栓塞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及早期组。超早期组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实施介入栓塞治疗,早期组患者于发病后48~96 h内实施介入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GCS评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超早期组患者在出院时GOS评分及出院3个月BI指数均高于早期组(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上低于早期组(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早期组(P〈0.01)。结论 对于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实施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预后。
- 温茂昌李劲松戴利强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
-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报告并评价32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4年以来对于32例宽颈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维电解微弹簧圈"筐篮"(GDC)技术治疗18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型联合GDC栓塞12例,用支架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使用筐篮技术治疗的18例中完全闭塞者为15例,有3例不完全闭塞;12例球囊再塑型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1例完全栓塞;2例支架加微弹簧圈栓塞,1例完全栓塞,1例近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出现了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全部32例无永久性神经症状并发症,31例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论对于宽颈动脉瘤,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栓塞,可取得良好效果。
- 李劲松张敬泉胡威刘光普温茂昌
- 关键词:动脉瘤介入治疗
- 早期应用尼膜同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尼膜同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尼膜同治疗,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颅内血肿、血肿周边水肿体积的改善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血肿体积、脑水肿体积分别为(6.69±1.55)分、(11.30±8.21)m L、(17.20±9.24)m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尼膜同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够减轻脑血肿和脑水肿,促使神经功能恢复。
- 温茂昌
-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尼膜同脑水肿神经功能缺损
- 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另一组采用扩大翼点入路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对两组病人GCS评分、年龄等因素进行分析。在两样本分布相同的前提下,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分析对照。结果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方法较标准大骨瓣方法良好率提高了9.2%(P〈0.05),死亡率降低了10.2%(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 龙舟张敬泉李劲松胡威刘光普温茂昌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额颞部骨瓣开颅术
-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微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8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72例,95%栓塞10例,90%栓塞4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取GDC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 李劲松张敬泉胡威刘光普温茂昌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血管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