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都如娜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氮沉降
  • 2篇冻土
  • 2篇土壤
  • 2篇大气氮沉降
  • 1篇大兴安岭森林
  • 1篇地表
  • 1篇兴安落叶松
  • 1篇森林火灾
  • 1篇生长季
  • 1篇碳动态
  • 1篇通量
  • 1篇通量研究
  • 1篇土壤无机氮
  • 1篇土壤有机
  • 1篇自然丰度
  • 1篇稳定性碳同位...
  • 1篇林火
  • 1篇落叶松
  • 1篇模拟氮沉降
  • 1篇火烧迹地

机构

  • 4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东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温都如娜
  • 3篇周梅
  • 2篇白巧云
  • 1篇于贵瑞
  • 1篇崔学明
  • 1篇程淑兰
  • 1篇方华军
  • 1篇李攀
  • 1篇徐敏杰
  • 1篇高文龙
  • 1篇赵鹏武
  • 1篇蒙荣
  • 1篇魏江生
  • 1篇张裴雷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寒温带针叶林土壤碳动态对模拟氮沉降的初期响应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土壤碳动态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气氮沉降的增加诱发了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最为关注的全球性重大生态和环境科...
温都如娜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
文献传递
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地表CO_2通量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大兴安岭是我国惟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和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同时也是我国森林火灾的多发区。林火干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6—10月,在寒温带大兴安岭冻土林区未过火区、火灾后3年和8年的火烧迹地,我们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火灾后不同年份(3a、8a)、不同程度(轻度、重度)火烧迹地土壤表面CO2通量(Rs)进行生长季原位观测,其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Rs生长季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7月末),而未过火区Rs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末和8月末)(;2)3a和8a火烧迹地Rs变化值分别为1.12~3.92μmol/(m2.s)和1.10~4.23μmol/(m2.s),轻度和重度火烧迹地Rs变化值分别为1.07~4.13μmol/(m2.s)和1.15~4.02μmol/(m2.s),而未过火区Rs变化值为0.69~3.06μmol/(m2.s);(3)通过对不同年份、不同程度火烧迹地Rs比较,得出8a>3a>未过火区、轻度>重度>未过火区的CO2通量特点;(4)所有样地Rs和0~10 cm土壤温度(T10)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回归关系(P<0.01),且8a火烧迹地和重度火烧迹地Rs对T10的敏感性分别高于3a火烧迹地和轻度火烧迹地;(5)对各样地Rs与0~10 cm土壤含水率(W10)的二次方程回归初步认为,W10不是影响该区Rs的主要因素。
李攀周梅王忠林魏江生赵鹏武温都如娜白巧云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生长季冻土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冻土温湿度因子的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在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7年冻土环境区选择不同程度火烧区(重度火烧区、轻度火烧区)与非过火区来对比分析冻土温湿度因子的变化。研究得出在整个生长季里火烧区的大气温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3.53℃、17℃;大气相对湿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小13.06%、9.3%;土壤表面、5cm、10cm、20cm的温度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5.38℃、3.7℃、2.66℃、2.3℃、1.8℃、1.16℃、1.18℃、0.64℃;土壤5cm、10cm的含水率在重度火烧区与轻度火烧区分别比非过火区大1.84%、3.32%、3.76%、9.4%。研究森林火灾后冻土温湿度因子的变化规律可对以后火烧区的植被恢复提供气象依据。
白巧云周梅其其格蒙荣崔学明温都如娜
关键词:森林火灾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O_2排放的初期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研究大气氮沉降增加情景下北方森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及其相关控制因子至关重要。在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建立了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CO2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温度、水分、无机氮和可溶性碳含量等相关变量,分析寒温带针叶林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氮素输入没有显著改变森林土壤含水量,但降低了有机层土壤溶解性无机碳(DIC)含量,并增加有机层和矿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增氮短期内不影响土壤NH+4-N含量,但促进了土壤NO-3-N的累积。增氮倾向于增加北方森林土壤CO2排放。土壤CO2通量主要受土壤温度驱动,其次为土壤水分和DIC含量。虽然土壤温度整体上控制着土壤CO2通量的季节变化格局,但在生长旺季土壤含水量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在分析增氮对土壤CO2通量的净效应时,除了土壤温度和水分外,还要考虑土壤有效碳、氮动态的影响。
温都如娜方华军于贵瑞程淑兰周梅高文龙张裴雷徐敏杰
关键词:大气氮沉降土壤无机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