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京

作品数:20 被引量:4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4篇民俗
  • 8篇民俗学
  • 5篇日本民俗学
  • 4篇师大
  • 4篇北师大
  • 3篇之学
  • 3篇村落
  • 2篇遗产
  • 2篇民俗调查
  • 1篇新书发布
  • 1篇新书发布会
  • 1篇信仰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史意义
  • 1篇学院派
  • 1篇移民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记录
  • 1篇战争
  • 1篇人文景观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广东机电职业...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日本关西学院...

作者

  • 17篇王京
  • 4篇鞠熙
  • 1篇刘铁梁
  • 1篇欧小林

传媒

  • 6篇文化遗产
  • 6篇民间文化论坛
  • 3篇民俗研究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日本学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几个问题——以民俗及民俗学的关联为中心被引量:7
2012年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制度化、体系化的国家。本文辨析日文中"文化财"与"文化遗产"概念的不同,并聚焦于日本文化遗产制度中民俗文化的地位,以日本社会的转变及日本民俗学的发展为背景,整理和分析相关法律规定及概念体系的产生及演变过程。希望能够加深对日本相关制度的理解,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借鉴。
王京
关键词:文化遗产
日本民俗学的特色——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一
2016年
日本民俗学具有自身的特色。日本民俗学不同于其他国家民俗学的特点主要有四:第一个特点是日本民俗学比较关注行为;第二个特点是日本民俗学关注历史或者叫作历史变迁;第三个特点是日本民俗学重视语言;另外一个是日本民俗学与柳田国男的联系非常紧密,它呈现的特色与柳田国男的研究也有关。
福田亚细男王京鞠熙贾琛
关键词:日本民俗学历史变迁
日本民俗学的中国研究:1939年的转折
2017年
对于今天的中国民俗学界而言,日本民俗学既不陌生,诸多的日本民俗学者也已经是老朋友了。但日本民俗学自其诞生以来,与中国的关系到底如何?从何时起,有着怎样的中国研究?对中国的态度及具体研究对于日本民俗学本身,对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以至于对于日本人了解中国,以及中国人了解自身,又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关注日本民俗学确立初期的20世纪30年代,以其发展史上占重要位置的月刊《民间传承》、《旅行与传说》等杂志为材料,尝试将日本民俗学与中国的关系进行量化,揭示出以1939年为界,这一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事实,并挖掘相关资料,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动向,剖析日本民俗学内部存在的张力,力图客观而全面地理解这一转折所具有的意义。
王京
关键词:日本民俗学战争
1917年柳田国男的中国大陆之旅及其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1917年3-5月,柳田国男经历了长达2个多月的台湾及中国大陆之旅,其在大陆的足迹从厦门开始,经香港、广州到上海、南京、溯长江而上到武汉、沿京广线至北京,经天津、济南、青岛、大连、沈阳等地,由朝鲜返回日本。这是柳田第一次实际接触现实的中国,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临时变更计划,将旅行由华南、江南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北部地区,这使柳田获得了对于当时中国的较为完整的印象。柳田的中国大陆之旅,加强了他了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应该致力于了解占其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人这一认识,一方面形成了他"国民外交"的主张,另一方面促使他的学术对象从"山人"向"常民"转换。而由这次旅行的经历所激发的对于移民、南洋、疍民等的学术兴趣,后来成为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以人的移动―舟―岛为核心,逐步形成可以称之为"日本社会发展的海洋史"的宏大构想,与柳田日后对冲绳的重视,以及晚年《海上之路》的论述一起,构成了贯穿其思想及学术的一个重要脉络。
王京
关键词:移民
中日联合江南地区民俗调查及其学术史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日本民俗学家福田亚细男主持的以中国江南地区尤其浙江省为中心的中日联合民俗调查,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启动到2010年结束,持续了二十余年。在日本文部省及学术振兴会的资助,国内各级文联、民协、地方政府及文化单位的积极协助下,中日学者展开了前后共6期调查,克服种种困难与限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一调查不仅留下了时代变迁中调查地区的宝贵记录,加深了对民俗与地域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以村落为单位的田野调查与撰写民俗志等方法在中国民俗学界得到实践与接受,参与调查的两国民俗学者在相互合作中也获得了新的学术成长,可以说在两国民俗学史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京
关键词:民俗调查村落
明治时期的柳田国男与中国——从汉文典籍到怪谈、民间信仰被引量:5
2021年
出生于明治初期的柳田国男,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同时经历了新旧两种教育的第一代人。出生于儒医家庭的生活环境,幼年的耳濡目染及个人的天资,使得柳田从小就比一般人更加亲近汉文,培养了他超群的汉文阅读、理解及运用能力。汉文不仅成为他学习知识、组织思考和表达感情的基础,也帮助他形成了观念、知识体系和思考方法。明治末期,柳田的兴趣逐步从追求想象力的文学转向了注重现实性的学问。在这一转换中,文章、学问、社会使命感融为一体的中国文人理想,尤其是开创了志怪小说新境界的《阅微堂笔记》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从被称为柳田民俗学开山之作的《远野物语》的创作欲望以及基本笔法中,都可以窥见一斑。
王京
关键词:明治时期汉文怪谈
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日本神奈川大学“综合资料学”的探索被引量:1
2020年
日本民俗学研究重镇神奈川大学的学科建制中,并没有"民俗学",而是名为"历史民俗资料学"的研究生课程及学位设置。这一略显奇特的名称背后,既反映了民俗学研究与资料的关系、民俗学与史学的关系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也有着从资料角度奠定文化研究之基础的构想与期待。对此加以梳理,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在此方面的经验,同时对于思考中国民俗学乃至人文社会研究今后的发展路径,也不无裨益。
王京
柳田国男与“一国民俗学”的成立被引量:7
2013年
日本民俗学的发展与柳田国男密不可分。柳田在民族主义意识高涨的明治末期开始民俗研究,受关东大地震的刺激着手对学问体系的摸索。上世纪20年代其学问主张的国际色彩浓厚,对中国民俗学运动也给予了较高评价。30年代柳田充分消化欧美的学问,立足于日本的个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分类体系,确立了将地域差转换为时代差、通过比较构建国民生活变迁史的学问体系。其研究对象限定在日本“内地”,强调“民俗词汇”的核心作用以及日本人自我研究的优越性,“一国民俗学”是精炼的概括。
王京
关键词:日本民俗学
日本一村落的“奇祭”与民俗传承体的个性——兼及文字资料对于民俗社会及研究者的意义
2016年
日本村落的神社祭祀活动多集中于春秋两季,"YASA祭礼"是群马县利根郡水上町小川岛每年秋季大祭的重要一环,也是方圆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奇祭"、"裸祭"。然而与全国其他的所谓"裸祭"放在一起,只能越发显出该祭礼的特殊性。笔者立足于文字资料与实地调查的结合,指出只有从小川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经验等作为民俗传承体的个性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祭礼。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对文字资料对于民俗社会及研究者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王京
关键词:文字资料
社会变动、“生世界”与民俗被引量:8
2018年
民俗学源自17世纪意大利的维柯,在18、19世纪反启蒙主义、反霸权主义的社会脉络中,由德国的赫尔德、格林兄弟等大力推进的文献学,与莫泽尔的乡土社会研究合流而形成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各地形成了独自发展的学术领域。民俗学这门学问是关注在与霸权、普遍、中心、主流等不同的社会层面展开的人之‘生’,通过对包含二者关系在内的内在理解,产生新的见识,将以前者为标准形成的知识体系相对化并超越。如此定义之下的民俗学如何才能接近现代人之"生",这一问题十分有必要从其理论框架进行思考。
岛村恭则王京
关键词:社会变动民俗VERNACULAR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