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忠
-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2
- 供职机构:霍山县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开始,该科用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4例,通过对比手术前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以及手术后24 h食管pH值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用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前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等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eller加带蒂膈肌瓣翻转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简单,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复发几率小,术后反流发生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潘家东王国忠梁常凯王军何开权
-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
- 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并总结临床上用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对我院的患者在进行术前处理后,将患者断端剥离并与接骨板固定接合,在于患者的断端相结合,关闭切口。结果在我院经过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后,所有的患者都恢复良好,没有出现任何胸内感染或者胸腔感染的并发症。结论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具有出血量少,术后疼痛明显得到缓解的优越性,能够使患者在术后能够有效咳嗽排痰,因此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在临床上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方法,而且在手术后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梁常凯潘家东王国忠
- 关键词:接骨板多发性肋骨骨折
- 组织p53、EGFR与炎症因子水平在肺癌术后感染中的变化及意义
- 2024年
- 目的 探讨组织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炎症因子水平在肺癌术后感染中的变化及意义,为今后临床预防术后感染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9月于霍山县医院治疗的肺癌患者8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n=21)和未感染组(n=59)。比较两组组织p53、EGFR阳性率、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组织p53、EGFR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患者组织p53、EGFR阳性率(42.86%、57.14%)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18.64%、5.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3、27.551,P均<0.05)。感染组PCT、IL-6、CRP水平分别为(0.47±0.12) ng/mL、(85.33±22.05) pg/mL、(115.17±26.41) mg/mL,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0.25±0.06) ng/mL、(13.24±2.75) pg/mL、(28.69±4.12)m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49、24.855、24.596,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p53、EGFR、PCT、IL-6及CRP水平升高均是肺癌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53、EGFR与PCT、IL-6、CRP之间均成正相关(r=0.511、0.423、0.468,0.495、0.408、0.515,P均<0.05)。结论 肺癌术后感染患者中p53、EGFR与炎症因子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可能是肺癌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 周迪王国忠尹先哲
- 关键词:P53表皮生长因子肺癌术后感染
- 亚厘米肺小结节影像学表现同临床病理的关系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亚厘米肺小结节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26例亚厘米(直径小于10mm)肺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CT检查,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26例患者共检出肺结节142枚,其中单发结节110例(87.30%),双发16例(12.70%);病理确诊:慢性炎症42枚(29.58%),癌性结节52枚(36.62%,包括腺癌46枚,鳞癌4枚,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2枚),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48枚(33.80%);其中纯磨玻璃密度结节36枚(25.35%),部分实性磨玻璃密度结节34枚(23.94%),实性结节72枚(50.70%);不同病理性质亚厘米肺小结节边界特点、毛刺征出现比例、胸膜凹陷征出现比例、结节位置、磨玻璃密度影情况及结节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质为肺癌的亚厘米结节边界模糊、伴毛刺征、伴胸膜凹陷征所占比例高于慢性炎症及AHH,其结节位置位于肺上叶所占比例高于慢性炎症,结节直径大于或等于6mm所占比例高于慢性炎症,部分实性磨玻璃密度所占比例高于慢性炎症(P<0.01)。结论亚厘米肺小结节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联系。
- 王国忠王国忠徐美青
- 关键词:肺小结节CT病理
- 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比较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两组,对早期排气与延迟排气治疗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排气组抽气1次成功率为11.11%(5/45),抽气2次为28.89%(13/45),转手术率为13.33%(6/45),而延迟排气组分别为61.70%(29/47)、25.53%(12/47)、4.26%(4/47);平均住院时间:早期排气组为(8.3±6.9)d,延迟排气组(3.5±5.7)d;随访1年后,发现早期排气组气胸复发率为22.22%(10/45),延迟排气组为2.2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胸穿抽气处理原发性自发性气胸较传统立即穿刺治愈率高,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
- 梁常凯王国忠潘家东
- 关键词: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 单孔电视胸腔镜与标准开胸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对比被引量:20
- 2019年
- 目的比较单孔电视胸腔镜与标准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将霍山县医院普胸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22例周围型NSCLC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60例)和标准开胸肺叶切除术组(6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包括手术效果(淋巴结清扫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日平均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产期死亡;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率、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103. 9±40. 3) m L,术后胸腔引流管日平均引流量为(79. 722±20. 676) m 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6. 223±1. 312) d,术后镇痛时间为(2. 671±0. 912) d,平均住院时间为(11. 887±3. 071) d;标准开胸组术中出血量为(254. 554±87. 158) m L,术后胸腔引流管平均日引流量为(126. 363±33. 741) m 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3. 181±3. 257) d,术后镇痛时间为(9. 453±2. 176) d,平均住院时间为(20. 092±5. 514) d,两组统计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孔电视胸腔镜治疗周围型NSCLC能达到标准开胸手术的根治要求,且手术创伤相对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 王军王国忠潘家东梁常凯何开权桂同成
-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非小细胞肺癌周围型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