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作品数:8 被引量:23 H指数:3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马来酸桂哌齐特与氯化钾注射液在氯化钠注射液中配伍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考察马来酸桂哌齐特在25℃和37℃时与氯化钾注射液在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将马来酸桂哌齐特与氯化钾注射液加入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合均匀后,在25℃和37℃于0,1,2,4,6h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马来酸桂哌齐特含量,同时记录外观变化和pH值.结果 0~6h内混合液外观基本无变化,pH值基本稳定,马来酸桂哌齐特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25℃和37℃避光条件下,马来酸桂哌齐特与氯化钾注射液在氯化钠注射液中可配伍使用,宜在6h内用完. 王群 谢冬梅 王娟 郭道华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 氯化钾注射液 氯化钠注射液 稳定性 紫外分光光度法 MDT联合CBL-TBL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探究多学科协作(MDT)联合案例教学-团队学习(CBL-TBL)教学法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2018级临床本科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实验组采用MDT联合CBL-T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CBL-TBL教学模式,2组学员均教学12周。教学结束后,比较2组学员理论和临床实践成绩、各维度能力评分及教学满意度。结果:教学结束后,实验组学员理论和临床实践成绩分别为(87.87±3.47)分、(85.90±4.2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5.67±3.65)分、(82.17±3.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员在文献检索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临床问题解决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师生交流频率及课程总体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应用MDT联合CBL-TBL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员理论和临床实践成绩,可有效提升学员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教学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曾会会 丁楠楠 胡婷 杨贵丽 王娟 郑荣生关键词:肿瘤学 CBL教学法 TBL教学法 临床教学 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64例报告分析 2012年 目的了解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该院2010年收集的64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查的方式,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品种、ADR累积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例ADR报告中,女性(37例)高于男性(27例);涉及药品22个品种,ADR主要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5.94%)和全身性损害(21.88%)、消化系统损害(18.75%)等。结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要加强其不良反应监测,提高该类药品的使用安全。 王娟 王群 张恒关键词:中药注射剂 药房高危药品管理及用药安全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加强高危药品管理,保障高危药品用药安全。方法: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查阅有关文献及多家医疗机构的管理经验和策略,建立合理的分级管理模式。结果:对高危药品进行分级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结论:减少了高危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医师、护师、药师的安全意识,规避高危药品风险因素,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王娟 聂玲 王群关键词:高危药品 药物安全 马来酸吡咯替尼治疗曲妥珠耐药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马来酸吡咯替尼治疗曲妥珠耐药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HER-2阳性晚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口服马来酸吡咯替尼为基础治疗病人88例,分析其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临床获益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预后因素及不良反应。结果:88例病人可评价近期疗效,1例完全缓解,33例部分缓解,34例病情稳定,20例病情进展;客观有效率38.6%,疾病控制率77.3%,临床获益率64.8%,中位PFS 11.335个月。采用秩和检验分析ECOG评分与近期疗效有关(P<0.05),采用Log-rank单因素分析,ECOG评分和曲妥珠耐药情况对PFS有影响。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乏力、手足综合征、口腔溃疡症状。结论:以口服吡咯替尼为基础的方案可以有效应用于曲妥珠耐药的晚期复发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总体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曾会会 杨贵丽 汪子书 胡婷 苏方 王娟 汪婷婷 郑荣生关键词:曲妥珠单抗 甲磺酸阿帕替尼对人乳腺癌紫杉醇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对人乳腺癌紫杉醇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诱导建立人乳腺癌MCF-7/Taxol耐药细胞株,CCK-8法检测阿帕替尼对MCF-7和MCF-7/Taxol细胞株的毒性作用,低毒浓度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对MCF-7/Taxol细胞株耐药的逆转作用。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A组),紫杉醇无毒剂量组(B组),阿帕替尼低毒浓度剂量组(C组),紫杉醇无毒剂量联合阿帕替尼低毒浓度剂量组(D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Taxol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gp、BCRP、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人乳腺癌MCF-7/Taxol耐药细胞株,阿帕替尼对人乳腺癌MCF-7/Taxol细胞株具有逆转作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作用于MCF-7/Taxol细胞后与A组、B组、C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A组、B组比较,细胞周期G2/M期分布比例升高(P<0.05);阿帕替尼不影响P-gp、BCRP、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具有抑制乳腺癌紫杉醇耐药株的作用,与紫杉醇联合应用协同抑制耐药株细胞并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于G2/M期,增强紫杉醇药物敏感性。 曾会会 余小婷 胡婷 王娟 汪婷婷 郑荣生关键词:乳腺癌 紫杉醇耐药 上皮间质转化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对EGFR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EGFR野生型晚期NSCLC患者,共纳入100例。观察组为采用沙利度胺联合含铂两药化疗治疗患者;对照组为单用含铂两药化疗治疗的患者。观察组共纳入58例患者,给予含铂两药化疗方案治疗;同时口服沙利度胺片100 mg,每日一次,睡前服用;对照组共纳入42例患者,给予化疗方案剂量同上,两组化疗前常规给予止吐药物预防性治疗。比较用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第7~14天的躯体(79.18±8.59 vs 64.94±8.60)、角色(71.82±14.05 vs 59.00±12.10)、情绪功能(81.94±15.95 vs 69.71±11.38)、认知(74.53±11.74 vs 59.56±8.75)、社会功能(82.24±13.70 vs 66.82±10.11)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70.81±9.67 vs 60.11±8.77)较对照组患者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倦(28.08±13.09 vs 38.53±14.23)、疼痛(27.44±8.17 vs 39.19±10.13)、失眠(38.07±12.12 vs 45.23±16.61)和食欲丧失症状评分(40.46±13.70 vs 47.61±17.15)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恶心呕吐、气促、便秘、腹泻和经济困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58 vs 27/42;P<0.05);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较,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35±126.03 vs 183.86±120.55;P<0.05)。结论 沙利度胺对EGFR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起到改善作用 王娟 张朝阳 汪子书 曾会会 赵论 何泽来 苏方关键词:沙利度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13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对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丙氨酰(膜)氨肽酶(CD1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并评估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判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17例,利用免疫组化法分析CD1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估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对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胃癌组织中CD13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以CD13相对表达量中位数(4.25)为界,将患者分为CD13高表达组(59例)和低表达组(58例)。CD13高表达组CEA≥5μg/L、存在脉管浸润、T分期3~4期、N分期2~3期及病理分级3~4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组(均P<0.05);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13高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01);KM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D13高表达(HR=2.125,95%CI:1.256~3.595)是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以CD13相对表达量4.22为截点值,预测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的灵敏度为75.71%,特异度为93.62%,准确度为0.881(P<0.001)。结论CD13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有关,是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预后评估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张朝阳 杨子 李洪涛 张文静 赵萌 王娟 左芦根 张小凤关键词:胃癌 CD13 临床病理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