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艳

作品数:83 被引量:640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代谢
  • 12篇细胞
  • 11篇肝损伤
  • 10篇补骨脂
  • 9篇代谢组学
  • 9篇药理
  • 7篇药理学
  • 7篇网络药理学
  • 7篇过敏
  • 6篇通路
  • 6篇中药
  • 6篇五味子
  • 6篇甘草
  • 6篇标志物
  • 5篇当归
  • 5篇紫癜
  • 5篇活性
  • 5篇过敏性
  • 5篇过敏性紫癜
  • 4篇丹参

机构

  • 82篇河南中医药大...
  • 4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成都中医药大...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香港科技大学
  • 3篇解放军第30...
  • 2篇河南省中医药...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解放军第三0...
  • 1篇郑州市第六人...
  • 1篇佛罗里达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2篇王晓艳
  • 75篇李伟霞
  • 75篇唐进法
  • 54篇张辉
  • 19篇陈小菲
  • 13篇李学林
  • 6篇刘现磊
  • 6篇曹英杰
  • 4篇任献青
  • 4篇王伽伯
  • 4篇李宇辉
  • 4篇李春晓
  • 4篇赵娅
  • 3篇肖小河
  • 3篇杨伟
  • 3篇柏兆方
  • 3篇张帆
  • 3篇高锦明
  • 3篇孟祥乐
  • 3篇潘思源

传媒

  • 7篇中国中药杂志
  • 7篇中草药
  • 6篇药学学报
  • 6篇中国药理学通...
  • 5篇中华中医药学...
  • 4篇中国医院药学...
  • 4篇世界科学技术...
  • 4篇中医学报
  • 3篇中成药
  • 3篇中国新药杂志
  • 3篇中药药理与临...
  • 2篇实用中医内科...
  • 2篇中国现代应用...
  • 2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国药业
  • 2篇中国药物警戒
  • 2篇中国现代中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6篇2024
  • 16篇2023
  • 12篇2022
  • 13篇2021
  • 9篇2020
  • 4篇2019
  • 9篇2018
  • 2篇2017
  • 1篇1992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探讨凉血退紫合剂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潜在成分和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23年
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分析软件快速定性分析凉血退紫合剂中的成分,借助成分靶点预测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MIM)和基因数据库(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及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 HSP)的相关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运用Omishare平台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法验证该合剂中潜在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同时,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凉血退紫合剂低剂量组、凉血退紫合剂中剂量组、凉血退紫合剂高剂量组,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筛选血清差异代谢物,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并构建“成分-靶点-差异代谢物”网络图。从凉血退紫合剂中鉴定或推断出45个成分,预测得到其潜在治疗过敏性紫癜靶点145个;KEGG富集相关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抗性、PI3K-AKT及T细胞受体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凉血退紫合剂中的活性成分与关键靶标蛋白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从血清中共筛选出13个差异代谢物,与活性成分有27个共有靶标,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过敏性紫癜进展与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等代谢异常相关。表明了凉血退紫合剂中的成分主要通过炎症和免疫等多方面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伟霞许爽陈毓龙王晓艳王晓艳张明亮张辉任献青唐进法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分子对接代谢组学
基于脂质代谢组学评价五味子素B诱导的急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小鼠模型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利用脂质代谢组学技术对五味子素B(schisandrin B,Sch B)诱导的小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进行评价和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ICR小鼠分为4组:正常饮食(ND)组; ND+Sch B组;高脂高糖饮食(HFFD)组; HFFD+Sch B组。生化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水平;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方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脂类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ND+Sch B组与ND组比,筛选出27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TG类18个、磷脂酰胆碱(PC) 7个、磷脂酰乙醇胺(PE) 2个; HFFD组与ND组比,筛选出27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神经鞘磷脂6个、PC 13个、胆甾醇酯(CE) 2个、TG类5个、磷脂酰肌醇1个; HFFD+Sch B组与HFFD组比,筛选出25个差异代谢物,分别为TG类14个、CE 1个、PC 6个、PE 4个。结论 Sch B诱导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动物模型涉及血清脂质代谢组学的改变。
王晓艳王晓艳张辉张辉潘思源潘思源唐进法
关键词: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脑心通胶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61
2018年
脑心通胶囊是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中经典名方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味虫类药和活血化瘀药共16味中药组成,采用现代技术制成的复方中药口服制剂。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脑卒中、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类疾病的治疗,对上述疾病及其兼病和兼证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临床功效主要是通过对脑保护、神经保护、心脏保护、血液流变学等相关环节的改善而发挥作用的,所含的已鉴定的近200种化学成分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目前其物质基础研究多集中在植物药,对3味虫类药的研究尚待深入;其临床有效性研究比较全面,长期服用的安全性研究本课题组正在开展,结果尚待研究结束后整理发表。通过对脑心通胶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阐述,可为该制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对该制剂的质量控制、二次开发和国际化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伟霞张书琦赵艺丹唐进法李春晓王晓艳李学林
关键词:脑心通胶囊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基于PLS-D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研究当归-川芎药对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黏附分子的影响被引量:26
2019年
比较评价当归-川芎药对不同配比(1︰0、3︰2、1︰1、2︰3、0︰1)和不同制法(水提、醇提和先水提后醇提)样品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和黏附分子等相关指标的表达,采用斯皮尔曼方法对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当归-川芎药对不同配比、不同制法样品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黏附分子的总效应。实验方案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表明,当归-川芎药对1︰1先水提后醇提组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和黏附分子的改善总效应最强(总效应值为6.96);提取方法相同时,当归-川芎药对1︰1的整体作用较好;配比相同时,当归-川芎先水提后醇提给药组和醇提给药组的总效应优于水提给药组。当归-川芎配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血清中与血瘀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但配比和制法不同,其作用强度亦存在差异,为该药对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也为该药对治疗血瘀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李伟霞王晓艳唐进法张书琦王炎张辉张辉刘现磊孟祥乐李学林
关键词:当归川芎
当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被引量:87
2022年
当归是临床常用的补血、活血要药,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含苯酞内酯类)、有机酸类、多糖、氨基酸和核苷类等成分,具有抗氧化、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保肝等药理作用。在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概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筛选五原则,从化学成分与传统药性、不同炮制方法、传统功效、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等多方面对当归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当归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李伟霞泥文娟王晓艳刘现磊李琨张书琦陈小菲唐进法
关键词:当归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基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OGD/R模型研究当归-川芎药对中7个活性成分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当归-川芎药对中7个活性成分(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及其上下游血管活性物质、黏附因子和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采用细胞增殖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探索7个成分的最佳造模时间;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探索最佳给药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个成分对VEGF、VCAM-1、PAI-1、NF-κB、IL-1和IL-6表达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7个成分对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HUVEC氧糖剥夺6 h再复氧为最佳造模时间。高剂量绿原酸组、阿魏酸组、洋川芎内酯H组,低、中剂量丁烯基苯酞组,中、高剂量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组显著降低LDH漏出率(P<0.05,P<0.01);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部分剂量组细胞中VEGF、ICAM-1、VCAM-1的表达显著降低,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部分剂量组细胞NF-κB的表达显著下降,绿原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IL-6的表达显著增加,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IL-1表达显著减少,阿魏酸、洋川芎内酯H部分剂量组细胞中PAI-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P<0.01);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丁烯基苯酞和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ERK、VEGF、NF-κB、VEGFR2和MMP9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洋川芎内酯H和洋川芎内酯A部分剂量组细胞中AKT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P<0.01)。结论当归-川芎中的药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黏附因子、炎症因子和VEGF-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mRNA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
纪秋如泥文娟王晓艳张书琦吴娅丽牛璐李琨李伟霞唐进法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基于Meta分析的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联用及单用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评价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基于Meta分析比较评价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联用及其单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筛选纳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评价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联合使用及其单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文献研究,采用Cochrane手册"对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的评估工具(Version 5.1.0)"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随机对照试验满足纳入标准,治疗患者6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黄芪注射液相比,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联用在总有效率(RR=1.22,95%CI[1.11, 1.33],Z=4.21,P<0.000 1)、心绞痛发作次数(WMD=-4.32,95%CI[-4.70,-3.93],Z=21.83,P<0.000 01)和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WMD=-4.06,95%CI[-4.16,-3.96],Z=80.22,P<0.000 01)的改善作用更显著;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联用在总有效率(RR=1.22,95%CI[1.14, 1.31],Z=5.77,P<0.000 01)、心绞痛发作次数(WMD=-4.11,95%CI[-4.54,-3.68],Z=18.90,P<0.000 01)和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WMD=-3.99,95%CI[-4.12,-3.87],Z=61.34,P<0.000 01)的改善作用更显著。结论:黄芪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联合使用较其单独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但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文献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高质量RCTs予以证实。
李伟霞姚静漪张明亮张书琦王晓艳王晓艳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META分析
基于代谢组学的补骨脂致特异质肝损伤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从代谢组学层面探索补骨脂肝损伤机制,筛选相关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法建立特异质肝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MC组)、补骨脂组(BGZ组)、LPS组、BGZ+LPS组,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通过UPLC-QTOF/MS分析不同组别大鼠血清样品的代谢轮廓谱,借助Progenesis QI(v2.4)、SIMCA v13.0等软件及MetaboAnalyst v5.0在线数据库,分析各组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补骨脂单独给药对ALT和AST无明显影响,而联合LPS后ALT和AST显著升高,发生明显肝损伤。OPLS-DA结果显示,CMC、BGZ、LPS和BGZ+LPS组血清代谢物谱得到明显分离,筛选14个与补骨脂特异质肝损伤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17条代谢通路。结论补骨脂肝损伤为特异质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鞘脂代谢、酪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相关。
王晓艳李伟霞张辉张辉吴娅丽曹站霞泥文娟陈毓龙李琨冯科冉唐进法
关键词:补骨脂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代谢通路
IL-4、IL-6、IL-10、TNF-α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IL-4、IL-6、IL-10和TNF-α基因多态性与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易感性关系。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与万方数据库,查找建库有关IL-4、IL-6、IL-10和TNF-α基因多态性与DILI发病风险的文献。应用STATA12.0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包括717例DILI患者和1 674例正常对照。所有研究都纳入Meta分析发现IL-6 rs1800796G>C中G等位基因携带者(OR=2.507, 95%CI[1.542, 4.074],P=0.000)患DILI的风险显著升高,而TNF-αrs1800629G>A中G等位基因携带者(OR=0.715, 95%CI[0.524, 0.976],P=0.035)患DILI的风险显著降低。在剔除一项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后,携带IL-6 rs2066992G>T中G等位基因人群(OR=2.465, 95%CI[1.506, 4.036],P=0.000)人群患DILI风险显著增加,而携带IL-10 rs1800872A>C中C等位基因(OR=0.818, 95%CI[0.679, 0.985],P=0.034)人群患DILI风险则显著降低。本研究暂未发现IL-4各基因位点基因型与DILI有明显关联性。结论:TNF-α(rs1800629G>A)、IL-6(rs1800796G>C、rs2066992G>T)与IL-10(rs1800872A>C)与DILI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焦红军张明亮李伟霞王晓艳张辉陈盼盼唐进法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基因多态性META分析IL-4IL-6IL-10
基于人肝微粒体CYP1A2亚型酶研究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的相互作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基于丹红注射液、阿司匹林单用及其联合使用对人肝微粒体CYP1A2亚型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的代谢性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人肝微粒体CYP1A2为载体,非那西丁为探针底物,其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为检测指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中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的浓度,比较评价丹红注射液(0.4%,0.8%和1.6%)、阿司匹林(20,60和100 mg)不同剂量单独给药及其联合给药(对其中一个药物进行预孵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另一药物)对CYP1A2亚型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丹红注射液对CYP1A2亚型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抑制类型为混合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丹红注射液低、中、高剂量均对CYP1A2亚型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阿司匹林低、中、高剂量均对CYP1A2亚型酶活性无明显作用。与丹红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的单独给药组比较,丹红注射液3个剂量分别与低、中、高剂量的阿司匹林联合给药组对CYP1A2亚型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小剂量阿司匹林对CYP1A2亚型酶活性无明显作用。与阿司匹林低、中剂量的单独给药组比较,阿司匹林低、中剂量与丹红注射液的中、高剂量联合给药组对CYP1A2亚型酶活性有显著性作用;与阿司匹林高剂量的单独给药组比较,阿司匹林高剂量与低、中、高剂量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给药组对CYP1A2亚型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影响。结论:阿司匹林与丹红注射液联合使用对CYP1A2亚型酶活性有一定相互作用,并与两者的用药先后顺序具有相关性。
李学林张帆李伟霞曹英杰王晓艳张书琦唐进法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阿司匹林人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相互作用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