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湍流输送
  • 1篇热通量
  • 1篇涡动
  • 1篇涡动相关法
  • 1篇下垫面
  • 1篇近地
  • 1篇近地层
  • 1篇近地层大气
  • 1篇孔径
  • 1篇感热
  • 1篇感热通量
  • 1篇EC
  • 1篇LAS
  • 1篇大孔
  • 1篇大孔径

机构

  • 2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王树金
  • 2篇陈继伟
  • 2篇左洪超
  • 1篇董龙翔
  • 1篇杨启东
  • 1篇庄少伟
  • 1篇王介民
  • 1篇陈伯龙
  • 1篇肖霞

传媒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论近地层大气运动特征与观测和计算能量不平衡的成因被引量:12
2012年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理论上概括了近地层大气运动和能量物质的传输特征,以及近地层能量物质传输的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之后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连续四年(2006-09~2010-08)中所有5~10月间观测的涡旋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该站近地层的能量传输特征.研究中引入了相对垂直湍强来表征湍流的强度,RIw=w2/(w2+U),并且还采用了资料质量控制的分级处理手段.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近地层能量的传输必须满足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理论上近地层的能量必须是平衡的或者闭合的,但是实际观测的近地层能量只是能量平衡的某种程度的近似,很难达到平衡.(2)近地层的能量闭合率决定于大气运动的状态,总体上近地层能量闭合率随相对垂直湍强增大而增加.(3)通过资料质量控制分级处理表明,资料质量控制的程度可以影响近地层能量闭合率,但是它不能影响近地层能量闭合率决定于大气运动状态的实质.(4)地表热通量的计算方法可以影响近地层能量闭合率,但也不能影响近地层能量闭合率决定于大气运动状态的实质.
左洪超肖霞杨启东董龙翔陈继伟王树金
关键词:近地层湍流输送
LAS在西北干旱区荒漠均匀下垫面的观测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的仪器平行对比观测部分试验数据,首先分析荒漠均匀下垫面大孔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光径线上等间距架设的4台涡动相关仪(EddyCovariance System,EC)观测的摩擦速度和感热通量的一致性。然后,基于4种不同下垫面建立稳定度普适函数分析,利用4台EC观测摩擦速度平均值,计算了LAS观测区域的感热通量,进而比较了LAS和EC两者观测值的差异。结果表明,4台EC观测的摩擦速度与感热通量一致性好,摩擦速度的差别<10%,感热通量的差别在10%左右。4种稳定度普适函数计算的LAS区域感热通量在白天、夜晚与EC观测平均值变化趋势一致,但计算值偏大;TAG(Thiermann and Grassl)稳定度普适函数计算值与EC观测平均值较接近。其主要原因除不同下垫面试验所得稳定度普适函数的差异外,Kipp&Zonen LAS所测感热通量的系统性偏高不可忽视。
陈继伟左洪超王介民王树金陈伯龙庄少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