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改变、影像学特点、诊治方法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1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51例;年龄(31±11)岁。70%为慢性病程(11.1±9.2)周。13例确诊病例,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阳性,或开颅脑活检病理证实为结核性肉芽肿或粟粒样结核;87例为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97%),头痛(92%)、意识障碍(71%)和脑膜刺激征多见(77%),44例伴颅神经损害,以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受损为主。35例 X 线胸片有活动性肺结核表现,肺外活动性结核12例,陈旧性肺结核18例。腰穿示颅内压增高者占86%,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明显增高,葡萄糖显著下降。52例患者头颅影像学有异常发现,脑室扩张、交通性脑积水和脑梗死最常见。全部病例均接受抗结核治疗,9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81例患者病情好转,4例因合并开放性肺结核转结核病院治疗,8例自动出院,死亡7例。结论慢性脑膜炎若伴发肺结核或肺外结核者应高度疑诊结核性,鉴别诊断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有助诊断。脑脊液涂片和(或)培养抗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阳性,以及脑活检为诊断的金标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HIV-1感染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具挑战性的公共卫生难题.尽管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ART)显著改变了HIV-1感染的典型病程,极大地增加了HIV-1感染者的预期寿命,但如何有效地控制HIV-1的传播、减少新发感染者的数量并对特殊人群[如性工作者、发生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等]实施有效干预仍是目前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使用的预防HIV-1经性途径传播的策略包括安全套的推广使用、安全性行为的宣教等,并未有效地控制HIV-1在普通人群中的传播,在某些特殊人群(如非洲女性)甚至出现了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