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红
- 作品数:106 被引量:808H指数:16
- 供职机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宁波市居民发生中暑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宁波市居民中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中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宁波市个县市区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随机抽取120户,以户为单位,于2014年9~11月开展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文化水平、月收入水平、吸烟状态、饮酒状态、体质指数和消化系统疾病史等7个变量进入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工人农民[OR=2.19,95%CI(1.37~3.51)]、离退休者[OR=2.00,95%CI(1.13~3.54)]、饮酒[OR=1.83,95%CI(1.30~2.57)]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史[OR=2.06,95%CI(1.08~3.91)]是中暑的危险因素。有消化系统疾病史并且饮酒的人群中暑危险性明显高于不饮酒无消化系统疾病史的人群[OR=3.96,95%CI(1.58~9.94)]。结论宁波市居民中工人农民、离退休者、饮酒以及有消化系统疾病史等人群是中暑的易感人群,在预防中暑时,应该加以重点保护。
- 李晓海王爱红顾敏霞叶建杰边国林
- 关键词:中暑流行病学
- 2006至2015年宁波市职业病发病状况及趋势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 了解宁波市2006至2015年职业病发病状况,分析职业病分布特征及发病趋势.方法于2016年2月,汇总宁波市2006至2015年职业病和职业卫生信息系统职业病报告卡数据,综合分析职业病构成、发病趋势、人群特征和企业特征等情况.结果宁波市2006至2015年新发职业病845例,其中尘肺病596例,占职业病总数的70.53%,Ⅰ期尘肺445例(74.66%),Ⅱ期尘肺73例(12.25%),Ⅲ期尘肺78例(13.09%),尘肺病以矽肺为主(59.76%).职业病患者以男性为主(84.97%),年龄集中在35-55岁(64.50%),工龄主要分布在5-20年(63.67%).职业病患者所在企业以中小型私有(外商)企业为主;尘肺病患者行业分布主要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建筑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38.76%、17.11%和13.09%;职业中毒患者行业分布前3位分别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占总数的51.28%、10.26%和7.69%.确诊职业病病例主要分布在余姚市、鄞州区和宁海县,分别占24.62%、23.91%和15.62%.结论宁波市职业病以尘肺病为主,多来自于中小型企业,应加强对中小型私有企业的监管,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
- 李晓海王爱红冷朋波边国林
- 关键词:职业病尘肺中毒
-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在木质家具企业职业卫生分类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23年
- [背景]职业卫生分类监管模式中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矛盾一直存在,“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基于风险分级开展职业卫生分类管理,是探索分类监督执法的一次新尝试。[目的]应用“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对木质家具企业开展综合风险评估,探讨其优缺点,为职业卫生分类管理方法的改进提出依据。[方法]在宁波市木质家具企业分布较多的区(县)选择7家典型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获得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依据《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自查表》逐条检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状况,并根据得分评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等级,根据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Ⅰ、Ⅱ、Ⅲ)和管理状况等级(A、B、C)的矩阵得到综合风险类别(甲、乙、丙),以用人单位近3年职业健康监护发现的体检异常情况进行风险验证。[结果]7家用人单位均存在职业卫生管理缺陷,其中6家出现关键不符合项,职业卫生管理状况等级为C级(差),剩余1家为B级(良)。6家用人单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不合格,岗位超标率分别为:噪声26.09%(12/46)、木粉尘(硬)14.71%(5/34)、二甲苯12.50%(1/8);5家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为Ⅱ级(中),2家为Ⅲ级(高)。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显示7家均为丙类(高风险)。职业健康监护结果显示,7家用人单位共组织636人次在岗体检,共有37人次出现体检异常,分布在5家用人单位,其中3人次为接触粉尘,34人次为接触噪声。[结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尚未能有效区分木质家具生产企业的职业病综合风险类别。将该评估方法推广应用于职业卫生分类管理前仍需扩大试点加以改进,并配套出台良好的监管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 王爱红冷朋波李晓海高超毛国传张丹丹
- 关键词:综合风险评估职业卫生
- 苯毒性作用机制及其与miRNA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8年
- 苯是在工业上用途较为广泛的一种化学原料,也是主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是已知人类致癌物,可以引起多器官的肿瘤。
- 王爱红李晓海冷朋波
- 关键词:毒性作用机制MIRNA苯环境污染物化学原料致癌物
- 职业性接触铅引起的血铅变化和肾损害及其关系的研究
- 目的:研究职业性铅接触的肾脏毒性,探讨血铅浓度变化和肾脏损害指标之间的关系。
方法:车间空气中铅烟、铅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选择一般情况可比的无铅接触史的石棉厂个人作为对照,根据接触铅的浓度...
- 王爱红王群利邵迪初毛国传冷朋波
- 关键词:劳动卫生血铅浓度肾脏损害临床毒理学
- 文献传递
- 宁波市城区大气PM_(2.5)污染与哮喘门诊量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宁波市城区不同季节的大气PM_(2.5)污染与哮喘门诊量的关联。方法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收集2014—2016年宁波市城区4家综合性医院的哮喘门诊资料,同期气象和大气污染数据分别由宁波市气象台和环境监测中心提供。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不同季节大气PM_(2.5)污染与哮喘门诊量的关系。结果 2014—2016年共报告宁波市城区哮喘患者45 184例,日均41.23例。宁波市大气PM_(2.5)年平均浓度为(43.12±26.40)μg/m^3;冬季最高,为(65.27±34.51)μg/m^3;夏季最低,为(27.34±12.70)μg/m^3。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全年、夏季和冬季当日哮喘门诊人次分别增加1.14%(95%CI:0.48%~1.81%)、2.40%(95%CI:0.22%~4.63%)和1.37%(95%CI:0.28%~2.48%)。夏季男性受到的影响大于女性(P<0.05);冬季<65岁人群受到的影响较明显(P<0.05)。在双污染物模型中引入NO_2后,夏季PM_(2.5)浓度对哮喘门诊量的影响有所增强(P<0.05)。结论夏季和冬季大气PM_(2.5)污染可能增加哮喘门诊量,NO_2可能与PM_(2.5)存在协同作用。
- 葛挺张良王辉谷少华叶健魁王爱红褚梦迪陆蓓蓓
- 关键词:PM2.5哮喘门诊量
- 某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通过对某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和评价,了解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强度以及分布,为配置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依据。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该企业氯乙烯、二氯甲烷、氨、氢氧化钠、氯化氢、PVC粉尘均符合现行的职业卫生限值;部分岗位噪声强度超标,合格率83.3%。
- 王爱红冷朋波毛国传王群利李继革范建中
- 关键词:聚氯乙烯职业病危害因素
- 北仑区医疗机构CT检查的频度及辐射剂量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了解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宁波市北仑区医疗机构CT检查的频度和辐射剂量,为制订CT检查辐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宁波市医疗照射频度与剂量监测平台和民营医院的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北仑区常住居民CT检查资料,计算每千人年CT检查频度、单次检查有效剂量、年集体有效剂量和人均年有效剂量。结果北仑区共10家医疗机构开展CT诊疗,居民CT检查年频度为281.31次/千人,其中男性301.12次/千人,女性259.70次/千人;≥31岁居民年频度较高,为330.35次/千人。胸部、腹部和头部CT检查年频度较高,分别为144.57次/千人、58.98次/千人和54.07次/千人;腹部、盆腔和胸部单次检查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7.17 mSv、5.66 mSv和3.89 mSv。北仑区常住居民CT检查年集体有效剂量为791.13人·Sv,胸部、腹部和头部年集体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402.67人·Sv、238.87人·Sv和61.17人·Sv。CT检查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11 mSv,其中胸部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6 mSv,占50.45%。结论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北仑区男性和≥31岁居民CT检查年频度相对较高;检查部位主要为胸部、腹部和头部,其中胸部对CT检查人均年有效剂量的贡献最大。
- 张丹丹章群王爱红张良王雪英胡群雄
- 关键词:CT检查
- 基于ICMM风险评估技术的某电镀企业职业健康风险的定量定性评估研究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评估某电镀企业职业健康风险,并研究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方法采用ICMM风险评估技术中定性评估矩阵和定量评估模型对某电镀企业工人的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利用职业健康检查结果验证评估结果准确性;并从危害因素种类、暴露途径等角度分析方法适用性。结果镀铬岗位吸入铬酸盐的风险等级RR值为900和1 800,有极高的致铬鼻病和肺癌的健康风险;其他岗位吸入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无风险或低风险。结论 ICMM风险评估技术能评估出该电镀企业职业健康风险,但定量评估模型能高估实际为低风险岗位的职业健康风险,而定性评估矩阵能低估实际为高风险岗位的职业健康风险。针对电镀企业职业健康风险岗位应采取工艺改进、加强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措施降低职业健康风险。
- 冷朋波王群利王爱红边国林李晓海张美辨
- 关键词:风险评估
- 氯乙烯致DNA损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致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并按DNA损伤情况将接触VCM的研究对象分为DNA损伤组(75人),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方法选择对照组(75人),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PCR测XRCCl(Arg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XPD(Ile199Met,Asp312Asn和Lys751Gin)和代谢酶(CYP2E1、GSTTI和GSTMI)基因多态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YP2E1clc2、c2c2和XPD751Lys/Gln、Gln/Gln基因型携带者DNA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而XRCCI399Arg/Gln、Gln/Gln基因型携带者DNA损伤风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XRCCI194、XRCCI399、XPD751和CYP2E1多态与DNA损伤有关。累积接触剂量分析表明,具XRCCI399Arg/Gln、Gln/Gln基因型个体即使在累积接触剂量高的情况下DNA损伤发生率仍明显降低(OR:0.35,95%CI:0.12~1.01);具CYP2E1cl/c2、c2/c2基因型个体,无论累积接触剂量高低,其DNA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OR:2.57,95%CI:1.01—6.59和OR:2.57,95%Ch0.99—6.87)。结论VCM累积接触剂量和CYP2E1、XRCCI194、XRCCI399及XPD75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
- 冀芳朱守民王爱红曲亚斌顾寿永来人柴尚建李俊夏昭林
- 关键词:氯乙烯DNA损伤多态性单核苷酸疾病遗传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