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元
- 作品数:14 被引量:5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 高粱自然突变体的细胞学分析及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电泳鉴定
- 细胞学分析和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对我国新发现的一个核基因型高粱雄性不育自然突变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穗不育花粉在单核期为8条带,而可育穗可育花粉为11条,但到三核期不育穗为7条带,而可育穗为5条带。在花部器官和细胞学的观...
- 王玉元
- 关键词:高粱细胞学同功酶电泳
- 植物核型雄性不育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展望被引量:3
- 1991年
- 利用植物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子,使多种作物获得杂种优势,以达到增产的目的,是现代农业科学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早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就从美国引进了高粱三系(3197A,3197B,恢复系五号),并在我国率先进行了植物雄性不育遗传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这种制种技术获得杂种优势,为国家增产粮食的示范推广工作,使全国广大育种工作者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有别于传统的杂交育种工作的优越性,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的利用植物雄性不育获得杂种优势的育种高潮。
- 王玉元
- 关键词:雄性不育核型植物杂种优势
- 谈谈植物生长调节剂(PGR)的发展前景被引量:2
- 1991年
- 长期以来,农业化学产品市场一直被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所垄断。国外的绝大多数化学公司都不把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主要的获利商品。然而,在过去10~15年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由于PGR已应用到大面积的农作物上,全世界对它的需求量十分可观,总销售额已超过3亿美元。其中美国每年的销售额超过0.8亿美元,主要用于棉花、烟草和苹果。以70年代和80年代相比,PGR的销售额显著增长(表1)。
- 王玉元
- 关键词:生长调节剂
- 我国著名的植物细胞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国錩教授
- 2000年
- 王玉元
- 马来酰肼(MH)的使用及其毒性问题被引量:3
- 1991年
- 自1895年Curtins和Foersterling首次合成马来酰肼(MH),到现在已近一个世纪。但它的生理活性直到1949年才被Schone和Hoffman发现。美国从1948年开始,由Rubber公司以"MH-30"的商品名称将此药剂按放市场出售,当时MH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曾哄动一时。其原因是MH在农业上的用途极大,它既是一个主要的除草剂,又是一个多功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1951年,Derlington和McLeish首次在研究中发现,MH对一些高等植物是一种有效的染色体断裂剂。进一步研究发现,MH对植物染色体的损伤效果。
- 王玉元
- 关键词:MH马来酰肼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染色体染色体损伤染色体畸变
- 核型高梁雄性不育自然突变体的研究
- 1990年
- 本文对多穗高梁自然突变体(多A)进行了细胞学、遗传学和同工酶电泳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多A”雄性不育性状由一对细胞核隐性等位基因控制,它与核、质型雄性不育系(3A)之间未发现有亲缘关系。染色体行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数目不等的不联会、早离及落后现象发生,正常染色体数目为n=10。“多A”不育花粉单核期的过氧化物同工酶为11条带,“多B”可育花粉为8条带。三核期的花粉,“多A”为7条带,“多B”为5条带。
- 王玉元
- 关键词:高粱核型雄性不育
- 金鱼头部瘤样赘生物组织中SDH定位——电镜细胞化学研究
- 1985年
- 本文采用改良的Kerpel-Fronius和Hajós、Wenzel等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金鱼头部瘤样赘生物发生变化的组织中的SDH活性分布情况。在10个月龄的金鱼头部瘤样赘生物组织的细胞中,空泡边缘、线粒体膜、内嵴以及核膜上,均呈现出强的阳性反应。质膜上和核内局部,也呈阳性反应。在20个月龄的同类细胞中,空泡边缘、线粒体膜、内嵴及基质中,都呈现出强的阳性反应,核内的反应也比10个月龄的强。在30个月龄的同类细胞中,空泡边缘和核中的阳性反应已基本消失,只有线粒体中和线粒体膜上以及质膜上,仍呈现出阳性反应,但比以前的反应都弱。
- 王玉元王春元李延龄
- 关键词:琥珀酸脱氢酶电镜细胞化学阳性反应三羧酸循环
- 核不育材料的“两系法”
- 1992年
- 植物雄性不育性作为一个独立的遗传性状表现,从广义上讲是属于物种进化演替过程中的一种共性。但它却受着每一物种本身的遗传性(个性)的制约,基因作为决定性状表达的遗传单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问题的关键是负载这些基因的部位在哪里。为此,在植物雄性不育经典的理论中,才分出了核型不育;核、质型不育和细胞质不育(即一型、二型、三型学说)。尽管在本世纪70年代以前,对核不育类型的利用都持否定态度。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日本学者木原均的一个基因与一个胞质单位对应—即基因不育,它的细胞质也是不育的。
- 王玉元
- 关键词:植物雄性不育核不育两系法
- 化学杂交剂(RH531)对小鼠染色体致畸效应的研究
- 1993年
- 以国外研究报道中通用的剂量4000ppm,2000ppm和100ppm的RH531饲喂小鼠后,发现各处理组的致畸效应,几乎都成倍地超过对照组中出现的人为和自然发生的畸变率。
- 王玉元谭萍萍
- 关键词:化学杂交剂致畸
- 小鼠乳腺癌细胞中三磷酸腺苷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定位的电镜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2
- 1983年
- 本文利用电镜组织化学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ATPase和SDH活性在小鼠乳腺癌细胞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为Mg^(++)激活的ATP酶活性,主要分布在线粒体膜和核膜上及核仁中。而为Ca^(++)激活的ATP酶活性,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嵴部和基质中及核外膜上,并较均匀地显示在染色质中。对照材料的相应部位,只有微弱的活性或无酶活性反应。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嵴部和内膜上。在两层核膜中间,酶的活性呈现出强弱交替的反应。同时,在质外膜和核内膜上,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也很高。对照材料的相应部位,酶的显示极弱或完全没有显示。
- 王玉元高文琴
- 关键词:琥珀酸脱氢酶SDHATPASE小鼠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