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丽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典型城区水-土-生物介质中铅和汞的生物可利用性被引量:1
- 2007年
- 黄碧捷朱琳李燕王秋丽
- 关键词: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元素环境介质生物体内
- 土壤铅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的毒性效应被引量:5
- 2007年
- 以蚯蚓溶酶体膜的稳定性作为亚细胞水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土壤铅污染的毒性效应。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暴露于不同浓度乙酸铅染毒的人工土壤,染毒浓度为60、120、480、2400mg·kg-1,测定蚯蚓体腔细胞溶酶体的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结果表明,染毒6d后,480mg·kg-1及2400mg·kg-1剂量组,NRRT显著下降,抑制率分别为63.06%、68.61%;60mg·kg-1及120mg·kg-1剂量组,溶酶体膜稳定性变化不大。染毒14d后,各染毒组NRRT显著低于对照组,抑制率分别为49.43%、56.29%、68.57%、77.14%。将赤子爱胜蚓暴露于沈阳市青年公园、劳动公园、友谊宾馆、冶炼厂原址的现场土壤样品中,随着蚯蚓与土壤接触时间的增加,中性红保留时间逐渐降低,14d后各采样点蚯蚓的中性红保留时间关系为冶炼厂原址<青年公园<劳动公园<友谊宾馆,与土壤铅含量的大小变化相吻合,其中冶炼厂原址差异最为显著,NRRT抑制率为92.55%,表明土壤重金属铅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存在潜在的毒害。
- 王秋丽朱琳黄碧捷李燕
- 关键词:铅溶酶体生物标志物
- 利用蚯蚓生物标志物研究土壤铅污染
- 近年来随着土壤污染日益严重,污染土壤的生态安全评价和早期预警研究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土壤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生物标志物对揭示土壤污染物的暴露和效应具有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作为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的手段。本文以蚯蚓...
- 王秋丽
- 关键词:铅污染丙二醛溶酶体生物标志物蚯蚓
- 文献传递
- 沈阳市土壤中铅、汞的生物可利用性被引量:1
- 2007年
- 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表层土壤、底泥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分根,茎,叶)中的铅、汞总量。NH4OAc(0.5mol/L)+HOAc(0.5mol/L)+Na2EDTA(0.02mol/L)一次提取后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底泥中铅、汞的生物有效态(可被生物吸收的组分)含量。铅、汞生物有效态含量分别低于其总量的10%、5%,少数底泥中铅含量稍高(最高16.79%)。比较铅、汞生物有效态含量及总量与地表植物中铅、汞总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表草本植物对铅、汞的吸收积累与土壤中的有效态部分比总量有更明显的相关性。因此,用土壤有效含量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更贴近实际。
- 黄碧捷朱琳李燕王秋丽
-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生物可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