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庆春 作品数:19 被引量:123 H指数:6 供职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历史地理 更多>>
湖泊沉积物色度指标环境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田庆春 杨太保 祝合勇 石培宏 张述鑫 张俊辉可可西里古湖泊沉积物有机碳δ^(13)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016年 文章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边缘地区古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泊沉积物有机碳、氮和粒度等分析,对中更新世以来BDQ06孔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以湖泊自生植物为主,有机碳同位素的大小主要指示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的比例,进而指示湖泊水体大小的变化。沉积物C/N值较低时;碳同位素偏重阶段,湖泊沉积物以沉水植物为主,植物主要利用水中溶解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有机碳同位素偏正,指示湖泊水体较大,环境条件较好;碳同位素偏负阶段,湖泊沉积物以挺水植物和浮游生物为主,植物主要利用大气中CO2作为碳源,类似于C3植物,碳同位素偏轻,指示湖泊水体较小,气候偏干。其中在岩芯的部分层位有机碳δ13C曲线出现几个明显偏低的位置,对应的C/N>10,说明此时段有大量陆源高等植物进入湖泊,并不是由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所造成的。 田庆春 杨太保 石培宏关键词:湖泊沉积 影响因素 可可西里地区0.9Ma以来气候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研究区,以古地磁测年结果为年代框架,应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BDQ06孔的年代标尺。通过对BDQ06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及色度等指标的分析,重建了可可西里地区0.9Ma以来古气候演化序列。气候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阶段5(929~660ka BP)暖湿和冷干交替变化;阶段4(660~460ka BP)气候向偏冷偏干方向发展;阶段3(460~360ka BP)气候温和偏干;阶段2(360~160ka BP)气候暖湿冷干波动频繁交替;阶段1(160~5ka BP)暖湿冷干组合。同时该区湖泊沉积物环境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也出现不同的变化特征,说明本区既表现出全球一致的气候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定区域特征,可能与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有关,这对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田庆春 杨太保 石培宏 韩军青关键词:湖泊沉积 气候变化 白银市工业污染源重金属排放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012年 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单位产值等标污染负荷法,从污染物种类、时间变化、空间分布、行业排放4个方面,分析了白银市工业污染源重金属的排放特征,重点比较了2000—2010年期间重金属排放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1年以来白银市工业污染源重金属等标污染负荷大小排序为砷>铅>镉>汞>六价铬;重金属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单位产值重金属排放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但是定量趋势分析的结果则显示最近5年仅有砷和镉呈下降趋势,而汞和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09年重金属等标污染负荷和单位产值等标污染负荷最大的行政区和流域分别为白银区和白银市东大沟流域;污染负荷和单位产值污染负荷最大的行业均为金属制品业。因此,白银市应将白银区东大沟流域沿线的金属制品业行业,特别是白银公司的重金属污染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 石培宏 杨太保 田庆春 曾潮生 王泰祥关键词:重金属 工业污染源 等标污染负荷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物磁化率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2 2011年 通过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边缘地区BDQ0608钻孔岩芯分析,表明其岩性主要为浅绿色湖相沉积物,其中夹杂部分较薄的氧化色层段。热退磁表明:BDQ0608钻孔中磁性矿物主要有磁铁矿、磁赤铁矿、针铁矿和胶黄铁矿,赤铁矿表现不太明显,其组分含量直接控制磁化率值的大小;并且对样品进行了磁化率、粒度、总有机碳及色度的测定。磁化率的大小与黏土含量呈正相关,可能是由于沉积物后期形成的胶黄铁矿及砂性沉积物中磁性矿物被破坏的缘故。并且将磁化率值与总有机碳及色度a*值对比,发现它们都呈正相关,但内部出现不同的波动形式,说明磁化率值的高低变化并不是与其它指标有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受沉积时期的环境条件所影响。因此,我们认为磁化率作为环境代用指标能很好的反映环境的变化,但在恢复古环境古气候的过程中要慎重使用,并且要结合其它高精度的环境指标使用,以提高对过去环境恢复的精度。 田庆春 杨太保 张述鑫 石培宏 张俊辉 范喆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变化 2025年 选择临汾盆地陶寺遗址附近中梁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磁化率、元素含量等的变化,结合AMS14C测年,重建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夏季风(EASM)演化过程。认识如下:(1)中梁剖面磁化率和地球化学元素变化记录了自16 ka B.P.以来一系列短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YD)和10.2 ka B.P.、9.2 kaB.P.、4.2 ka B.P.降温事件,但8.2 ka B.P.降温事件在该区的记录并不明显,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特征,但同时也受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2)东亚夏季风EASM在(16.6—6.0) ka B.P.持续增强,(7.6—6.0) ka B.P.达到最盛,6 ka B.P.以后呈现波动减弱的趋势;(3)东亚夏季风EASM在早全新世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滞后性,全新世中期与太阳辐射变化基本一致,表明东亚夏季风总体上受太阳辐射驱动,同时也受到北高纬冰盖的调控;冰盖以及冰川融水注入大西洋引起的北大西洋径向环流(AMOC)的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导致出现如新仙女木事件和9.2 ka B.P.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事件。 陈杰 尹佳男 田庆春关键词:临汾盆地 黄土沉积 全新世 末次冰消期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可可西里地区气候演化形式 被引量:6 2017年 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湖泊沉积物色度、磁化率、总有机碳和粒度等分析,对可可西里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变形式进行了恢复,其演化阶段大致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进行对比。可可西里地区气候变化既表现出与全球气候变化一致的特点,也存在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末次间冰期气候波动可以和深海氧同位素相比,也可划分出5个亚段,但两者的波动形式存在差异,深海氧同位素指示5e最暖,而本区气候可能在5a暖湿配置最好;末次冰期气候环境整体较差,只有在间冰阶湖泊水体略有增大,总有机碳也呈小的峰值,色度和磁化率的峰值较高,对应于3c和3a的两个暖期,说明此时段较为温暖,但湿度较差。可能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湖泊水体缩小,水动力增大的缘故,相应的沉积条件较差,导致总有机碳含量较低。其他时段各指标均为低值显示气候较为寒冷,只出现一些小的峰值可能与Dansgaard-Oeschger旋回一致。直至1万年以来,各指标呈增大趋势,可能与全新世气候增暖湿有关。 田庆春 杨太保 石培宏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末次冰期 气候演化 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时空分布与气候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ArcGIS10.8平台结合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叠加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1415处遗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空间分布从集聚到逐渐离散;遗址重心向高纬度地区、逆时针方向位移,方向呈现先东北后西北的变化。核密度分析表明,空间布局从仰韶期的团状到龙山期的以陶寺文化为中心的带状分布。与仰韶时期相比,龙山时期处于过渡时期的弱暖湿气候阶段,干燥更为明显,遗址沿着盆地和河流分布。由于此时农业技术水平高,人类适应能力增强,人口迅速增加,从而推动了龙山文化发展;后期气候逐渐恶化,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导致龙山文化被迫中断。随后进入了夏商时期,遗址数目较少,分布与山地联系密切。这种龙山文化到夏商文化的演变可能与4 kaBP前后降温事件有关。因此,研究全新世中期晋南地区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演化,对于理解不同环境下人类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田敏 田庆春 田庆春 张仲伍 高江涛关键词:气候演化 全新世中期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可可西里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该区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大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 田庆春关键词:青藏高原 中更新世 构造隆升 气候变化 谱分析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MIS3气候变化 被引量:5 2022年 关于MIS3阶段的气候问题目前仍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更多区域的沉积记录分析。黄土被公认为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优秀载体,选择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临汾盆地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黄土沉积物磁化率、全铁、总有机碳和粒度系统研究,结合光释光年代学数据,初步讨论了MIS3阶段临汾盆地气候变化特征。MIS3阶段临汾盆地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56~45 ka BP气候为弱温湿,对应于MIS3c;45~41 ka BP呈现短暂的冷干,对应于MIS3b;41~25 ka BP表现为较强的温湿,对应于MIS3a。MIS3阶段全球气候表现出相对温湿,但临汾盆地在MIS3气候波动与其他地质记录表现出一定差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北半球冰盖和地表接收太阳辐射量共同作用下,热量和水分在各区域配置不同,导致各区域间表现出较大的环境差异,具体的耦合机制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 田庆春 田庆春 郝晓龙关键词:临汾盆地 黄土沉积 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