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窦亮彬

作品数:41 被引量:369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钻井
  • 7篇储层
  • 6篇砂岩
  • 6篇井筒
  • 5篇致密砂岩
  • 5篇水平井
  • 5篇平井
  • 3篇地层
  • 3篇页岩
  • 3篇油藏
  • 3篇砂岩储层
  • 3篇深井
  • 3篇盆地
  • 3篇井筒压力
  • 3篇径向水平井
  • 3篇课程
  • 3篇孔隙
  • 3篇环空
  • 3篇核磁
  • 3篇核磁共振

机构

  • 34篇西安石油大学
  • 20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石化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川庆钻探工程...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作者

  • 41篇窦亮彬
  • 11篇李根生
  • 10篇毕刚
  • 9篇高辉
  • 8篇李天太
  • 7篇沈忠厚
  • 5篇黄中伟
  • 5篇张明
  • 5篇吴春方
  • 4篇王瑞
  • 4篇赵金省
  • 4篇王琛
  • 4篇赵凯
  • 3篇田守嶒
  • 3篇王海柱
  • 2篇张丽萍
  • 2篇刘建坤
  • 2篇李睿
  • 2篇屈展
  • 2篇黄兴

传媒

  • 9篇石油机械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石油钻探技术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高教学刊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陕西教育(高...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4
  • 2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注CO_2井筒温度压力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1
2013年
为了提高注CO2驱替效率及驱替成功率,开展了影响驱替效率的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针对CO2特殊的物理性质,选用基于赫姆霍兹自由能的Span-Wagner状态方程,将井筒传热、压力与CO2物性参数耦合迭代计算,建立了注CO2井筒温度压力分布的数学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预测井筒温度压力及其他物性参数,应用该模型预测井筒各点温度压力,并与江苏草舍油田草8井现场2次实测结果对比,其温度误差均小于1%,压力最大误差不超过1.6%,表明该模型能够满足现场应用要求。利用该模型可以研究注入温度、注入压力、注入速度及注入时间等工艺参数对井底压力温度的影响规律,实现系统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建立的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对提高CO2驱替效率具有指导作用,并适用于(超临界)CO2钻井、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压力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窦亮彬李根生沈忠厚吴春方毕刚
关键词:注二氧化碳井筒流动温度
酸性气体侵入井筒瞬态流动规律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酸性气藏一般位于海相沉积,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极窄,钻井过程中酸性气体易侵入井筒,发生气侵后井筒流动变得十分复杂,易造成井涌、井喷等井下故障。为实现气侵时井筒流动的准确预测与控制,将井筒流动与地层非达西渗流耦合,井筒流动、传热和流体物性耦合,建立了酸性气体侵入井筒瞬态多相流动模型,并引入酸性气体溶解度公式,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利用某井的基本数据,模拟了酸性气体气侵时的环空气液两相瞬态流动参数的变化特征,并对酸性气体气侵时的瞬态流动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气体溶解度大,侵入后更加隐蔽,不易被检测到,但靠近井口处酸性气体溶解度降低,酸性气体大量析出,体积迅速膨胀,井筒压力降低迅速,井控更加危险。研究结果可为酸性气藏钻井井控参数设计提供指导。
李根生窦亮彬田守嶒宋先知
关键词:酸性气体气侵溢流数学模型
海洋强国战略下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讨
2024年
海洋强国战略时代背景下,海洋成为全球油气资源重要的接替区,深水已是未来油气资源争夺的主战场。海洋油气工程学科及专业建设是培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专门人才的重要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需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而西安石油大学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大部分仍沿用石油工程体系的构建模式。因海洋油气开发与陆上开发的差异较大,所以课程体系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在海洋油气工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体系、实践实训、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重构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凸显了专业的“海洋”特色,可为其他院校构建符合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秦国伟赵金省窦亮彬曲冠政董凤娟李睿
关键词:专业课程体系
致密油藏裂缝动态渗吸排驱规律被引量:27
2021年
为明确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动态渗吸特征,解决水驱采收率低下等问题,以姬塬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扫描电镜和铸体薄片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目标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了3类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并对代表性岩心开展了基于核磁共振在线扫描的动态渗吸实验,模拟了水驱过程中裂缝-基质间的动态渗吸过程,从微观孔隙尺度定量表征了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程度,评价了8个储层物性参数对动态渗吸效率的影响程度。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3类,随着储层孔隙结构变差,孔隙类型逐渐单一化、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不断降低,导致动态渗吸效率不断下降。Ⅰ类和Ⅱ类储层动态渗吸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大孔隙在驱替作用下采出程度快速上升阶段、微小孔隙在渗吸作用下采出程度缓慢上升阶段和动态渗吸平衡阶段;而Ⅲ类储层在实验中仅存在前2个阶段。随着储层孔隙结构变差,微小孔隙动用比例增大,渗吸作用明显,虽然对岩心总采收率贡献程度增加,但总采收率低下。渗透率、可动原油饱和度、孔隙半径、可动原油孔隙度、黏土矿物含量和润湿性是影响动态渗吸效率的主要因素,对渗吸效率的影响程度依次逐渐减弱。分选系数和孔隙度是影响动态渗吸效率的次要因素,对渗吸效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黄兴窦亮彬窦亮彬高辉高辉
关键词:致密砂岩孔隙结构核磁共振基质
地层超临界CO2侵入时井筒流动与传热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CO_2或者高含CO_2气田被开采,考虑到CO_2物性对压力温度非常敏感,若忽略相态转变和传热影响造成井筒压力误差较大,易造成井涌、井喷等严重钻井事故,针对CO_2的物理性质并考虑其在井筒内相态变化,将井筒传热、压力与CO_2物性参数耦合迭代计算,建立了超临界CO_2侵入时井筒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CO_2流体在环空上升过程中由超临界或者液态转化为气态,相态转变点上部为气液两相流下部为井筒拟单相流;SC-CO_2侵入对环空温度和压力均有影响,侵入速度越大,井底温度越高,但是对环空出口温度影响较小;井底压力随侵入量的增大先急剧减小后缓慢增大;随着井口回压增大,井底压力增大,但影响程度逐渐减小.
窦亮彬李根生沈忠厚黄中伟毕刚王海柱
关键词:超临界CO2井筒压力井筒温度
超临界CO_2径向水平井钻井技术应用前景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超临界CO2钻井技术具有破岩门限压力低和破岩速度快等特点,并能有效控制井底压力、保护储层、提高渗透率,进而提高采收率。通过对微小井眼径向水平井钻井系统特点的分析,结合超临界CO2能够降低管内摩阻、可以注入压力以及在井底超临界CO2状态摩阻下易于在地层内前行等特点,分析了超临界CO2微小井眼径向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可行性、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微小井眼径向水平井钻井技术可使死井复活,能扩大泄油面积,提高单井油气产量,降低钻井成本;超临界CO2微小井眼径向水平井钻井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钻井速度,而且能够降低破岩所需的喷射压力,是未来钻井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毕刚李根生沈忠厚黄中伟窦亮彬
关键词:微小井眼径向水平井超临界CO2钻井
环空充气钻井工艺设计及参数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针对传统寄生管充气钻井工具在环空中形成的气相分布不均匀的弊端,设计了一种新型环形气体均布寄生管充气钻井工具。根据传热学、热力学和垂直气液两相管流理论,考虑注入气体物性随井筒温度压力变化,对环空充气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环空压力随注气量增大先急剧降低后逐渐升高,注气量通常选择在稍大于临界点处对应的气体流量;在静压控制区环空压力变化幅度明显大于井口回压变化,环空压力变化敏感;在摩擦控制区随井口回压变化,环空压力变化幅度较小,更加缓和,易于调节。
窦亮彬李根生沈忠厚吴春方刘文旭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井筒传热环空压力
非均匀地应力场下水合物储层水平井井周塑性区分布被引量:4
2022年
为研究非均匀地应力场下水合物储层水平井井周塑性区分布,首先,考虑温度变化、渗流作用和水合物分解作用的影响,结合岩石塑性屈服准则,建立了井周塑性区分布分析模型;其次,求解了井周塑性区域的分布;最后,分析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井周塑性区域形状和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均匀地应力场中井周塑性区形状更复杂,可能出现椭圆形、蝶形和X形等形状,井周塑性区形状主要受地应力非均匀程度及水平井眼方位控制,井眼截面上的应力差较大时塑性区主要为蝶形和X形,应力差较小时主要为椭圆形;塑性区面积主要受地应力非均匀程度、井底温压、井眼方位角、水合物分解区面积及分解后的岩石强度影响;当水合物分解区较小时,影响塑性区面积的主要因素为分解区内岩石强度的弱化程度,水合物分解区面积增大,塑性区面积也增大;而当水合物分解区较大时,影响塑性区面积的主要因素为井周应力,塑性区面积将不再随水合物分解区面积变化而变化。
赵凯李润森冯永存高伟张振伟窦亮彬毕刚
关键词:非均匀地应力水合物水平井塑性区
CO2干法压裂井筒压力与相态控制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液态CO2干法压裂过程中井筒压力与相态显著影响裂缝起裂和延伸。鉴于此,根据Span-Wagner状态方程,建立了CO2干法压裂井筒流动传热模型,揭示了CO2干法压裂过程中井筒压力与相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O2摩阻非常高,在常规施工条件下其摩阻每1 000 m超过10 MPa;排量和油管内径对井筒压降影响非常大,在满足携砂情况下可通过适当降低排量或选用较大管径油管降低摩阻;干法压裂过程中相态转变取决于井底CO2温度,而井底温度受注入温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注入排量和地温梯度,并且几乎不受油管内径影响;CO2流体密度和黏度与温度成反相关关系,井筒内CO2黏度仅为0.08~0.25 mPa·s,携砂能力差,加之滤失大,不利于压裂造缝是压裂施工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CO2干法压裂和CO2增能压裂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场借鉴。
吴春方吴春方窦亮彬
关键词:井筒压力携砂能力
致密砂岩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及水驱油特征被引量:29
2020年
基于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等试验结果,对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并建立目标储层的孔隙结构分类标准。通过选取每种类型储层有代表性的样品开展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试验,进一步研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喉道类型以弯片状喉道为主;目标储层孔隙结构可以划分为Ⅰ、Ⅱ、Ⅲ3种类型,3种类型孔隙结构对应的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依次下降;不同类型储层间的注水驱替类型、驱油效率和残余油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Ⅱ类储层是未来挖潜的主要方向;影响驱油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动流体饱和度、可动流体孔隙度是比其他物性参数更能反映与驱油效率之间关系的重要参数。
黄兴高辉高辉
关键词: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驱油效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