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红
- 作品数:93 被引量:328H指数:10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CAS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BV感染的关系
- 目的:细胞凋亡易感基因(CAS)在肿瘤坏死因子(TNF)诱导的细胞凋亡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CAS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高度表达,在肝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实验观察CAS蛋白在肝癌及癌旁组织、未发生肿瘤的肝硬化及肝炎...
- 臧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HBV感染肿瘤组织蛋白表达临床病理特征
- 文献传递
- 中药和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23
- 2013年
- 目的比较中药和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DILI)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致ADILI患者96例和西药致ADILI患者113例,比较两类药物致ADILI的临床表现、生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生化学指标相似,但中药组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为27.1%,显著高于西药组(14.2%,P<0.05);中药组肝组织点状或灶状坏死(93.8%)与西药组(94.7%)表现相似,但中药组中融合性坏死(51.0%)、界面炎(65.6%)和纤维间隔形成(54.2%)显著高于西药组(33.6%、50.4%和37.2%,P<0.05),且汇管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26.0%)较西药组(19.5%,P>0.05)显著。结论中药和西药致ADILI的临床表现与生化学指标与西药所致者相似,但前者自身免疫反应和病理学改变更趋于严重。
- 柳芳芳段学章臧红郭晓东申力军赵攀胡瑾华辛绍杰
-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西药病理学自身免疫
- 传染病防治药物试验平台的建立及应用
- 2016年
- 目的建立传染病防治药物试验平台并观察其应用。方法按照国际相关标准,采用J2EE及数据库等技术,构建传染病防治药物临床试验平台。结果成功建立了传染病防治药物试验平台,提高了数据质量,缩短临床研究的周期。在近5年内,本院先后完成传染病防治药物的临床实验101例次,临床检验实验项目121项。结论该平台满足传染病防治药物临床试验快速、准确、高效的要求,将显著增强传染病防治药物临床试验的效率和质量,为传染病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保障。
- 刘鸿凌杨坤游绍莉朱冰刘婉姝臧红李晨貌盼勇辛绍杰
- 关键词:传染病药物试验
- 黄疸待查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肝病门诊黄疸待查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查阅解放军第302医院2002年1月-2012年1月期间肝病门诊收治的2141例黄疸待查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病例一般信息、临床指标、疾病诊断以及疗效等进行研究。结果2141例黄疸待查患者中男性1374例,女性767例,中位年龄42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尿黄、皮肤巩膜发黄、发热、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皮肤瘙瘁,总胆红素水平为127μmol/L(59.2-254.8μmol/L),直接胆红素比例为0.74(0.61-0.78)。1788例(83.51%)患者得到确诊,发病率前三位的疾病是药物性肝损害(444例,20.74%)、乙型病毒性肝炎(249例,11.63%)、自身免疫性肝病(173例,8.08%)。患者总体治愈好转率为72.02%,甲型、戊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最好。20岁以内患者以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最多见,20岁以上患者以药物性肝损害最多见,40岁以上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率增多,60岁以上患者肿瘤、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增多。男性患者发病率前三位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198例)、药物性肝损害(194例)、戊型病毒性肝炎(142例),女性患者发病率前三位的是药物性肝损害(25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2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51例),男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发生比例均高于女性(P均〈0.01),女性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比例均高于男性(P均〈0.01)。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低且直接胆红素比例低,胆道肿瘤、胰腺及壶腹肿瘤患者的总胆红素水平高且直接胆红素比例高。结论患者的病史特点、疾病发病比例、年龄、性别、总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比例等因素对诊断黄�
- 李晨刘鸿凌朱冰臧红陈婧游绍莉辛绍杰
- 关键词:黄疸病因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M30、M65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检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M30、M65的水平,探讨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31例HBV相关ACLF患者(好转20例,无效11例);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例健康人为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清中M30、M65水平,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ACLF组血清M30[(508.65±340.16)U/L]、M65[(768.75±290.02)U/L]高于CHB组[(212.27±91.33)U/L,P<0.05;(384.40±134.46)U/L,P<0.05]和健康对照组[(94.12±17.64)U/L,P<0.05;(121.99±29.25)U/L,P<0.05]。ACLF患者血清M30与M65水平呈正相关(r=0.78,P<0.05)。好转组与无效组血清M30、M6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8±349.45)vs(436.14±285.59)U/L,P=0.29;(817.25±307.66)vs(703.90±221.37)U/L,P=0.31]。结论 M30、M65水平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细胞凋亡及坏死程度,在HBV相关ACLF患者中显著升高。
- 朱冰游绍莉万志红刘鸿凌荣义辉臧红张爱民辛绍杰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乙型
-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探讨其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以2009年5月-2011年8月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治疗组进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血浆置换治疗。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10例患者中,7例经住院治疗临床好转出院,其余1例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出院后死于肝衰竭。对照组10例患者中存活5例,其余1例肝移植,4例因肝衰竭死亡。2组患者治疗前MELD评分分别为24.26±2.54及24.71±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1,P=0.064)。治疗组治疗3 d、1、4周MELD评分平均分别为21.71±2.92、22.10±4.46、19.90±5.43。跟踪随访1 a,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4.24、11.32 ng/ml,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结论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
- 游绍莉刘鸿凌荣义辉朱冰臧红刘婉姝万志红貌盼勇辛绍杰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乙型血浆置换
- 膦甲酸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04年
- 吴勤李莉韩萍白文林李梵臧红许桂林张敏娜刘泽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膦甲酸钠拉米夫定
- 《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共识声明:肝内胆管癌管理》摘译被引量:6
- 2015年
- 本文介绍了2014年美国肝胆胰学会(American HepatoPancreato-Biliary Association,AHPBA)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诊治的专家共识,内容覆盖了其诊断、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可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1 ICC的诊断与分期1.1临床表现ICC患者早期多无临床表现,
- 周霞臧红刘鸿凌
- 关键词:胆管肿瘤
- 9453例待查肝病的诊断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统计普通肝病门诊收治的肝病待查患者的疾病构成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2002~2012年普通肝病门诊收治的肝病待查患者,对其出院诊断、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经验。结果普通肝病门诊待查肝病患者共9453例,其中转氨酶升高待查6070例(64.2%),黄疸待查2709例(28.7%),转氨酶升高加肝脾肿大待查672例(7.1%)。最常见的5大类疾病是嗜肝病毒感染性肝炎(2020例,21.4%)、药物性肝损害(1951例,20.6%),自身免疫性肝病(1031例,10.9%),遗传代谢性肝病(709例,7.5%),酒精性肝损害(676例,7.2%)。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中,病史、查体、肝组织活检、动态监测病情等提供重要价值,但仍有1176例(12.4%)患者出院时诊断不明确。结论药物性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损害目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少见疑难肝病的诊断应重视病史、查体、肝组织活检、动态监测病情等,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诊断不明确,需要提高诊断水平及拓展诊断技术。
- 游绍莉朱冰荣义辉张爱民臧红肖珑万志红刘鸿凌辛绍杰
- 关键词:肝病病种分析
- 血清胱抑素C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观察血清胱抑素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MMP-9/NGAL-1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AK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以31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作对照,观察了102例HBV相关ACLF入院时以及AKI发生时血清胱抑素C以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MMP-9/NGAL-1的变化及其与AKI发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02例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CHB对照组(t=3.609,P=0.000),而NGAL、MMP-9/NGAL-1水平ACLF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3.016,P=0.003;t=7.514,P =0.000).102例ACLF患者中33例(32.4%)发生AKI.发生AKI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AKI组(t=4.543,P=0.000),而MMP-9/NGAL-1和NGAL水平AKI与非AKI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5,P=0.368;t=0.061,P=0.952).在AKI患者中血清肌酐〈1.5 mg/dl和SCr〉1.5mg/dl患者间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KI患者(P=0.022,0.00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清胱抑素C、TBIL、血钠以及肝性脑病、年龄是HBV相关ACLF患者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HBV相关ACLF并发AKI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而NGAL、MMP-9/NGAL-1的变化可能与ACLF病情有关.
- 臧红郭建民辛红霞刘婉姝刘鸿凌朱冰刘振文谢国明胡燕辛绍杰游绍莉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肝炎病毒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