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强

作品数:16 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9篇沙地
  • 9篇滨海沙地
  • 7篇人工林
  • 5篇沿海防护林
  • 5篇土壤呼吸
  • 5篇护林
  • 5篇防护林
  • 4篇根系
  • 3篇杉木
  • 3篇尾巨桉
  • 3篇温度
  • 3篇巨桉
  • 2篇凋落
  • 2篇杉木人工林
  • 2篇土壤呼吸速率
  • 2篇土壤温度
  • 2篇土壤因子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机构

  • 15篇福建农林大学
  • 6篇福建省闽侯白...
  • 3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闽江学院
  • 1篇国际竹藤中心

作者

  • 16篇董强
  • 13篇何宗明
  • 3篇葛露露
  • 2篇曹光球
  • 2篇马祥庆
  • 1篇谢锦升
  • 1篇杨玉盛
  • 1篇陈光水
  • 1篇陈清山
  • 1篇吴鹏飞
  • 1篇林思祖
  • 1篇李明
  • 1篇林宝平

传媒

  • 3篇森林与环境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福建农业大学...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2篇2024
  • 7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修枝强度对杉木人工林节子属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研究不同修枝强度对杉木节子属性的影响,对指导提高木材质量、优化林业经营管理等修枝措施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4年生杉木人工林实施不同修枝强度试验(即每年修枝至树干直径6、8、10、12 cm,直至树干修枝净高度达7 m,未修枝木为对照CK)。修枝22 a后,选取不同修枝强度的平均标准木15株并砍倒,截取7 m以下树干运回实验室,切割了105个节子解析圆盘进行剖析,对节子的长度、直径、角度及健全节和疏松节的长度进行测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节子长度和健全节长度排序均为修枝强度6 cm<8 cm<10 cm<12 cm
阮颖超何宗明范少辉陈志云马祥庆马祥庆
关键词:杉木修枝强度
不同处理方式下湿地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变化被引量:2
2023年
研究碳输入处理对沿海地区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碳输入下各组分(植物根系、凋落物层及矿质土壤)的呼吸速率及其贡献,为人为干扰下滨海沙地碳循环模式和未来沿海地区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在福建省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的湿地松人工林中,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改变湿地松人工林地上、地下碳输入方式,设置对照(SC)、去除根系(SR)、去除凋落物(SL)、环割(SG)、环割+去根(SGR)、环割+去凋落物(SGL)6个处理,采用开路式碳通量测定系统Li-8100测定不同处理样地每月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并计算不同呼吸组分的速率和温度敏感性(Q_(10))。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不同处理土壤呼吸年通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对照(23.82 t·hm^(-2))、环割(20.04 t·hm^(-2))、去除凋落物(19.74 t·hm^(-2))、去除根系(14.4 t·hm^(-2))、环割+去凋落物(14.39 t·hm^(-2))、环割+去根(14 t·hm^(-2)),与对照相比碳输入减少后土壤呼吸均有所降低。2)不同处理间的土壤湿度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3)湿地松林地异养呼吸在总呼吸中占比60.4%,自养呼吸占比39.6%。各组分呼吸速率对总呼吸速率的贡献率分别为矿质土壤呼吸(43.3%)、根系呼吸(39.6%)、凋落物层呼吸(17.2%)。4)不同处理使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均有所升高(除环割+去根处理),各处理Q_(10)依次为环割+去凋落物>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环割>环割+去根=对照。不同碳输入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有明显影响,碳输入方式是影响森林土壤呼吸速率的重要因子。
沈健何宗明董强董强林宇石焱
关键词:碳排放温度敏感性
尾巨桉人工林火烧迹地土壤呼吸组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2023年
为探究滨海地区人工防护林火烧迹地土壤总呼吸速率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利用壕沟法区分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采用Li-8100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对福建省滨海沙地尾巨桉人工林火烧迹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同时测定0~10 cm处的土壤温度(T10)和土壤体积含水量(W10),分析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林地水热因子的月动态变化,探讨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火烧迹地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的月平均速率分别为2.20、1.87和0.33μmol·m^(-2)·s^(-1),对照样地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的月平均速率分别为2.96、2.15和0.81μmol·m^(-2)·s^(-1),火烧迹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均显著下降(P<0.05);全年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T10均表现出极显著指数相关,全年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土壤总呼吸速率与W10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火烧迹地土壤异养呼吸与W10无显著相关,对照样地土壤异养呼吸与W10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火烧迹地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Q10值相同,且稍低于对照样地的Q10值;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NO_(3)^(-)-N、无机氮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NH_(4)^(+)-N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尾巨桉人工林中,林火干扰对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影响,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均显著降低。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可知,土壤总呼吸与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均显著相关,进一步证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影响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且林火干扰还会导致土壤碳氮组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土壤碳排放速率。
沈健何宗明董强董强郜士垒
关键词:滨海沙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直观实践教学改革被引量:11
2001年
从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的严峻形势 ,该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以及面向2 1世纪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要求等方面阐明了福建农林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须不断进行直观实践教学改革 ;详细阐述了本专业直观实践教学改革经历的思路和历程 ,并介绍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技术路线和特色。
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陈清山董强
关键词:水土保持多媒体课件教学改革
根系和凋落物去除对3种人工林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不同碳输入下,滨海人工林林地CO_(2)通量的昼夜动态变化和土壤CO_(2)的日排放量。[方法]采用Li-8100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尾巨桉、纹荚相思、湿地松3种滨海人工林土壤CO_(2)排放速率进行了监测,同时测定了0~10 cm土层土壤温湿度。[结果]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幅度较小,尾巨桉和纹荚相思林地白天土壤的CO_(2)排放量高于夜晚,湿地松林地则相反。非生长季纹荚相思和尾巨桉、湿地松林地土壤CO_(2)通量日动态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长季不同人工林间的土壤CO_(2)通量日动态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非生长季3种人工林去除根系或凋落物后土壤CO_(2)通量降低幅度较小,而生长季去除根系或凋落物后土壤CO_(2)通量均显著降低(P<0.05)。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关系,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湿度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结论]林地土壤CO_(2)排放量因树种和季节而异,土壤CO_(2)通量对根系或凋落物去除的响应也有差异,与植物根系、凋落物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温湿度的影响有关。
沈健何宗明董强董强林宇曹光球
关键词:滨海沙地日变化
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对湿地松和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碳氮库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研究地上枯落物和地下根系在土壤碳氮循环中的作用,为提高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碳氮保留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沿海地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启示。【方法】以福建长乐滨海沙地2种典型人工林(湿地松和尾巨桉)为研究对象,设置去除根系、去除枯落物以及对照3种处理,1 a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结果】滨海沙地湿地松林和尾巨桉林碳氮储量差异不明显,去除地上枯落物使尾巨桉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去除地下根系使湿地松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上升,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处理均降低了2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氮含量,湿地松人工林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后土壤矿质氮含量均有所升高,尾巨桉人工林则与之相反。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碳输入下土壤DOC与DON、MBC、MBN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NO_(3)^(-)-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MBC与土壤NH_(4)^(+)-N、NO_(3)^(-)-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处理对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碳氮库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调控地上、地下有机物输入会影响土壤碳氮及其组分,进而影响土壤碳氮库,表明根系和枯落物是土壤碳氮库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作用会因树种类型而异。
沈健何宗明郜士垒林宇赵文东董强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氮土壤矿质氮
格氏栲天然林及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2
2019年
通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以及土壤(0~40 cm)C、N、P含量,并探讨3种林分生活叶、凋落叶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种林分C、N、P含量均为生活叶>凋落叶>土壤,3种林分生活叶和凋落叶C、N、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含量为格氏栲天然林显著高于2种人工林,而N、P含量差异不显著;2)3种林分C∶N、C∶P、N∶P均表现为凋落叶>生活叶>土壤,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活叶N∶P均>16,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14
孟庆权葛露露林宇邱岭军胡欢甜何宗明何宗明
关键词:格氏栲杉木天然林人工林
滨海沙地不同林龄尾巨桉内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以4年生、8年生、13年生尾巨桉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和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内吸收率及碳氮磷化学计量比(C:N:P).结果显示:叶片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86.0-508.56、13.31-15.46、0.60-0.84 mg/g,凋落物为462.55-499.9、8.20-11.51、0.29-0.51 mg/g,土壤为1.87-2.78、0.17-0.33、0.12-0.18 mg/g;植物C、N、P含量显著高于土壤,不同林龄间叶片C、N含量差异显著(P<0.05),叶片、凋落叶P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尾巨桉N、P内吸收率分别为31.37%、42%,P内吸收率大于N内吸收率;叶片重吸收效率表现出了随林龄增大而呈下降的趋势,且不同林龄尾巨桉N:P>16.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尾巨桉的生长限制因子为P元素,有助于为滨海沙地人工纯林植物群落制定合理的营林规划、施肥评估标准提供依据.
邱岭军胡欢甜林宇葛露露王柯远何宗明董强
关键词:滨海沙地沿海防护林尾巨桉
不同碳输入方式对沿海防护林土壤氮库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为探究凋落物和根系在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氮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设置去除凋落物、切断根系、对照3种处理,分析3种典型沿海防护林(尾巨桉、纹荚相思、木麻黄)土壤氮素对不同碳输入的响应。结果表明:滨海沙地土壤矿质氮含量(2.91-4.49 mg·kg^(-1))远低于内陆森林土壤;3种人工林土壤矿质氮含量表现为纹荚相思>木麻黄>尾巨桉,其中纹荚相思与尾巨桉土壤矿质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树种土壤硝态氮(NO_3^--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纹荚相思>木麻黄>尾巨桉。树种对切断根系或去除凋落物的响应不一致,切断根系后纹荚相思和木麻黄土壤NO_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对铵态氮(NH_4^+-N)含量影响不显著;切断根系和去除凋落物处理后土壤硝化作用均增强,对尾巨桉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切断根系和去除凋落物均显著降低尾巨桉和纹荚相思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影响与之相反。土壤NO_3^--N与土壤MB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671,P<0.01),与土壤DO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0,P<0.01),土壤DOC与NO_3^--N、NH_4^+-N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13,P<0.05)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61,P<0.01)。
林宝平林思祖何宗明林宇郜士垒董强
关键词:铵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量氮滨海沙地
滨海防护林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因子对计划火烧的响应被引量:1
2023年
为研究林火对滨海沙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干扰作用,以尾巨桉防护林(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和木麻黄防护林(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为研究对象,利用LI-8100土壤CO_(2)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测定不同防护林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的土壤CO_(2)通量,同时测定样地内土壤温湿度和土壤pH、全量碳氮和矿质氮含量,并分析不同林地土壤CO_(2)通量与水热因子关系以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防护林火烧迹地土壤CO_(2)通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尾巨桉林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土壤CO_(2)通量月平均值分别为2.47,3.32μmol/(m^(2)·s),木麻黄林分别为2.48,3.28μmol/(m^(2)·s)。林火干扰后2种防护林土壤温度和湿度均高于对照样地,在指数函数模型中尾巨桉林和木麻黄林10 cm处土壤温度解释土壤总呼吸的10.4%~21.4%,在二项式函数模型中尾巨桉林和木麻黄林10 cm处土壤湿度解释土壤总呼吸的15.8%~29.4%,在双变量回归模型中土壤温湿度以及其交互作用共同解释土壤总呼吸的33.1%~66.8%。轻度火干扰对尾巨桉和木麻黄林地土壤pH、全量碳氮和矿质氮含量的影响较小,2种防护林火烧迹地土壤pH均有所升高,NH_(4)^(+)-N、NO_(3)^(-)-N含量均有所下降。综上所述,林火干扰导致研究区内2种防护林土壤碳排放显著降低,不同样地土壤温度、湿度的双变量模型拟合效果均优于单因素模型,土壤碳排放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林火干扰对滨海沙地防护林土壤碳平衡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支持。
沈健何宗明董强董强郜士垒
关键词:滨海沙地土壤温湿度土壤性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