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婷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生态混凝土
  • 2篇污染
  • 2篇混凝
  • 2篇混凝土
  • 1篇氮素
  • 1篇地温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引水
  • 1篇引水隧洞
  • 1篇岳城水库
  • 1篇粘结
  • 1篇粘结强度
  • 1篇植被
  • 1篇生态环境
  • 1篇水库
  • 1篇水生
  • 1篇水生态
  • 1篇水生态环境
  • 1篇水源地

机构

  • 6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中国水电顾问...

作者

  • 6篇蒋婷
  • 4篇宿辉
  • 3篇姜新佩
  • 2篇马秋娟
  • 1篇唐阳
  • 1篇宋进国
  • 1篇张欢
  • 1篇张春霞
  • 1篇韩国松
  • 1篇赵迪
  • 1篇孙建义
  • 1篇倪文战
  • 1篇张同信
  • 1篇陈锐
  • 1篇李修勤

传媒

  • 2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生态混凝土的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河道水污染问题,本文开展了生态混凝土应用于城市河道水污染治理的可行性及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通过理论探讨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配合比设计进行了规划设计,展开了生态混凝土城市...
蒋婷
关键词:生态混凝土模型试验城市河道水质净化护坡植物
文献传递
岳城水库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姜新佩宿辉张同信宋进国倪文战孙建义马秋娟韩国松李修勤张春霞蒋婷张欢陈锐
课题运用基于层次分析(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岳城水库水源地饮用水安全进行评价,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全面,对岳城水库水源地安全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复合人工湿地模型,分析了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水源水...
关键词:
关键词:净化机理
高地温隧洞喷混凝土—围岩粘结强度及微观破坏机理被引量:8
2015年
针对深埋隧洞的高地温问题,利用温湿度试验控制系统模拟高地温隧洞内的湿热环境,通过钻芯拉拔法和扫描电镜测定高湿(湿度80%~85%)和低湿(湿度20%~25%)两种环境下在温度分别为50、60、75、90℃时围岩支护结构的粘结强度和粘结面的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湿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较大,相比于低湿环境,高湿环境下的围岩支护结构的粘结强度较大,且随着温度升高和湿度越低喷混凝土水化反应中止速度越快、混凝土干缩现象越严重、粘结强度越低,相较50℃,90℃时强度降幅最大为62.7%。研究结果可为湿热环境下实际工程建设提供指导。
唐阳宿辉张宏马秋娟蒋婷
关键词:高地温粘结强度引水隧洞温湿度控制系统
滨岸缓冲带脱氮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摸清整个滨岸缓冲带系统的脱氮效应及各类型滨岸缓冲带在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工程尺度的现场试验,研究了一定浓度污染负荷冲击下滨岸缓冲带各区TN、NO-3-N、NO-2-N和NH+4-N的净化机理。结果表明:农田是湖泊、水库水体非点源污染物的重要源头,其他不同形式的植被过滤带可以有效地聚集、吸收污染物。其中,乔草复合过滤带比单一草本过滤带具有更好的氮素去除效果,乔草复合过滤带中TN、NO-3-N、NO-2-N和NH+4-N质量浓度消减率分别为84.21%、51.61%、17.61%和71.98%,而单一草本过滤带只是37.44%、49.60%、6.72%和74.45%,芦苇植物为主的挺水植物过滤带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TN、NO-3-N、NO-2-N和NH+4-N质量浓度消减率为82.77%、36.40%、37.82%和74.54%。
宿辉蒋婷姜新佩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氮素脱氮
生态混凝土对氮系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
2016年
针对邯郸地区污水低碳源、高氮磷的水质特点,通过构建不同配合比的生态混凝土试块,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氮系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混凝土对TN、NH+4-N、NO-3-N有很好的去除作用,且孔隙率大的生态混凝土试块的去除效果较好,可见在静水条件下,生态混凝土水污染物去除效果主要受孔隙率的影响,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赵迪李冉孙占国蒋婷
关键词:生态混凝土孔隙率
库滨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进一步研究滨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机制,建立了农田、乔草带、滨水植物带、湿生草本带4个代表性试验小区,重点分析了其对氮、磷营养元素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农田是湖泊、水库等水体的重要的非点源污染源;乔草混合带对总氮(TN)及总磷(TP)有良好的净化作用,去除率分别为35.2%和32.6%.挺水植物对TN的去除效果非常显著,其质量浓度削减率达到88.9%,但是对TP表现为释放状态;草本过滤带具有较好的TN、TP净化效果,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37.4%和49.8%.过滤带内植被条件和入流污染物浓度是造成过滤带对TN净化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
宿辉蒋婷姜新佩
关键词:库滨带面源污染植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