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艮

作品数:41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新诗
  • 7篇文学
  • 6篇小说
  • 5篇诗歌
  • 5篇无意
  • 5篇无意识
  • 4篇政治无意识
  • 3篇俞平伯
  • 3篇诗人
  • 3篇诗学
  • 2篇代文
  • 2篇新诗理论
  • 2篇原乡
  • 2篇政治
  • 2篇生命
  • 2篇生命体
  • 2篇生命体验
  • 2篇诗理
  • 2篇抒情
  • 2篇重审

机构

  • 23篇西安外国语大...
  • 7篇四川大学
  • 6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沙洋师范高等...
  • 1篇西安工业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35篇邓艮
  • 3篇乔琦
  • 3篇乔琦
  • 1篇乔琦
  • 1篇赵毅衡
  • 1篇阎涛涛

传媒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东南学术
  • 1篇文艺争鸣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求索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华文文学
  • 1篇郭沫若学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叙述分层与主体分化——论一种小说叙述传统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叙述分层在中外叙事文学中都有呈现,足够支撑起一种小说叙述传统。学术界目前对叙述分层的表现形式探讨较多,但对分层原因和意义尤其是它与现代主体分化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叙述分层意味着虚构叙述中人物、叙述者、隐含作者等多重主体意见的分歧,这种主体分化呼应着现代文明语境中人的主体性的破碎,因而越到现代,小说越讲究叙述分层,其叙述艺术也更纷繁迷离。分层的深层现代意义在于:对异质文化碰撞中"自我"之谜的揭示,借叙述归还主体一个明确的自我,从而实现文学治疗;在政治、伦理、道德等敏感问题的叙述中实现对责任的规避,平衡或舒缓政治伦理与艺术之间的冲突和紧张;用元小说式的组织故事的方式消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打破人与世界的单一关系,揭示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现代人性的幽奥精微。
邓艮乔琦
关键词:自我
漂泊体验:洛夫诗歌与政治无意识
本文将中国当代诗人洛夫在物理时空中所经历的身体上的不断位移和流动,以及随这种流动带来的心灵上的侘傺犹疑状态,总称为漂泊体验,从而探讨在漂泊体验下的洛夫诗歌及其政治无意识。抗战、内战、金门炮战、越战,战争最直接地将诗人推到...
邓艮
关键词:当代诗歌
俞平伯新诗理论的本体建构
2004年
因俞平伯在红学和古典诗词方面的耀眼成就,作为新诗诗人与诗论家的俞平伯往往被遮掩了。与同时代人相比,俞平伯在新诗初创期一开始便表现出较强的独立精神,其新诗理论体现出自觉的本体意识和更多建设性思考,其对新诗音韵、语言媒介、新诗的效用、创作方法及抒情特征等的探索,不仅在当时,且在目下都对新诗建设有可资承鉴之处。
邓艮
关键词:新诗理论俞平伯诗论家红学诗人抒情
新诗精神重建与后非非写作论被引量:2
2010年
在1980年代中期勃兴的新生代先锋诗歌运动中,引人注目的非非主义在不断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坚持至今。《非非》的两度复刊,也使得它在不断的变构中而进入后非非写作时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后非非写作以大介入、大拒绝和大关怀的勇气契进现实和个体生命,其倡导的"红色写作"、"体制外写作"等理念,并不是望文生义理解的与体制抗衡,而是强调以美学形式介入人的生存处境,以诗人身份承担,关注现实中人的精神苦难与迷津。后期非非主义用独特的文本形式坚持着文化批判和思想建构,为二十一世纪汉语文学写作拓展更大的生长空间,并为着现代诗歌的精神重建而继续非非。
邓艮
关键词:新诗文化批判
从标出性看中国新诗的走向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古典诗歌的逐渐式微,二十世纪初期,新诗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表意系统。与古典诗歌相比,新诗因语言的标出性降低,而导致诗体确立困难重重。标出项要足够标出,才能确立自身。中国新诗在元语言性与诗性相互冲撞的漩涡之中沉浮,但未来新诗的出路,仍在于其标出性的强化。
乔琦邓艮
关键词:诗性中国新诗
“新文学”:一个文学史概念的百年浮沉
2007年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史概念,中国"新文学"遭遇了无数次的质疑、替换、扭曲和不断重述,它所经历的每一次改写只能使其本身的文学史面目变得更加模糊而难以把握。用政治的逻辑强解"现代文学替代新文学具有政治意图",实在有些差强人意。而"现代文学"概念的流行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实并没有谁能证明其它相应术语、概念的优势不是"新文学"题中的应有之义。我们真正该做的,或许不是简单的术语之争,而是如何更加有效进入学科内部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邓艮
关键词:新文学现代文学文学史
艾青自由诗的建行
2004年
艾青自由诗的建行有以下几种突出现象:主谓宾各成分的多元化组合与分裂;定语的分散纵排和集中横排;适度的押韵。这样建行的依据在于:内在情绪节奏的需要;诗歌自身对匀称的要求;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特征等。
乔琦邓艮
关键词:自由诗建行
公共空间、历史意识与主体重建——论胡丘陵的长诗写作被引量:2
2010年
胡丘陵长诗以理性的批判和清醒的历史意识,穿行于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公共空间,注重选择那些充满吊诡、残酷和偶然性的一面,以便拆除历史的线性链条和戳破历史必然性的假面,在无限靠拢历史瞬间的书写中完成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在强烈的反思与自我反思中为主体重建寻求位置,并在体式上显示出对现代长诗写作的创新和丰富。
邓艮
关键词:公共空间历史意识
记忆、历史与歧出的现代性:重估《白鹿原》
2011年
一、问题的提出:歧出的现代性 在迄今所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似乎还没有哪一部作品像《白鹿原》这样遭遇到如此意见分歧和两极对立的评价。在众多赋予《白鹿原》“史诗”意识、“历史”画卷、“民族”生存、“文化”视野和“挑战平庸”的赞辞之外,批评乃至严厉指责和质疑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
邓艮
关键词:《白鹿原》记忆茅盾文学奖意见分歧
流散体验与诗歌写作——海外华文诗人洛夫访谈被引量:3
2010年
一、两度“流放”的被迫与自我选择 问:洛老您好,这是一次等待很久了的诗歌对话。我将您一生在物理时空中所经历的身体上的不断位移和流动,以及随这种流动带来的心灵上的佗傺犹疑状态,难以名之,就叫流散体验吧。
邓艮
关键词:诗歌写作流散诗人自我选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