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邵秀芳

邵秀芳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中西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教学
  • 1篇语义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素质
  • 1篇人性
  • 1篇神思
  • 1篇诗歌
  • 1篇通识
  • 1篇通识教育
  • 1篇中印
  • 1篇综合英语
  • 1篇综合英语教学
  • 1篇禅宗
  • 1篇文论
  • 1篇文论范畴
  • 1篇文学教育
  • 1篇文学视角

机构

  • 4篇浙江越秀外国...
  • 3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绍兴托普信息...

作者

  • 6篇邵秀芳
  • 2篇江玉娇

传媒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文教资料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想象与神思——中西文论范畴的比照与透析
2011年
"想象"与"神思",分别是中西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的一种风格类型和美感性质的重要范畴。作为西方和中国文艺理论关于某种风格类型的主要范畴,它们之间有不少类似之处。而因中西文化和文论体系生成发育的过程不同,它们用以概括类似审美风格的范畴又有诸多殊异。
邵秀芳
关键词:神思语义
诗歌即媒介:中西诗学起源异同
2011年
在西方,诗歌作为摹仿自然的媒介,其媒介功用意义经历了柏拉图的阐释后,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提升和系统化。在柏拉图的诗学思想中,诗歌作为摹仿自然媒介的功用表现在:诗作和技艺的不相干、现象与本质的分离、感性和理性的脱节、个别与一般的不一致、神祇和道德的不协调。柏拉图媒介诗学不可通约性的一面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一一调解,达到和谐一致:摹仿个别只是手段,揭示普遍规律才是目的;摹仿的对象是现象,反映的却是现象的本质;媒介诗学的功用表现在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的可信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中国,最早对诗歌的定义是传达"志"的媒介,孔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综述,体现了诗歌是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和社会环境的外驱力互动的过程,无需摹仿环节,是"自我导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且"自我"、"主体"、"心灵"在"仁礼"的同一性的预设中相辅相成。中西诗学的起源及其媒介作用有其异同之处。
江玉娇邵秀芳
关键词:媒介摹仿
试析整体语言法及其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适用被引量:8
2010年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始终是综合英语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当前的综合英语教学效果却与之相行渐远。本文对国内英语教育界颇为关注的整体语言法之缘起与特点作了简要的梳理。鉴于整体语言法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中有着诸多局限,本文就其原则也作了进一步的探析,并据以对教学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邵秀芳
关键词:教学设计
从文学视角解读科技发展与人性的关系
本文以文学为视角,以时代的典型文本为依托,粗浅梳理了科技(技艺)自古希腊的神话始至二战后的文学著作中所经历的勃兴与幻灭,试图揭示科技发展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只有人性善才能保障科技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一把利器。   ...
邵秀芳
关键词:人性文学视角
文献传递
中印古典文学中的山水情趣
2005年
山水情趣是中印古典文学的灵魂所在。直观性的思维方式是中印文学山水情趣兴起的根本原因,而印度佛教对中国山水诗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中印古典文学中的山水情趣又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印度文学以自我消融于自然以大彻大悟,而中国文学是把自然幻化于自我,借灵心以妙悟。
邵秀芳
关键词:禅宗
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分析及其启示被引量:5
2011年
文章对于古希腊以来的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效应,以及后来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期对我国目前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中"文学教育"的衰颓有所反思,并对我国各大学目前进行的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江玉娇邵秀芳
关键词:文学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