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丽娜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电刺激
  • 3篇肌细胞
  • 2篇心肌
  • 2篇原代培养
  • 2篇胚胎
  • 2篇胚胎干细胞
  • 2篇向心
  • 2篇小脑
  • 2篇小脑顶核
  • 2篇小脑顶核电刺...
  • 2篇肌样细胞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分化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新生大鼠
  • 1篇心动图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机构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泸州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郑丽娜
  • 7篇张晓刚
  • 5篇王佳南
  • 4篇汤为学
  • 2篇张巧英
  • 2篇李韫
  • 2篇何泉
  • 2篇郑文武
  • 1篇张辉
  • 1篇袁云华
  • 1篇杨梁

传媒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条件被引量:16
2009年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适合生长、培养的条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以及体外培养亦没有统一的方法,而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进行以上实验的重要前提。目的:寻求适宜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4/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6~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只,体质量120g,用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接种密度(1×106,5×105,1×105,5×104,1×104cm-2)、血清体积分数(体积分数5%,10%,15%的胎牛血清)、首次换液时间(接种后6,12,24,48,72h)及pH值(分别为7.0~7.1,7.1~7.2,7.2~7.3,7.3~7.4,7.4~7.5)分组接种,10d后进行活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培养条件对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常规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传代间充质干细胞CD44、CD34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周期。结果:①以1×106,5×105cm-2密度接种的细胞数较多,余3种接种密度获得细胞数明显低于上述2种密度(P<0.05)。首次换液时间为48h获得的细胞数量最多,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体积分数5%血清组较体积分数10%、15%血清组细胞数量少(P<0.05)。pH值为7.1~7.2,7.2~7.3的培养液细胞生长活跃,细胞数量多,以pH值为7.0~7.1和pH7.4~7.5培养的细胞生长缓慢,数量较少。②刚接种的间充质干细胞呈圆形,培养6~8h后开始贴壁,呈纺锤状或类圆形;约10d左右细胞基本汇合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形态以梭形为主;经过一二次传代后,细胞呈放射状或平行排列,
王佳南张晓刚汤为学郑丽娜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良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更为简便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使分离的心肌细胞达到理想的数量、存活率和纯度。方法:用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联合消化,分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学变化,并以细胞免疫荧光进行心肌细胞纯度鉴定。结果:心肌细胞分离良好,收获细胞数量及存活率高,可贴壁搏动生长,免疫荧光显示培养的心肌细胞纯度达95%以上。结论:改良的细胞培养技术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心肌细胞。
王佳南张晓刚汤为学郑丽娜
关键词: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新生大鼠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心房颤动犬左心房超声心动图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小脑顶核仿生波电刺激(fastiqial nudeus stimulation,FNS)对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4只犬分为房颤组(AF组)5只、干预组(FNS组)5只及对照组(Sham组)4只,记录各组在不同刺激作用下AF的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各指标的变化。结果:小脑顶核电刺激可明显降低犬实验性AF的发生率(P<0.05);FNS对左房容积及射血分数的影响,AF组与sham组比较,左房容积增大,射血分数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与AF组比较,左房容积减小,射血分数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顶核仿生电刺激可明显降低犬实验性AF的发生率,可减小实验性AF犬左心房的容积。
郑文武张晓刚李韫何泉张巧英郑丽娜袁云华
关键词:小脑顶核电刺激迷走神经心房颤动左心房容积
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治疗非恶性心律失常(Nonmalignant cardiac arrhythmi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一段时期,对反复心悸为主诉就诊的病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室上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且曾给予一种或几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病情无好转者45例,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每次治疗40min,每周2次,每位患者治疗15次左右。观察24h动态心电图等变化。结果:FNS治疗前后室上性早搏数分别为(3358.5±5044.0)次/24h和(1142.8±2722.3)次/24h,室性早搏数为(10469.7±9464.9)次/24h和(4379.4±8143.3)次/24h,标准化的低频(Normalized low frequency,LFnorm)为(35.28±7.04)nU和(31.82±7.35)nU,标准化的高频(Normalized high frequency,HFnorm)为(24.32±4.18)nU和(26.84±4.66)nU,LF/HF为1.47±0.32和1.21±0.2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NS治疗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有效率分别为64.44%和63.89%;治疗后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FNS治疗对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改善作用;FNS治疗可明显减少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FNS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和易于操作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张巧英张晓刚李韫何泉郑文武郑丽娜
关键词:小脑顶核电刺激心律失常自主神经系统
仿生电刺激在离体心肌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仿生电刺激在离体心肌微环境下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及心肌细胞,并将两者按固定比例共同培养(称为MSCs/心肌细胞共培养体系),按是否给予仿生电刺激分为非电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刺激组每日给予频率0.5Hz、脉宽5ms、电压10V(电流强度20μA)的仿生电刺激2h,非电刺激组常规培养。每组又以实验干预培养时间(3、5、7d)分为3个亚组。分别于实验的第3、5、7天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各组MSCs细胞cTnT的表达情况,以及各组的cTnT阳性细胞率。结果MSCs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之后,电刺激组细胞较非电刺激组生长更为良好,且心肌波动频率高。实验第5天非电刺激组MSCs细胞尚无cTnT表达,而电刺激组有少数MSCs细胞出现cTnT表达。实验第7天非电刺激组和电刺激组MSCs均有cTnT表达,电刺激组MSCs细胞cTnT的阳性细胞率(20.98%±5.55%)明显高于非电刺激组(13.20%±3.98%,P<0.05)。结论仿生电刺激可促进离体心肌微环境诱导大鼠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使其更早出现心肌样细胞改变,并提高分化效率。
王佳南张晓刚郑丽娜汤为学
关键词:电刺激间质干细胞
以间充质干细胞为饲养层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以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的方法。方法:以鼠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饲养层,收集受孕3.5~4d昆明小鼠的囊胚和桑椹胚进行培养,筛选纯化细胞集落,使其稳定传代后,采用光镜,碱性磷酸酶染色及Oct—d染色对其形态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以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分离培养的昆明小鼠ES有其典型的形态学特征:集落呈鸟巢状,边缘清楚,表面平滑,结构致密,隆起生长,细胞之间界限不清楚;单个细胞体积小、核大;对ES细胞碱性磷酸酶进行检测,未分化的ES细胞显微镜下为黄褐色,分化的不着色;Oct—d染色阳性。结论:以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行,得到的胚胎干细胞能保持特殊的形态和未分化状态。
郑丽娜张晓刚汤为学王佳南
关键词:小鼠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仿生电刺激在心肌细胞诱导胚胎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仿生电刺激对离体心肌微环境诱导胚胎干细胞(E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及昆明小鼠ESCs,根据是否给予ESCs仿生电刺激及心肌微环境诱导分为5组:对照组、电刺激组、心肌细胞组、电刺激+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组、电刺激+心肌细胞组。分别于实验第5、7、14天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实验结束时行肌钙蛋白T(cTn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计算cTnT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与其他组相比,电刺激+心肌细胞组ESCs分化而来的心肌样细胞搏动更快,更趋于一致,ESCs诱导分化后的心肌样细胞cTnT蛋白荧光染色阳性率最高,约为40.0%±2.39%,显著高于对照组(2.00%±1.60%)、电刺激组(3.00%±2.00%)、心肌细胞组(28.70%±4.06%)及电刺激+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组(17.10%±2.23%,P<0.05)。结论模拟心脏跳动的仿生电刺激有助于ESCs在体外心肌微环境下分化为功能完备的心肌样细胞。
郑丽娜张晓刚杨梁张辉王佳南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细胞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