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栋
- 作品数:137 被引量:714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超级单体闪电起始和发展尺度的时空特征
- 受闪电探测技术制约,早期研究者只能通过VLF/LF闪电探测技术得到二维地闪定位结果,因此早期关于闪电活动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闪电频次、位置和极性方面,随着LMA三维闪电探测系统的发展,定位结果可以完整描绘闪电的三维发展轨...
- 张志孝郑栋张义军代永光
- 文献传递
- LFEDA系统的初步定位结果及定位精度检验
- <正>1引言闪电定位系统在闪电活动监测、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频段通常可分为VLF/LF系统和VHF系统。当前的绝大多数VLF/LF系统主要是地闪定位系统,通常基于磁定向和时间到达差相结合的方法定...
- 郑栋史东东张阳
- 关键词:闪电定位雷暴
- 文献传递
- 赴西班牙参加“第1届国际雷电防护研讨会”总结
- 2012年
- 1会议概况
2011年11月24—25日,“第1届国际雷电防护研讨会”(ILPS:Interna—tionalLightningProtectionSymposi—urn)在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召开。ILPS是国际上关于雷电防护方法和技术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一,
- 张义军郑栋姚雯
- 关键词:雷电防护防护方法
- 青藏高原闪电和降水特征分析
- <正>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认识高原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比闪电活动与高原降水分布的时空特征差异,并从而从气候角度理解深对流活动在高原降水活动中的贡献,为闪电资料在高原强对流天气监测以及参数化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提供背...
- 齐鹏程郑栋张义军
- 文献传递
- 基于闪电聚类方法的西北太平洋区域雷暴活动特征被引量:1
- 2021年
- 利用2010—2018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观测资料,采用基于闪电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BSCAN)建立了西北太平洋地区雷暴数据集,研究了该区域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海陆差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设定DBSCAN参数阈值的条件下,基于WWLLN闪电聚类的雷暴与天气雷达观测在时空分布和过程演变上具有一致性。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日均雷暴数为3869,雷暴的闪电密集区平均面积为557.91 km^(2),平均延展尺度为31.99 km,平均闪电频次为33 str/(h·thu)。在空间分布上,东南亚沿海地区与热带岛屿的雷暴活动最强,南海的雷暴活动强于深海。距离海岸线越近的海域其雷暴面积越大。在季节分布上,整个区域雷暴活动在夏季(6—8月)达到全年最强,南海雷暴活动6月达到峰值,而日本东部近海海域的雷暴活动则在冬季达到最强。我国内陆南方地区雷暴3月开始显著增多,雷暴平均面积达到最大,但雷暴平均闪电频次5月才达到峰值。在日变化方面,陆地雷暴活动呈现典型的单峰型特征,大部分雷暴发生在午后及傍晚。海洋雷暴日变化则较为平缓,南海具有其独特的雷暴日变化特征。
- 周鑫周鑫张文娟孙秀斌孙秀斌郑栋
- 关键词:雷暴闪电DBSCAN
- 北京和广州地区云闪初始击穿电场变化特征被引量:7
- 2016年
- 对比分析了北京和广州地区各100例云闪初始阶段前30 ms快电场变化波形上初始击穿脉冲的特征。依据脉冲的结构特征,两地区的云闪初始击穿脉冲可分为单极性单峰型、单极性多峰型、双极性单峰型和双极性多峰型脉冲,两地区均以单极性和单峰型脉冲为主。对脉冲参量特征的统计发现,脉冲的10%-90%上升时间、半峰值宽度地区差异性小于脉冲类型差异性;双极性单峰型脉冲的半峰值宽是单极性单峰型的1.2倍。不同类型脉冲过零时间的中值、平均值在10μs左右量级,且广州地区较北京地区的大;云闪初始击穿脉冲宽度平均值显著小于相同地区正地闪的,而脉冲间隔显著大于正地闪的。初始击穿脉冲最为集中的出现在云闪最初的1~2 ms,其比例随时间以显著的负指数分布下降。研究发现,双极性脉冲的过零时间与脉冲宽度之间、起始半周期峰值幅度与过冲幅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 王华郑栋张义军张阳刘恒毅
- 闪电定位资料与人工引雷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被引量:48
- 2009年
- 闪电定位系统(LLS)是目前最主要的雷电监测手段,在雷电预警以及雷电防护等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性能指标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际检验工作一直比较缺乏。为了对闪电定位结果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利用2007/2008年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的近距离光电观测数据,分析了广东电网闪电定位系统对人工触发闪电事件及其回击过程的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结果表明:对于14次包含有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13次探测效率约为93%(即13/14);对于能够利用观测资料确认的62次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26次,探测效率约为42%(即26/62);参与定位的站数≥3个的回击记录有24次,其中有21次回击过程属于接地点已知的地面触发闪电事件,闪电定位系统对这些回击过程接地点位置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760m;对于其中9次有雷电流直接测量结果的回击过程,闪电定位系统雷电流峰值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约为14%。
- 陈绿文张义军吕伟涛董万胜郑栋黄智慧陈绍东
- 青藏高原地区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WLLN)的探测能力评估
- <正>1引言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耸,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建设站网及维护均有较大困难,因此局地地基闪电定位系统难以监测高原大面积的闪电活动。而目前的卫星观测对地球上特定区域的注视时间有限,也无法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闪电活动进...
- 樊鹏磊郑栋张义军张文娟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文献传递
- 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和雷击机理试验平台研发与应用
- 张义军吕伟涛孟青董万胜郑栋陈绍东姚雯张阳陈绿文马颖黄智慧颜旭王飞张文娟杨俊
- 雷电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国际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中国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达上千人,财产损失数十亿元,社会影响极大。雷击是造成1989年“8·12”黄岛油库...
- 关键词:
- 广东野外雷电综合观测试验十年进展被引量:26
- 2016年
- 雷电野外科学试验是认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及其致灾机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真实雷电电磁环境下雷电防护技术测试的重要方式。自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持续合作开展了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在人工触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物理过程及其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研究结果。十年期间共成功触发闪电94次,回击电流峰值最大值为42 kA,平均值为16 kA;分析给出了自然闪电预击穿过程电场变化脉冲特征类型和差异;观测发现高建筑物上行连接先导可达几百米甚至超过1 km,其发展速度可达106 m/s量级,下行先导与上行连接先导的连接呈多样性;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表明人工触发闪电近距离电磁场耦合在架空线路上的感应电压达到千伏量级,多回击、长连续电流和地电位抬升是造成浪涌保护器(SPD)损害的主要因素;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性能的评估结果显示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的闪电和回击的探测效率分别为96%和89%,定位误差算术平均值为532 m,回击电流强度的估算值约为真实值的0.63倍。
- 张义军吕伟涛陈绍东郑栋张阳颜旭陈绿文董万胜但建茹潘汉波
- 关键词:雷电人工触发闪电雷电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