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凯
- 作品数:15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被引量:1
- 2011年
- 辛亥革命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的一种方式,它促使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转型: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人治"到"法治",从"地域型"和"依附型"到"参与型",从"集权专制"到"民主共和"。
- 郑炳凯
- 关键词:辛亥革命政治文化
- 历史的延迟——中共执政角色转变问题探微
- 2006年
- 执政党与革命党的角色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然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结束至改革开放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却带有浓厚的革命党色彩,未能及时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成功转变。要确保执政地位,党必须在指导思想、经济建设、群众利益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实现角色的转变。
- 郑炳凯
- 关键词:革命党执政党角色转变
-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模式被引量:5
- 2007年
- 辛亥革命具有政治发展的特征,它是传统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方式。辛亥革命造就了中华民国,从此,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国会、宪法和总统等西方的新制度文明,而倒下的是东方的帝王专制。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形态。辛亥革命带来了中国政治的新发展,彻底变革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呈现了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是其鲜明表征。
- 郑炳凯
- 关键词: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被引量:1
- 2006年
- 辛亥革命具有政治现代化的特征,它是传统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辛亥革命推翻了东方的帝王专制,造就了中华民国,变更了中国政治统治的合法基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引进了国会、宪法和总统等西方的新制度文明,引起了政治结构的分化;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型态,造成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彻底变革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带来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 郑炳凯
- 关键词: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被引量:1
- 2010年
-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为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社会。辛亥革命是中国告别传统社会而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方式。在传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中国盛行臣民型、地域型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主权在君"、"人治"、"集权专制"等内容。辛亥革命则促使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变迁,开始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即"主权在民"、"法治"、"民主共和"等。辛亥革命促使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但并没有完成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 郑炳凯
- 关键词:辛亥革命政治文化
- 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探析
- 该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工业化的条件,回顾和评价了毛泽东对于中国工业化的政治前提条件和经济发动条件的有关论述,解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得以启动的问题.第二部分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分析了毛泽东为中国选择的工...
- 郑炳凯
- 关键词:毛泽东
- 文献传递
- 对十年建设期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倾错误的回顾与思考被引量:1
- 1999年
- 知识分子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通过对十年建设期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倾错误的回顾,揭示了党在对待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上发生“左”的错误的原因,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回顾这段历史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左”的错误,对于党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正确解决知识分子问题。
- 郑炳凯
- 关键词: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
-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辛亥革命具有政治发展的特征,它是传统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传统中国政治参与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造就中华民国,引起了政治参与的变化。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和政治参与主体的增多即是明证。
- 郑炳凯
- 关键词:辛亥革命政治参与扩大化
- 五四运动反封建不彻底原因探析被引量:1
- 1999年
- 郑炳凯
- 关键词:知识分子反封建自然经济农村
- 全文增补中
- 邓小平农业思想简论
- 2004年
- 文章在农业的战略地位、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经营机制和农业的生产结构等四方面论述和分析了邓小平的农业思想。这些思想为解决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 郑炳凯
- 关键词:邓小平农业思想经济机制农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