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荣 作品数:9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人工合成人恶性疟原虫58肽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991年 使用DNA合成仪合成的人恶性疟原虫58肽抗原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性载体质粒PWR450—Ⅰ重组,转化到大肠杆菌JM83中。用斑点杂交技术和电泳分析DNA方法筛选出阳性重组转化菌株,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分析,证明合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生与β—半乳糖苷酶融合的多肽。 马维芳 金福军 钟雄林 陈仕荣 王昌才 王启松 闵永洁关键词:DNA合成 恶性疟原虫 抗原基因 乙肝表面抗原及恶性疟疾杂合抗原基因的重组克隆 1997年 乙型肝炎及疟疾流行全世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由于疟疾的抗药性不断出现,乙肝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两种疾病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乙肝表面抗原与恶性疟杂合抗原基因串联,再与质粒pCITE2b重组,构建重组质粒,试图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得到既能对抗乙肝又能对抗恶性疟疾的疫苗。 首先用PCR方法从HBV(adr亚型)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HBsAg的S基因。 于欣欣 钟雄林 王昌才 陈仕荣 刘定燮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 恶性疟疾 抗原基因 重组克隆 分子生物学研究 重组子 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的表达及其产物免疫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997年 化学合成的人恶性疟原虫杂合多肽抗原 AB 基因,编码子孢子 CSP重复序列 NANP、CSPTh2R和红内期spf35.1、spf83.1、spf55.1、spf83.18、pf155/RESA-5’端重复区共7个不同免疫功能表位,与大肠杆菌质粒pWR450-1重组,构建成pWR450-1/AB表达载体。在乳糖操纵子调控下以β-半乳糖苷酶-恶性疟原虫杂合多肽抗原融合蛋白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离纯化后,加福氏佐剂免疫家兔,诱导产生较高滴度的抗血清。抗血清对人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4h抑制率为65.92%;72h的抑制率为72.63%。对照血清无抑制作用。分离纯化的表达产物能与鼠抗恶性疟原虫和疟疾患者抗血清起免疫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合成基因的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王昌才 钟雄林 陈仕荣 胡亚芳 马维芳 王启松 闵永洁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抗原 化学合成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表达产物免疫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995年 本文报道化学合成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3个重组克隆菌表达产物,经PAGE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血清,进行琼脂双向扩散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Westernblot和疟原虫体外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化学合成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表达产物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明显的抑制其原虫体外生长的作用。 陈仕荣 胡亚芳 钟雄林 王昌才 马维芳 郭茂云 王启松 谢毅关键词: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免疫血清 化学合成 人恶性疟原虫DNA探针的研究和现场应用概况 1990年 一、前言人类疟疾的诊断,50年代以前一般应用病人血涂片染色镜检法。60~70年代开始血清学方法的研究。1975年Grunster and Hogness首次建立Colong hybridization方法之后,DNA探针杂交法开始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医学方面的研究以及遗传病的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其原理是:利用已知标记的单链(变性) 陈仕荣 王昌才关键词:疟原虫 DNA探针 疟疾 恶性疟原虫杂合45肽抗原基因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在家兔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95年 已经在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S361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A。活菌以2×10 ̄9cfu(conolyformunits)经口服免疫新西兰家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体水平,结果于首次免疫或加强免疫后都可检测到一定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并可诱发出针对融合蛋白和恶性疟原虫抗原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活菌苗免疫后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 黄建生 王昌才 李全贞 任大明 钟雄林 陈仕荣 李英杰关键词:鼠伤寒沙门氏菌 恶性疟原虫 免疫应答 活菌苗 化学合成恶性疟原虫杂合45肽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2 1994年 为了使化学合成的人恶性疟原虫杂合45肽抗原基因(HPFAG)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我们将HPFAG与表达载体pWR450.1质粒重组连接,转化大肠杆菌,获得一批转化子。这些转化子经质粒DNA斑点杂交试验,蛋白质SDS—PAGE和DNA酶解分析,表明化学合成的HPFAG与表达载体质粒发生了重组,且有6个重组子在大肠杆菌中与p—半乳糖苷酶呈融合蛋白形式表达。 陈仕荣 金福军 钟雄林 马维芳 郭茂云 王昌才 裘敏燕 闵永法 王启松关键词:恶性疟 疟原虫 抗原基因 恶性疟合成多肽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1 1995年 我们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两个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即A基因和B基因,分别与表达载体pWR450·1重组并转化到大肠杆菌使其表达。经筛选获得了pWR/A·7和pWR/B·164两个表达较高的克隆菌(经扫描测定表达融合蛋白量分别为菌体总蛋白的8.8%和11.0%)。又将A基因和B基因串连后与pWR450·1重组并转化到大肠杆菌JM103株,经筛选鉴定获得了上述两个基因串连的pWR/AB·20克隆菌(表达融合蛋白量为35.8%)。为了进一步研究这3个克隆菌表达蛋白的免疫功能等活性,用8.0mol/L脲处理包涵体,离心沉淀上清液进行DEAE-sephacel柱层析,用Tris梯度缓冲液洗脱,但分离效果不好,而应用PAGE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则可得到电泳纯、稳定又具有免疫原性的产物。 陈仕荣 王昌才 钟雄林 胡亚芳 王启松关键词:疟疾 疟原虫 合成多肽 抗原 人恶性疟杂合多肽抗原基因化学合成及克隆 被引量:4 1991年 本文报道用固相亚磷酰胺法合成人恶性疟杂合多肽抗原基因。基因全长为216bp,分为10个寡聚核苷酸片段分别合成,然后经T4 DNA连接酶按设计顺序连接成完整的杂合抗原基因,重组到噬茵体M13 mp 18 RF DNA内,转染大肠杆菌JM109。用分子杂交和酶切分析筛选出重组克隆体。经序列分析,证明所合成的人恶性疟杂合多肽抗原基因与所设计完全一致。 钟雄林 陈仕荣 裘敏燕 王昌才 闵永洁 王启松关键词:疟疾 恶性 抗原基因 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