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培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专利
  • 1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膜片
  • 7篇膜片钳
  • 4篇电化学
  • 4篇碳纤电极
  • 4篇细胞
  • 4篇膜片钳技术
  • 4篇空间分辨率
  • 4篇高空间分辨率
  • 3篇突触
  • 3篇囊泡
  • 2篇单细胞
  • 2篇电化学技术
  • 2篇电化学检测
  • 2篇电活动
  • 2篇电极
  • 2篇电流
  • 2篇电流特性
  • 2篇亚微米级
  • 2篇亚细胞
  • 2篇亚细胞水平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陈培华
  • 12篇孙坚原
  • 9篇申雪峰
  • 6篇张树利
  • 4篇戴金叶

传媒

  • 1篇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小单突触神经元的电活动记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小单突触神经元的电活动记录方法,属于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针对现有膜片钳技术只能从突触后神经元记录其所有微小突触前输入的电信号,却无法分辨出各个微小突触前输入的电信号,因此我们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要点是结...
戴金叶孙坚原陈培华张树利
文献传递
单个囊泡融合和回收及其与钙离子通道耦合的膜片钳检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个囊泡融合和回收及其与钙离子通道耦合的膜片钳检测装置,属于神经生物学研究检测仪器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电脑程序控制下包括膜电容检测模块、钙离子单通道电流检测模块和测量平台。本发明的用途是为检测单个囊泡融...
陈培华孙坚原申雪峰戴金叶张树利
文献传递
微小单突触神经元的电活动记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小单突触神经元的电活动记录方法,属于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针对现有膜片钳技术只能从突触后神经元记录其所有微小突触前输入的电信号,却无法分辨出各个微小突触前输入的电信号,因此我们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要点是结...
戴金叶孙坚原陈培华张树利
文献传递
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亚微米/纳米碳纤电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亚微米/纳米碳纤电极,适用于对体型微小的分泌细胞或神经突触进行定向的局域性电化学信号的采集。本发明结合了化学腐蚀和高温抛光两种碳纤尖端修饰方法,快速高效、可控地制备出实验所需的亚微米级或纳...
申雪峰孙坚原陈培华
一种适于单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物质检测的高精度电化学检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封闭式电化学检测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单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物质检测的高精度电化学检测技术。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实施所述封闭式电化学检测方法的一种电化学电极系统,其包括:微电极、...
陈培华孙坚原申雪峰
文献传递
适用于膜片钳电化学技术系统的新型碳纤电极
本发明属于膜片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碳纤电极,适用于膜片钳电化学技术中,在玻璃微管内对所钳制膜片进行电化学信号的采集。本发明采用硅橡胶作为绝缘材料,在保持较高信噪比的同时避免传统的高温加热方法对设备和手法的依...
申雪峰孙坚原陈培华张树利
文献传递
膜片钳低噪温控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膜片钳低噪温控装置,其中装置有恒温记录槽,所述恒温记录槽中央有由加热环和保温外围围成的凹腔,所述加热环内使用的加热液在由包括入水管、出水管、加热管、加热液贮存瓶和涌动泵的部件组成的封闭系统内循环流动,所述加...
陈培华孙坚原申雪峰
文献传递
一种适于单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物质检测的高精度电化学检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封闭式电化学检测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适于单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物质检测的高精度电化学检测技术。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实施所述封闭式电化学检测方法的一种电化学电极系统,其包括:微电极、...
陈培华孙坚原申雪峰
文献传递
单个囊泡融合和回收及其与钙离子通道耦合的膜片钳检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个囊泡融合和回收及其与钙离子通道耦合的膜片钳检测装置,属于神经生物学研究检测仪器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电脑程序控制下包括膜电容检测模块、钙离子单通道电流检测模块和测量平台。本发明的用途是为检测单个囊泡融...
陈培华孙坚原申雪峰戴金叶张树利
用三十年的探索阐述一段瞬间发生的过程
2014年
摘取201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幸运发现,而是长达三十多年之科学探索。从神经科学探索的角度看,本届的三位获奖者以卓越的远见和判断力、勇气和洞识,探寻了突触囊泡释放相关分子的过程及作用机理,他们的探索成了一个传奇。人类对神经信息处理的理解,因他们的努力而得以深化。
陈培华孙坚原
关键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囊泡突触SNARE蛋白突触结合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