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嘉玲
- 作品数:25 被引量:284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中国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研究——贵州省雷山县案例调查被引量:18
- 1999年
- 当学校大门向女性敞开时,同时也给男性带来了好处,女童教育明显地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中国在普及教育方面,到1990年时,已经可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分类统计却有极大的差异。本文以贵州省雷山县的调查为例,分析了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滞后的诸因素,指出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原因,其次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学习条件恶劣,师资力量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内容与农村生活、民族文化脱节。
- 韩嘉玲
- 关键词:女童教育义务教育
- 社会发展视角下的艾滋病防治及中国实践被引量:3
- 2011年
- 艾滋病作为一种性传播疾病,不仅是一个生理或医学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倍受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者从人的权利和社会公平的角度,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艾滋病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近年来,中国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通过社会发展的方法防治艾滋病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奠定基础。
- 韩嘉玲Mary Surridge
-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艾滋病防治
- 流动的童年:对农民工子女二十年后的回访研究
- 2023年
- 现有文献大多强调农民工子女“身不由己”的童年生活,较少从儿童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子女的童年经历与体验。本文通过对一批20世纪90年代末期进城流动的农民工子女在20年后的回访,分析农民工子女如何在家庭、学校与社区中度过童年。研究发现,儿童在看似“身不由己”的“留守/流动”身份变动过程中,积极探索自己的童年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乃至摆脱流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漂泊的童年经历对农民工子女心态具有重要影响,并作用于成年后的家庭亲子实践与城市流动决策。虽然20世纪晚期的社会变迁塑造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命历程,但儿童在看似处处受制于社会结构的童年生活中也具有能动性的一面。
- 韩嘉玲余家庆
- 关键词:童年农民工子女能动性
- 贫困地区妇女发展进程研究
- 韩嘉玲
- 关键词:贫困地区妇女发展中国妇女
- 贫困地区妇女发展进程研究-贵州省雷山县案例剖析
- 韩嘉玲
- 关键词:贫困地区妇女发展中国妇女
- 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政策改革30年被引量:45
- 2009年
- 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收入问题,而是涉及健康、教育、社会资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社会公正、参与权利、性别平等、个人尊严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理论以实现更加公正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它也为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贫困问题、设计更为有效的扶贫战略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分析和梳理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而制定和实施的救济式、开发式和攻坚式农村扶贫政策,反思过去农村扶贫政策的得与失,从而设计和实施新世纪有效的扶贫策略。
- 韩嘉玲孙若梅普红雁邱爱军
- 关键词:扶贫政策农村贫困公平
- 城乡的分野与儿童群体的分化被引量:1
- 2013年
- 从不同儿童群体目前社会资源获得的分化情况来看,城乡二元的结构非但没有因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得到消弭,反而通过不同社会资源的分配的城乡分野得到了加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流动儿童。
- 韩嘉玲
- 关键词:城乡二元流动儿童分化分野资源获得
- 流动儿童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被引量:26
- 2007年
-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流动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暴露了我国教育制度、政策及观念等方面的僵化,反映了城乡分隔管理体制的弊端,对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挑战。
- 韩嘉玲
- 关键词: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教育体制户籍管理
- 欧美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实践与探讨被引量:1
- 2015年
-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欧美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理论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养老金、生育、教育等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但其影响较小;如果同时对每个领域进行系统化的配套改革,即使每项改革的幅度不大,也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中,受制度的具体设计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欧美国家的改革推行受到了各种阻力。为化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和压力,进行涉及就业、教育、社会保险、医疗、住房、交通、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改革已是当务之急。除了将年龄作为各项政策改革的重要参数,还需考虑性别、民族、身体机能的自然退化等更多现实因素。
- 韩嘉玲张妍
-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劳动力市场
- 农村社区发展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被引量:1
- 2016年
- 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打工父母"只生不养";留守老人年龄大、教育程度低、没有文化无法承担起监护责任,这是长期以来舆论及媒体主要的看法。由于对留守群体的"污名化"和"刻板印象"效应,在健全及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过程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往往被描述成为处境艰难,需要外界同情、接受援助的群体。长期以来,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更多的是依赖外来的力量自上而下,
- 韩嘉玲张妍
- 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社区发展监护责任留守妇女问题儿童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