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常祥

作品数:31 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金属学及工艺
  • 18篇一般工业技术
  • 8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6篇合金
  • 5篇绝热剪切
  • 5篇合金钢
  • 5篇穿甲
  • 4篇低合金
  • 4篇绝热剪切带
  • 3篇低合金钢
  • 3篇碳纳米管
  • 3篇铜单晶
  • 3篇纳米
  • 3篇纳米管
  • 3篇高强度钢
  • 3篇高强钢
  • 3篇储氢
  • 3篇储氢材料
  • 2篇单晶
  • 2篇电池
  • 2篇电流
  • 2篇形变
  • 2篇形貌

机构

  • 27篇东北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金...
  • 6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沈阳工业大学
  • 2篇钢铁研究总院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沈阳大学
  • 1篇辽宁工学院

作者

  • 31篇马常祥
  • 7篇李守新
  • 7篇赖祖涵
  • 4篇尹志新
  • 4篇陈德敏
  • 4篇陈东
  • 4篇陈廉
  • 3篇王帅
  • 3篇刘实
  • 3篇郭连权
  • 3篇李强
  • 3篇王隆保
  • 2篇李辛
  • 2篇杨继红
  • 2篇李勇
  • 2篇张玉洁
  • 1篇孙振国
  • 1篇李广义
  • 1篇李志林
  • 1篇董丽娜

传媒

  • 6篇金属学报
  • 6篇东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材料科学进展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力学与实践
  • 1篇钢铁
  • 1篇上海金属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爆炸与冲击
  • 1篇沈阳工业大学...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铸造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第十届全国疲...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94秋季中...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u单晶中疲劳早期位错花样演化的观察与模拟被引量:7
2000年
采用离散的位错动力学方法,用计算机模拟循环形变单滑移取向Cu单晶中疲劳早期位错花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利用扫描电镜电子通道衬度(SEM—ECC)技术对其进行了观察.计算机模拟结果与实验观察较好地吻合.提出了在循环形变早期位错脉络的形成和演化是从同号的基体位错墙开始的,基体偶极子位错墙是两个异号基体位错墙合并的结果,在偶极子位错墙破碎并演化为基体脉络的过程中螺型位错段起到了重要作用等观点。
杨继红李勇李守新马常祥李广义
关键词:铜单晶
单壁碳纳米管储氢行为的模拟计算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利用碳纳米管储氢已经成为了纳米科技领域中的一项研究热点。为了认识碳纳米管的动态储氢过程 ,本文借助于分子动力学方法 ,对单壁碳纳米管的储氢行为进行了模拟计算 ,其结果生动逼真 ,并得出了储氢的如下结论 :被吸附的氢分子主要出现在管内和管外的边缘附近 ;管内氢分子的分布出现分层现象 ,且管径越小 ,则靠近管壁的氢分子分层现象越明显 ;在管内外靠近管壁处的氢分子与管壁有一定的空隙。这为进一步研究碳纳米管的储氢机理和储氢容量等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郭连权马常祥王帅李辛
关键词:单壁碳纳米管分子动力学储氢材料
30CrNi3MoV钢绝热剪切带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被引量:3
1996年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30CrNi3MoV低合金钢正交切削试验中切屑上的绝热剪切带(ASB)、基体和两者之间过渡区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指出ASB形成时微观组织经历了由粗大板条结构到碎化以及动态回复的过程,最终变成ASB的细小等轴结构。ASB形成中碎化组织的动态回复是软化的本质。
李强马常祥赖祖涵
关键词:正交切削绝热剪切带低合金钢
聚能射流穿甲后超高强度钢靶板的损伤特征及其机理被引量:5
2002年
超高强度钢靶板在聚能射流穿甲后损伤特征的研究表明,在穿甲过程中,弹孔周围白层的温度超过了相变点,形成了晶粒尺度在20nm左右的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混合组织.绝热剪切带(ASB)中的剪切仅发生在相当窄的层面上,其宽度约为2μm,平均切应变量为110,应变速率≥2.24×106s-1;光学显微镜下显示的剪切带宽度是集中剪切变形区(LSDZ)及其热影响区(HAZ)的总宽度.聚能射流穿甲过程中,靶板材料破坏包含了如下几个相互重叠的过程:与射流接触的靶板周围局部区域材料沿射流方向上的整体协调变形;射流与靶板之间的剪切断裂和弹孔表面部分靶材的熔化;集中在极薄层面卜高度局域化的剪切变形;应力波在靶表面反射造成的正向开裂.
尹志新马常祥李守新刘燕林
关键词:聚能射流穿甲绝热剪切带
Cr,Mn低合金结构钢的相结构因子与C-曲线特性点的关系被引量:10
2000年
用余氏EET理论计算奥氏体中的C-Me偏聚结构单元的价电子结构,提出了固溶体中C-Me偏聚结构单元权重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低合金锰钢、铬钢奥氏体中C-Me偏聚结构单元的相结构因子n_A及其权重W与C-曲线鼻子温度T_P,T_B,C-Me偏聚结构单元的相结构因子F_C^D及其权重W与C-曲线最短孕育期t之间的关系式,并用这些关系式计算出了铬锰低合金结构钢的C-曲线鼻子温度T_P,T_B和最短孕育期t,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表明此种方法可用于其他低合金钢的C-曲线特性点预测。
李志林刘志林孙振国马常祥
关键词:相结构因子C-曲线结构钢低合金结构钢
全文增补中
锆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HTQAB_(2.1)/Mg的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被引量:4
2003年
采用球磨复合+烧结处理(BMS)及机械复合+烧结处理(MMS)两种方法制备了Zr0.9Ti0.1(Ni0.57V0.10Mn0.28Co0.05)2.1 X%Mg(X=10,20)锆基纳米复合储氢材料·经XRD、TEM SAED分析表明,BMS和MMS的复合储氢材料皆由MgCu2型立方结构的单一C15 Laves相Zr基合金和密排六方结构的Mg金属构成,未发现两者之间的合金化效应·电化学测试表明,在60mA/g电流密度下,复合材料(MMS、BMS)活化性能好·MMS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为410mAh/g(X=20),而BMS的放电容量为360mAh/g(X=20)·在大电流密度下(≥3000mA/g),BMS电极的容量明显高于MMS电极,以BMS(HTQAB2 1 10%Mg)电极的大电流放电性能为最好·因此,HTQAB2 1锆基纳米复合材料不仅适用于高能量型NiMH动力电池而且更适用于高功率型NiMH动力电池·
陈东马常祥陈廉陈德敏
关键词:储氢材料微结构电化学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蓄电池
测定高强钢高速冲击动态断裂韧度K_(1d)的新装置及方法被引量:7
1998年
本文描述一种长杆高速冲击确定K1d的实验装置,提出在断裂时间tf<τ(τ为试样固有振动周期)范围内确定动态断裂韧度K1d的原理与方法,给出包含冲击速度(v0)和冲击载荷(P(t))的K1d计算公式利用该实验装置和所给K1d计算方法在不同的冲击速度条件下,测得三种回火处理30MnCrNiMoB高强装甲钢的K1d。
李强赖祖涵马常祥
关键词:动态断裂韧度高强度钢
变质处理对硼铬系合金铸铁磨球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采用SQY-4型变质剂对硼铬系合金铸铁磨球进行变质处理后,使用了图象分析、X光分析技术研究了变质处理对磨球碳化物形态、类型及分布等的影响;装机应用表明,这种经变质处理的磨球耐磨性可显著提高(10~30%)。
王继尧赵秉军马常祥刘渤然孙福成汪解民吴宣彬王广金张立友张跃丽
关键词:铸铁磨球变质处理
循环淬火细化对42CrMo钢组织及疲劳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9
2002年
42 Cr Mo经 86 0℃循环淬火 3次 ,5 5 0℃回火处理以后 ,奥氏体晶粒平均直径可细化到 7μm左右 ,因而所形成的马氏体板条长度大大缩短。这种短小的回火板条马氏体相对具有较低的疲劳缺口敏感性并可使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同时提高。其中疲劳强度提高 2 4% ,对于相同的强度级别来说 ,伸长率可提高 2 5 %。晶粒细化以后 ,42 Cr Mo的疲劳裂纹常常起源于表面擦伤处 。
尹志新于维成姚戈杨振国李守新马常祥王毛球惠卫军董翰翁宇庆
关键词:42CRMO钢循环淬火奥氏体晶粒晶粒细化
疲劳Cu单晶驻留滑移带的演化及其内应力场
2001年
利用扫描电镜电子通道衬度(SEM-ECC)技术,对单滑移取向疲劳Cu单晶从基体脉络位错结构到驻留滑移带(PSBs)位错结构的演化进行了观察.且对这个演化过程中典型的位错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给出了PSBs演化过程中典型位错结构内应力场的分布.结果表明:在从基体脉络位错结构到PSBs位错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内应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位错密集区域(基体脉络和PSBs墙中)比位错贫乏区域(通道中)平均内应力分布相对集中,PSBs夹层与基体相比平均内应力的分布相对较弱,PSBs与基体边界处存在很大的应力差.由观察和计算结果对PSBs演化给出了一个新的可能的演化机制.
杨继红李勇李守新马常祥王刚柯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