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毅
-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哲学宗教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立枯丝核菌AG1-IA诱导玉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防卫酶活性检测
- 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ahn)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近年来该病流行速度和蔓延趋势日渐严重,加上该病害喜温喜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 马永毅
- 关键词:玉米立枯丝核菌基因差异表达防御酶系
- 文献传递
- 戊二醛交联固定血红蛋白对水中NO_2^-吸附性能的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报道了戊二醛交联法固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吸附水中NO2-的方法,并考察了浓度、温度、pH值、吸附时间及干扰离子对其吸附率的影响,确定了吸附的最佳条件:3 mg/LHCl活化处理2h,温度25℃,pH 6.5,吸附时间5h,此时吸附率达90%以上.用抗坏血酸作洗脱剂,经洗脱处理后可使固定化血红蛋白反复使用十次左右仍可使吸附率保持在90%以上.在动态吸附实验中,我们以0.5mL/min的流速分别将四种废水过柱处理,均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被NO2-污染了的饮用水.血红蛋白和洗脱剂抗坏血酸均对人体无毒无害,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初步证明该法用于被NO2-污染了的废水处理具较有好的应用前景.
- 赵茂俊吴明君张云松冯易君马永毅王仁国
-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在玉米抗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6年
- 近年来,包括玉米在内的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基因的定位、序列和表达产生全新的认识。基因差异表达技术的日趋完善,也为从发育和动态的角度探讨特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以其假阳性低、敏感性高、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差异表达。论述了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在玉米抗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张志明赵茂俊马永毅丁海萍唐云峰魏秀俭潘光堂荣廷昭
- 关键词:玉米抗病基因
- 玉米不同防卫酶系对纹枯病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6
- 2009年
- 通过对玉米高耐纹枯病材料R15和高感纹枯病材料478接种高致病性的优势融合菌群AGl-IA后,设置不同时间段进行取材,测定两个材料相同部位的叶片及叶鞘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高耐材料R15的叶鞘中除PAL变动不大外,POD、CAT、SOD和APX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POD活性变化最为剧烈,叶片中POD、CAT和APX表现上升,SOD、PAL表现下降。高感材料478的POD、CAT在叶片与叶鞘中均表现上升,SOD在叶片中上升、叶鞘中下降,PAL和APX均无明显变化。表明POD、CAT水平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并且上述防御酶系在植物体中的不同作用区域和作用时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植物的抗病防御反应。
- 刘丽马永毅张志明冷鹏飞潘光堂赵茂俊
-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抗性机制
-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遗传转化方法
- 本发明涉及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遗传转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用转化培养液悬浮;2)在大田条件下对活体进行花序浸泡法转化:在雌花花丝吐出5~10cm,雄花序主花轴有少于30%的小花开始散粉时,将待转...
- 潘光堂畅乃迪张志明马永毅
- 文献传递
- 植物抗病作用机制与信号传导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6年
- 随着植物抗病研究的发展,利用日益丰富的试验数据探索植物抗病作用机制和信号传导机制.有助于深入研究病原菌-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制定更为有效的植物病害防治措施。本文对目前植物抗性基因,病原菌无毒基因以及二者互作机制和抗病途径中的信号传导研究作一综述。
- 赵茂俊马永毅吴明君崔阳健姜李潘光堂
- 关键词:无毒基因抗病基因过敏性反应系统获得抗性信号途径
- 一氧化氮(NO)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功能被引量:2
- 2007年
- 一氧化氮(NO)是一种高度活性分子,能通过细胞膜快速扩散,在植物中NO可通过酶促途径和非酶促途径产生。已在多种受病原物诱导的植物中检测到NO的产生。研究发现在植物-病原物互作中NO在过敏性(HR)细胞死亡和系统获得抗性(SAR)的建立中起非常重要的信号调节作用。
- 马永毅张志明赵茂俊
- 关键词:一氧化氮信号转导过敏性反应系统获得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