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的时机选择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的最佳实施时机。方法5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通常时间开始肠内营养(EN)组。EEN组30例,发病后2~5d内行肠内营养,平均(4.05±1.97)d;EN组28例,发病后6-10d内行肠内营养,平均(7.23±2.25)d;比较两组患者人院第10天时的APARCHEII评分变化,同时分析血清淀粉酶和C-反应蛋白变化,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0天与人院时相比较,APACHEII评分、血淀粉酶、C-反应蛋向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恰当尽早实施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根据个体情况人院后2~5d内实施肠内营养为比较合理的时间。
- 高明军朱家沂沈洪章杨斌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营养支持
- 去γ-羧基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 背景: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去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较受重视,在-些国家,尤其是日本...
- 高明军
-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肝细胞癌
- 文献传递
- 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合并肺栓塞死亡一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 2012年
-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极易被误诊的急危重症疾病,可见于各个临床科室,若不及时明确诊断及积极治疗,死亡率可达30%以上[1].外科手术是导致肺栓塞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且多见于下肢骨折、盆腔及髋部手术的患者,行食管支架置入术合并肺栓塞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合并肺栓塞死亡病例,查阅资料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
- 高明军朱家沂
- 关键词:肺栓塞电诊断图肌肉蛋白食管支架置入术食管癌
- 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建立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9年5月我院3210例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取临床病例信息及一般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内镜下切除术中相关资料做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高血脂、高血压、吸烟、术者职称、术中使用钛夹、切除息肉数、术中出血、息肉分叶及息肉外观为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于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了预测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本研究使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模型进行验证,C-index指数高达0.853(95%CI:0.828~0.878),说明本研究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及时考虑性别、高血压、吸烟、消化道出血史、术者职称、术中使用钛夹、切除息肉数、术中出血、息肉分叶及息肉外观等因素综合评估结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概率。
- 高明军杨斌杨传春伏亦伟
-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
- 去γ-羧基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8年
- 去γ-羧基凝血酶原(DCP)与甲胎蛋白(AFP)一样被认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肝癌血清肿瘤标志物。DCP作为肝癌的肿瘤标志物已得到认可并用于临床多年。在肝癌的诊断上,DCP与AFP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并表现为一定的互补性,联合检测DCP与AFP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同时对肝癌的疗效评价、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高明军陈洪陆枫林
- 关键词:凝血酶原预后
- 去γ-羧基凝血酶原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去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17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25例)、慢性肝炎组(20例)、肝硬化组(51例)及HCC组(76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DcP浓度,同时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血清AFP浓度,对比分析DCP、AFP及两者联合检测对HCC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对HCC病灶大小、门静脉癌栓浸润及背景肝病等临床病理特征与DCP、AFP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HCC组的DCP平均浓度分别为17.72±9.59、26.12±12.64、37.45±18.26和806.71±639.79mAU/ml,可见DCP浓度在四组间呈递增趋势(P<0.05),且HCC组DCP浓度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1)。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HCC组AFP平均浓度分别为7.93±5.42、14.59±11.91、16.29±14.10和547.47±544.98ng/ml,HCC组AFP浓度也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1)。统计分析显示血清DCP、AFP对HCC诊断阳性率分别为78.95%、73.68%,而两项联合使用对HCC诊断阳性率提高至89.47%。较大病灶(>5cm)、门静脉癌栓(PVI)阳性Hcc患者的DCP浓度高于小病灶、PVI阴性HCC患者;HBSAg阳性HCC患者DCP浓度高于HBSAg阴性HCC患者。结论:DCP对HCC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其浓度与HCC的病灶大小、门静脉癌栓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不受HBV感染的影响,适用于我国以HBV感染为背景肝病的HCC诊断,其灵敏度及特异度较AFP高,联合DCP、AFP检测能明显提高HCC的诊断率。
- 陆枫林陈洪高明军黄锦
- 关键词:甲胎蛋白肝细胞癌
- 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2月就诊于该院的7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临床资料,均行经内镜逆行ERCP,分析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影响。结果7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经内镜逆行ERCP成功率为97.22%(70/72),其余2例转行手术。72例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47例(67.14%),单纯实施柱状气囊扩张取石6例(8.57%),实施EST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术后取石17例(24.29%);胆总管结石1次取净67例(95.71%);经碎石器碎石6例(8.57%);术后放置鼻胆管42例(60.00%),因结石较大难以取出者3例(4.29%),对其实施塑料支架引流,术后3~6个月均取石成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5/70),其中一过性胆管炎1例(1.43%),胰腺炎3例(4.29%),乳头EST术后出血1例(1.43%),未出现死亡与穿孔病例。结论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经内镜逆行ERCP成功率较高,操作者需小心、细心、耐心且术中选择有效策略,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造影安全性。
- 高明军杨斌杨传春沈洪章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胰胆管造影
- 黛力新联合心痛定对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治疗价值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黛力新、心痛定及两者联合对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MRCP、ERCP检查及肝功能改变等进行综合诊断,对诊断为SOD的73例患者分为黛力新单药A组22例、心痛定单药B组25例及两者联合C组26例,治疗四周后,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A组有效率为22.72%(5/22),B组有效率为52%(13/25),C组为80.77%(21/26),三组间有效率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者联合治疗C组明显优于黛力新或心痛定的单药应用。结论对SOD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联合黛力新、心痛定疗效更佳,对药物治疗不佳或失败者,可选择EST手术治疗。
- 高明军朱家沂沈洪章杨斌
- 关键词: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黛力新心痛定
- 去γ-羧基凝血酶原、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去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17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25例、慢性肝炎组20例、肝硬化组51例及HCC组76例,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DCP浓度,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血清AFP浓度,应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对DCP、AFP、两者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HCC组DCP平均浓度分别为(17.72±9.59)、(26.12±12.64)、(37.45±18.26)和(806.71±639.79)mAU/mL,DCP浓度在4组间呈递增趋势(P<0.05),且HCC组DCP浓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正常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及HCC组AFP平均浓度分别为(7.93±5.42)、(14.59±11.91)、(16.29±14.10)和(547.47±544.98)ng/mL,HCC组AFP浓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2)DCP、AFP单独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891、0.813,DCP综合诊断效能优于AFP(P<0.05);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形成的联合预测因子(combining predictors,Comb)为分析指标,DCP、AFP联合检测时AUROC为0.932,优于DCP或AFP单独检测(P<0.05)。(3)通过ROC曲线确定DCP、AFP及Comb诊断HCC的最佳界定值分别为73.35mAU/mL、35.38ng/mL、0.28,此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DCP对我国HCC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运用Logistic回归、ROC曲线及诊断界定值综合分析DCP、AFP对HCC进行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效能。
- 高明军陈洪陆枫林朱家沂
- 关键词:肝细胞甲胎蛋白LOGISTIC回归ROC曲线
- 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食管全段壁内血肿一例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5
- 2012年
- 食管壁内血肿(intramural esophageal hematoma,IEH)、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 syndrome)和食管破裂综合征(Boerhaave's syndrome,BS)均属于急性食管损伤的范畴,而IEH较为少见,有学者认为IEH可能是后两者的中间过渡状态[1-2],本文报道1例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食管全段壁内血肿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68岁,因'胸骨后疼痛1d'于2011年12月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患者于入院当天早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骨后疼痛,呈持续性烧灼样痛,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伴有少量咖啡色液体,进食有哽噎感,无畏寒、发热,无胸闷、心悸,无呼吸困难,门诊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无异常,遂以'胃食管反流病'收住院.既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收缩压190 mm Hg,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欠满意;有糖尿病史5年,服药后血糖控制尚可.既往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查体:血压160/90mmHg,神志清,痛苦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双侧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语颤对等,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8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Murphy's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 高明军朱家沂沈洪章杨斌伏亦伟
- 关键词:食管壁内血肿胸痛疼痛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