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评价透视与非透视下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比较其优劣势。方法分别在透视和非透视下,将普通双极心内膜临时起搏电极经锁骨下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途径置入右心室,对57例患者进行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结果透视下26例患者起搏全部成功,非透视下31例患者27例起搏成功,4例失败,未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透视下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有效、节时、安全,与透视下临时起搏相比疗效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常规急救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 魏静霞牛新丽李予文
- 关键词:心脏临时起搏
- 阿魏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 2007年
-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失调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进展的全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阿魏酸钠对ACS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 魏静霞
- 关键词:肱动脉内皮功能阿魏酸钠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血管内皮损伤病理基础
- 冠脉支架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研究抗焦虑抑郁药物黛力新(Deanxit)对冠脉支架术后伴有焦虑抑郁患者的干预疗效。方法 60例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反复发作胸部不适,如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而发病前后反复查心电图无明显ST-T改变,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为焦虑抑郁,将患者随机分为黛力新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黛力新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2片/d),连服15 d症状有所改善后改为每天早1片,继续服黛力新2个月后随访至6个月后再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胸部不适情况、6 min步行实验及HAMD评分。结果黛力新组患者胸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黛力新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黛力新能改善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
- 杨涛孙立刚黄斌赵桂叶魏静霞冯现君
- 关键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焦虑抑郁
-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和介入治疗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A组35例患者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4%,B组33例患者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8.8%。结论在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过程中采用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都较为显著,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魏静霞
- 关键词: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介入治疗
- 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评估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研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各种原因导致的180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的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钠肽(BNP)组明显减少因心力衰竭的再住院率(P<0.05),BNP组院外强化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患者的比例、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BNP指导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模式中在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方面优于常规的管理模式,并在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血管意外发生方面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借鉴。
- 魏静霞
- 关键词:N末端脑钠肽前体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 苯溴马隆对高尿酸血症合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干预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讨苯溴马隆在高尿酸血症合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苯溴马隆在降尿酸效应以外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方法:92例高尿酸血症合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苯溴马隆治疗1年,所有受试对象干预前后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血尿酸、hs—CRP均明显下降,颈总动脉IMT降低。结论:苯溴马隆能明显改善高尿酸血症合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高尿酸血症,并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杨涛邱伟赵桂叶魏静霞冯现军黄斌
- 关键词:苯溴马隆不稳定心绞痛高尿酸血症
- C反应蛋白与心电图ST段的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9
- 2002年
- 扈秀丽董予新宋晓漪刘秀平李予文魏静霞薛云超
- 关键词:C反应蛋白心电图ST段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 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氟伐他汀与非诺贝特联合应用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混合型高血脂症患者182例,随机分为3组,即氟伐他汀组(40mg/d,n=60)、非诺贝特组(200mg/d,n=58)、联合治疗组(氟伐他汀40mg/d+非诺贝特200mg/d,n=64),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血脂水平的达标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2周时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下降的幅度均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TC、LDL-C、TG3项全部达标率也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与单独用药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小剂量氟伐他汀(40mg/d)与非诺贝特(200mg/d)联合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较单独用药更有效、更全面地改善各项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杨涛黄斌赵桂叶魏静霞
- 关键词:混合型高血脂症氟伐他汀非诺贝特
- 生物电磁效应及其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 随着电子设备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电磁场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生物电磁效应(Bioelectromagnetic Effects)主要研究生物系统与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并...
- 魏静霞
- 关键词:电刺激磁刺激睡眠障碍脑电信号
- 文献传递
- 门冬氨酸钾镁片加小剂量乙胺碘呋酮片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胺碘酮片与门冬氨酸钾镁片联用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8例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男41例,女37例,平均年龄(57.8±11.2)岁。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前者同时应用胺碘酮片和门冬氨酸钾镁片,后者仅服用胺碘酮片。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研究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为77.5%(31/40),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年的总有效率52.6%(20/38),P<0.05。结论和单纯应用胺碘酮片比较,胺碘酮片和门冬氨酸钾镁片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效果,同时并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
- 杨涛黄斌赵桂叶魏静霞
-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