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祥龙
- 作品数:84 被引量:287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髓内血管畸形的血管构筑学及栓塞治疗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探讨髓内动静脉畸形 (AVM )的血管构型、血管内栓塞的指征及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行DSA检查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选用PVA颗粒及丝线段。结果 15例中 ,球型 3例 ,幼稚型 12例 ;球型AVM均为单支动脉供血 ;幼稚型AVM为多支动脉供血 ,其中 7例为 2支供血动脉 ,5例有 3支以上供血动脉 ,2例伴有动静脉瘘(AVF) ;15例患者经 2 7例次栓塞治疗 ,根据栓塞前后脊髓功能评价 ,痊愈 2例 ,显效 3例 ,好转 6例 ,4例无变化 ,无 1例加重。经 6个月~ 5年随访 ,症状较栓塞前改善者 4例 ;栓塞后症状维持者 2例 ;栓塞后症状再次反复者 7例 ,再次行栓塞治疗 ;失访者 2例。结论 髓内AVM应栓塞畸形血管团 ,减轻静脉压力 ,减少出血机会 ;血管内栓塞治疗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的治疗方法。
- 邓钢黄祥龙滕皋军何仕诚郭金和方文
- 关键词:脊髓血管内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SA对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预测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造影形态与出血关系,预测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的危险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数字减影脑血管畸形资料。结果:穿支动脉供血、单支引流和深部引流、小病灶及位于基底节和后颅窝者易出血。结论:通过观察脑动静脉畸形(AVM)供血动脉(类型)、大小、位置、引流静脉数目及通畅情况,可以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出血情况进行预测。
- 范新华黄祥龙
- 关键词:脑出血脑动静脉畸形减影技术
- 海绵窦区硬脑膜型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型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均以眼部表现与首发症状,其中5例患者初诊为“结膜炎”。25例患者全部经Seldinger技术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13例分流量大、供血动脉条数多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2例分流量小,供血动脉条数少者采用压颈保守治疗。结果25例均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型动静脉瘘,其中13例采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2例采用压颈保守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海绵窦区硬脑膜型动静脉瘘的诊断通常并不困难。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对分流量小的病变压颈保守治疗同样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 茅林瑜孙莉黄祥龙
- CT导向经胸穿刺活检108例报告被引量:6
- 1993年
- CT导向经胸穿刺活检108例;纵隔,肺门36例,周围肺野66例,胸膜6例。经手术证实和临床随访,恶性肿瘤的穿刺活检正确率为96%、良性肿瘤为54.5%、非肿瘤性病变为36.4%。4例并发症:2例气胸、2例轻微出血。无空气栓塞及肿瘤扩张。本文讨论了CT导向与电视监视,超声导向的比较,认为CT导向对深部小病灶以及组织结构重叠部位病灶比电视监视、超声导向为好。另外也分析了穿刺针与并发症的关系以及产生并发症的其它因素。并且评价了CT导向穿刺活检在临床诊断的作用。
- 黄祥龙王恭宪沈天真童林军陈星荣
- 关键词:CT胸部活体组织检查
- 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分析研究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62例MRI、DSA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结果;髓内隐匿型AVM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余各类型男性多于女性;髓周AVM、髓内AVF青少年多见,硬膜型AVF多见中老年;髓内AVM多位于颈髓及胸腰髓,AVF多位于胸腰段区域;髓内AVM急性起病多见,AVF多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结论:根据临床症状、起病特征可初步判断病变类型,争取早期正确诊断、早期治疗。
- 邓钢滕皋军黄祥龙陈星荣
- 关键词:脊髓血管畸形MRIDSA
- 组织芯活检——21世纪放射学发展潮流被引量:1
- 1993年
- 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放射学正在迅猛发展。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体格检查,在日趋成熟的放射技术面前多少显得有些相形见拙,放射科医生有必要掌握一些操作手段以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诊断的需要。影像导向下自动组织芯活检(automatecal needlecore biopsy以下简称自动芯检)便是其中具代表性的新技术之一,其操作简便,得到的诊断明确。一、影像导向的选择 CT和超声都可用作自动芯检导向,MRI也已开始使用、但目前尚没有与之匹配的自动芯检装置。
- 许茂盛黄祥龙沈天真
- 关键词:活体组织检查CT导向超声导向
-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损伤状态的脊柱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自的 通过对模拟椎间盘损伤状态的脊柱稳定性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评价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方法 采用新鲜人体脊柱腰骶段标本。按不同的正常脊柱标本和模拟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脊柱标本,分步进行加载,分别测定两坐标系间相对位移和转角。结果 绘制载荷-转角位移曲线,计算平均柔度系数和标化的平均柔度系数,发现椎间盘损伤状态下脊柱的抗扭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 从生物力学角度而言,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是一种能较好保持脊柱稳定性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黎元黄祥龙沈天真胡宙洪水棕梅海英
- 关键词:经皮穿刺脊柱稳定性生物力学腰椎间盘突出症
- 髓内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探讨
- 2002年
- 邓钢黄祥龙滕皋军何仕诚郭金和
- 关键词: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 1994年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门脉高压症的介入放射治疗技术。它是在肝实质内形成门静脉肝内分支与肝静脉之间的人工瘘道,从而达到降低门脉压力的目的。TIPSS 操作较外科手术简例,适应证广,降低门脉压力可靠。本文对 TIPSS
- 张子曙黄祥龙沈天真陈星荣
- 关键词:门体分流术介入疗法颈静脉并发症
- 三种TOF法MRA诊断实验性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 1997年
- 目的:比较分析三种TOF法MRA的图像质量,以及不同成像技术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用静脉囊镶嵌法将18只犬制成三种类型(单侧型、分叉型、末梢型)颈总动脉囊状动脉瘤模型,术后2周分别进行IADSA、2DTOF、单层块3DTOF、薄块多层重叠技术(MOTSA)MRA检查。结果:以IADSA图像为标准,2DTOF、单层块3DTOF、MOTSAMRA都能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类型、大小、瘤颈、瘤体伸展方向。其中以MOTSAMRA图像最具评价能力,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类型、瘤颈优于2DTOF、单层块3DTOF,不足之处图像有层块梯阶样伪影。三种TOF成像技术对动脉瘤内缓慢血流、湍流、血栓、大动脉瘤有不同程度的信号丢失。结论:三种TOF法成像技术中,MOTSA技术最有利于作为临床3DTOF法MR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常规成像技术。
- 李文彬沈天真冯晓源冯晓源陈星荣
- 关键词:动脉瘤磁共振血管造影T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