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立东

作品数:34 被引量:208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急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急救
  • 9篇院前急救
  • 7篇院外急救
  • 5篇救援
  • 4篇医学救援
  • 4篇奥运
  • 3篇地震
  • 3篇转运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2篇地震伤
  • 2篇地震伤员
  • 2篇心理
  • 2篇疫情
  • 2篇应急
  • 2篇院前
  • 2篇伤员
  • 2篇猝死
  • 2篇紧急医学救援
  • 2篇救治

机构

  • 33篇北京急救中心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34篇万立东
  • 7篇张进军
  • 6篇崔甍甍
  • 4篇赵永春
  • 3篇王克英
  • 3篇李宗浩
  • 3篇蒋小燕
  • 3篇罗怡
  • 3篇李巍
  • 2篇武培元
  • 2篇吴贺军
  • 2篇张雁
  • 2篇刘晖
  • 2篇李斗
  • 2篇关金保
  • 1篇王克英
  • 1篇付大庆
  • 1篇冯庚
  • 1篇胡怀建
  • 1篇王丽华

传媒

  • 10篇中国急救复苏...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2008北京...
  • 1篇中国医院管理
  • 1篇中级医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卫生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华灾害救援...
  • 1篇中华卫生应急...
  • 1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新观点新学说...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2
  • 9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市276612例院外急救病例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院外急救病例特点,提高应财与处置能力。方法对北京市2008年8月~2009年7月276612例院外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北京“120”急救网络全年出诊276612次中,男女比例2.05:1;20~49岁、60~89岁为两个高发年龄段;院外急救病种和急症前6位的依次为:创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昏迷、消化及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北京市院外急救病例仍以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高发年龄段为青壮年及老年人。
崔甍甍蒋小燕张进军万立东
关键词:病例分析
2836例地震伤员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重大灾难造成大批多发性创伤伤员分流、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地震中造成多发性创伤并需要转运的伤员实施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及转运途中的护理安全管理。结果伤员均被安全转运,未发生二次损伤及压疮等并发症。结论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可确保伤员能够安全转运。
王佩瑶张进军万立东
关键词:地震伤员转运护理安全管理
1992~1999年北京地区院前急救状况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对1992~1999年北京市急救中心院前临床病历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以了解近年来北京地区院前急、危、重症疾病的急救需求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拟定更适合北京急救事业发展的规划、制定更符合社区需求的急救医疗服务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
金大鹏王祎坪罗怡吴贺军武培元梁曼万立东章晏朱俊
关键词:院前急救年龄构成
汶川地震伤员的大规模转运被引量:2
2009年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急救中心在北京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迅速组建了一支由50家医院的300人和70辆急救车组成的医疗队,赴四川参加将伤员由灾区转移至外省救治的医疗转运任务。从5月18日-5月31日,陆续将成都、绵阳、德阳、江油、广元、乐山、南充等地的伤病员转运至重庆、成都机场、火车站等,总计转运2836例地震伤员。高效的组织管理、严密的转运流程、精良的装备和业务技能是大规模地震伤员安全转运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李斗万立东
关键词:地震伤员转运
疫情背景下北京冬奥会核生化医学救援保障的认识与思考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从疫情背景下北京冬奥会核生化医学救援保障任务特点、任务内容和实施等方面,对北京冬奥会核生化安保与应急处置医学救援任务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了科学指挥决断,开展现场救援,院前急救转运,全程闭环管理等多方面救援处置流程和方法。讨论了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背景下,核生化医学救援保障“四多”特点、“五种”能力、分类施治、预案制定、培训演练、全流程闭环救援、科学有效个人防护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为重大体育赛事核生化突发事件实施紧急医学救援提供参考。
崔甍甍韩鹏达万立东
关键词:冬奥会医学救援
首都紧急医学救援绿色通道的研究
万立东李巍赵永春张进军王克英张雁
该项目为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主要研究目的是在整合优化北京市医疗急救资源的基础上,为创建符合国际标准、高效运行,并能满足市民需要的首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并研究明确首都紧急医学救援呼叫反应时间以及达到此时限所需的条件和可行性...
关键词:
关键词:急救医学救援
院前急救概论被引量:29
2006年
万立东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救医疗服务
高海拔灾难医学救援的探讨
2012年
2010年4月14日7:49,里氏6.9级的地震袭击了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玉树县。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发起一级应急救援响应。尽管如此,高海拔和灾后极端的天气条件仍然为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在高海拔地区实施救援?如何应对高原地震所带来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的挑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由于其高海拔的特殊条件,从远距离或低海拔地区调动救援队可能是不现实的。有必要建立一个整体的灾难救援反应体系,以及能够专门应对各种特殊地理环境的灾害救援快速反应小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强调了在高海拔地区灾难救援的处置中,制定国家级高原救灾计划和建立反应迅速的专业救援队的重要性。此外,高海拔灾难救援需要更好的规划和研究,并预防救援人员发生高海拔相关疾病。
王振华万立东徐腾达
关键词:院外急救环境医学急性高山病
2008年北京奥运会802例急救转运病案特点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内医疗急救转运病案进行分析,研究大型人群聚集活动中急危重症病案特点和医疗急救转运保障方案。方法使用国际奥组委统一制定的医疗信息统计表系统(MEFS)对北京奥运会期间(2008~07—27T09:00/2008—08—27T 23:00)场馆医疗救治病案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北京奥运期间共从场馆转出802例患者,男471例,女331例;平均年龄42.67岁;中国籍490例,外国籍312例。按MEFS将疾病分为12大类,802例患者疾病种类由多至少依次为外伤(占39.03%)、消化系统(占21.82%)、心血管系统(占7.36%)、呼吸系统(占6.48%)、神经系统(占6.23%)、皮肤科(占4.49%)、眼科(占4.24%)、耳鼻喉科(占3.74%)、热相关疾病(占3.37%)、泌尿生殖系统(占1.87%)、口腔科(占1.37%)、精神科(为o);就诊人群由多至少依次为工作人员(占34.04%)、非注册人员(占33.29%),其他人员(占13.59%)、运动员(占12.72%)、贵宾(占3.74%)、媒体(占2.62%)。结论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应针对重点疾病和高危人群制定合理的现场救援方案并建立高效的医疗急救转运体系。
陈志张永利万立东张进军马军王戎戴建平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会院前急救
北京市院外急救死因分析及急救对策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分析院外急救中死亡者的死因,为提高院外急救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急救中心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出诊中死亡患者的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死因分类按照ICD-10标准进行。结果这段时间内北京急救中心出诊院外死亡2939例,循环系统疾病为首要死因,其中心源性猝死居全死因第一位(占46.89%)。呼救—车辆到达现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2.8min。结论心源性猝死为院外死亡病因之首,应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院外猝死的复苏存活率。
万立东李斗李伟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死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