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世永

作品数:20 被引量:33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气候
  • 5篇全新世
  • 4篇孢粉
  • 4篇环境演变
  • 3篇地层
  • 3篇新石器
  • 3篇石器
  • 3篇粒度
  • 3篇季风
  • 3篇古气候
  • 2篇第四纪
  • 2篇东南
  • 2篇东南部
  • 2篇太湖
  • 2篇气候变化
  • 2篇考古
  • 2篇花粉
  • 2篇花粉记录
  • 2篇环境考古
  • 2篇古洪水

机构

  • 16篇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瑞典隆德大学
  • 2篇空军气象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滁州学院
  • 1篇路易斯安那州...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四川省文物考...
  • 1篇南京市人民中...

作者

  • 20篇于世永
  • 16篇朱诚
  • 2篇史威
  • 2篇唐领余
  • 2篇赵宁曦
  • 2篇卢春成
  • 2篇戴东升
  • 2篇沈才明
  • 2篇张芸
  • 2篇张强
  • 1篇张兆干
  • 1篇张生
  • 1篇李春海
  • 1篇任黎秀
  • 1篇李弘
  • 1篇刘钊
  • 1篇宋友桂
  • 1篇周卫健
  • 1篇曲维正
  • 1篇严苏宁

传媒

  • 6篇地理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山地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4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三峡地区汉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变迁被引量:32
2002年
巫山张家湾遗址考古发掘结果表明 ,研究区汉代曾有较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活动。陶窑和废铁渣、废陶坯及大量陶片、汉代砖瓦的发现充分表明当时的手工业活动已具相当的规模。铁锸等铁制农具及猪、马等家畜骨头的发现表明农业已相当发达。孢粉分析表明当时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木本植物较少 ,地面植被呈退化趋势 ,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植被的减少导致地表侵蚀的增强 ,大量碎屑物质从赵家坡山上冲刷下来 ,破坏了当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们被迫迁徙。该文研究结果还表明 ,在利用孢粉分析的手段恢复古环境演变时应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须与其它指标相互印证 。
朱诚张强张之恒于世永
关键词:汉代人类文明孢粉粒度生态环境
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死亡模式被引量:3
2012年
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主体,人口因素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编制生命表,对陕西潼关南寨子遗址4个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古人口学分析,计算出关中平原东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27.8岁,高出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约8岁,而与山东沿海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王因遗址较为接近。这可能与本区中全新世较大暖期东亚夏季风主导下的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社会较高的经济状况有关。分析发现南寨子遗址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高于女性,符合史前人口的普遍规律。我们的研究表明育龄妇女围产期较低的护理条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于世永康志海
关键词:半坡文化生命表
太湖流域全新世气候海面短期振荡事件及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被引量:39
2000年
太湖流域埋藏古树、泥炭、贝壳堤和新石器文化遗址 ,14 C年代频率变化揭示了全新世气候海面波动与文明兴衰的时间耦合关系。本区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始于 8kaB .P .,7.5~ 4kaB .P .总的看为高海面和新石器文化发展时期 ,但其间有相对的海面波动 ,即 :7~ 6 .5kaB .P .为高海面期、6 .3~ 5 .6kaB .P .为低海面期、4.5~ 4kaB .P .为低海面期、3.8~ 3.5kaB .P .为高海面期。从文化断层、埋藏古树、泥炭和自然层型剖面对比看 ,本区 7kaB .P .以来还至少出现过 9次特大陆地水灾频发期 ,由此使得本区新石器文化在高海面和洪涝期择高处而居 ,在低海面和非洪涝期逐渐向海岸带推进。
于世永朱诚王富葆李弘
关键词:太湖流域气候异常全新世古气候
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被引量:31
2001年
林峰桥剖面粒度、地球化学等环境替代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大暖期在本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相对暖湿的气候演变期,其中穿插至少有三次变干、变冷的极端气候突变事件,这些突变事件的发生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灾难。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可能是这些时期北极涡流扩张及经向大气环流加强的直接结果,同时也与大洋表面温度(SST)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文明的兴衰是由多次古洪水造成的,但新石器时期以来出现的许多寒冷及干旱气候也曾对该区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即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受单一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
张强朱诚姜逢清于世永
关键词:晚更新世粒度气候演变大气污染
青藏高原东南部18ka以来气候与水文变化被引量:14
2000年
青藏高原东南部众多封闭小湖的湖相沉积记录着重要的地理信息 ,是恢复当地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的理想材料。西藏海登湖和仁错高分辨率的花粉组合 ,AMS1 4 C测年及磁化率和有机质含量测定 ,揭示了研究区与印度季风密切相关的古植被 ,古气候和古水文变化历史。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 ,在 1 6 ka B.P.以前花粉组合以藜科 (Chenopodiaceae)和蒿属 (Artemisia)为主 ,花粉浓度很低 ,应为荒漠草原植被。当时气候寒冷干燥 ,1月、7月和年均温分别低于现在当地 7- 1 0℃ ,0 .5- 1 .5℃和 4- 6℃。年降水量仅 2 50 mm是现今当地年降水量的 40 % ,湖面较低 ;1 4 - 1 2 .5ka B.P.西南季风较弱 ,为低湖面期 ,气候仍寒冷较干 ,发育草原植被。 1 2 .5ka B.P.气温和降水明显增高 ,以后气温和降水逐渐增加 ,出现木本植物花粉 ,桦属 (Betula)和松属 (Pi-nus)等 ,在 9.2 - 5 ka B.P.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 ;8- 5 ka B.P.是研究区气候最适宜期 ,1月、7月气温均高于现在 2 - 3℃ ,年降水量比现在当地高 1 0 0 mm左右 ;5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 ,主要发育草原植被 ,直至现在。
唐领余沈才明廖淦标J.T.Overpeck于世永
关键词:花粉记录古植被古气候古水文青藏高原东南部
南沙套二元相结构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02年
野外调查中 ,作者在湖北宜昌枝城市红花镇南沙套村三峡出口处最高阶地上发现一套二元相结构沉积。按发现地点 ,将其定名为南沙套二元相结构。根据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 ,其相对年代可定为Q1 。研究认为 :这套沉积物不仅可用以确定长江三峡切穿和长江贯通的时代 ,而且也可用以研究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时代及网纹红土的成因与环境。
张生朱诚于世永戴东升
关键词:网纹红土地层层序新构造运动
末次盛冰期以来西藏东南部的气候变化——西藏东南部的花粉记录被引量:50
2004年
从西藏东南部的海登湖和仁错两个封闭湖泊的钻孔岩心中得到良好的AMSHc测年及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和邻近区域的资料对比揭示了研究区末次冰盛期晚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大约20000~14000cal.aBP期间,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以耐旱植物为主,1和7月的气温均低于现在,年降水量只有现在的40%,湖面较低;14000~12500cal.aBP期间,气候仍较寒冷干燥,为草原植被,季风萎缩,低湖面;12500~9400cal.aBP期间,气温和降水量都逐步上升,开始出现木本植物,如桦木和松树;9400~2400cal.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季风的增强导致湖面的上升,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有桦、栎、松、云杉和冷杉等.2400cal.aBP之后,气候变冷变干,孢粉谱中落叶树的比例下降,草本植物花粉上升.
唐领余沈才明廖淦标于世永李春海
关键词:末次盛冰期西藏东南部气候变化花粉记录印度季风碳同位素
分形方法在庐山第四纪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9
1996年
沉积物中Fe^(3+)/Fe^(2+)的值与形成时的古温度有益指数关系。假定Fe^(3+)/Fe^(2+)的值沿剖面的变化具有自相关性,那么它所反映的古温度变化是一条分形曲线。本文以庐山大校场剖面为例,根据孢粉和Fe^(3+)/Fe^(2+)的测试数据,建立了一个推算古温度的非线性公式。据此推算的古温度表明,本区中更新世以来共有3次明显的冷暖波动,最高年均温在22℃左右,最低达3℃左右,出现在末次冰期。未发现有低于0℃者。由粒度分数维的概念,推导出的计算公式可作为混杂堆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度量指标。根据计算,该剖面主要接近于泥石流和石冰川的粒度分数维,而与冰碛物的粒度分数维有较大差别。综上得出,本区沉积物成因主要是间冰期季风气候下的山地泥石流和沟谷流水的洪-冲积及冰期干冷的冰缘环境下的冻融堆积。
朱诚于世永刘晓宁
关键词:分形沉积环境第四纪
南京宝华山地区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被引量:28
1997年
南京宝华山地区两剖面沉积物及埋藏古树和炭化木等的孢粉、粒度、扫描电镜和地球化学、年代学测定分析表明,本区在全新世气候最宜期至少在(6588±192)aB.P.、(5720±80)aB.P.和(5410±120)aB.P.~(5145±84)aB.P.期间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山地洪水,当时的自然景观主要为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本区剖面中上部是在亚北方期大约1000~850aB.C.的寒冷期中主要由风尘搬运的堆积物。本区剖面顶部的褐黄色砂质粉砂层则是在亚大西洋期(2450~1980aB.P.期间)于暖湿环境下形成的河漫滩相沉积。本区全新世最宜期的数次大洪水可能与气候———海面的短期振荡及突变事件有关。
朱诚于世永张兵赵宁羲严苏宁王郡玉任黎秀
关键词:全新世沉积环境古洪水气候变化
上海马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演变被引量:29
1998年
在对上海马桥遗址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环境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了该地区7ka以来的环境演变。该区在7.2kaBp前后为浅海环境。大约在6.1~4.4kaBp之间摆脱了海侵,良诸文化发展起来,其后期经历了一次洪水期,良诸文化突然消失,出现了马桥文化,其末期地表水域扩大,不适合人类居住。唐宋时期,现上海市大部分地区已成陆。以后海水虽有进退,但岸线仅在南部的金山卫一带摆动,海水再未到达马桥地区。
于世永朱诚史威
关键词:环境演变环境考古全新世地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