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厚森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胜利前进
- 2011年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崭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战略眼光。
- 于厚森
-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方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改革六中全会文化认识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点条文理解与适用被引量:6
- 2022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范行政赔偿诉讼受案范围、进一步明确行政赔偿范围和构成要件、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并科学划分行政赔偿责任;合理确定“直接损失”范围、进一步明确财产损害赔偿标准、明确人民法院判决给予被征收人的行政赔偿不得少于被征收人依法应当获得的安置补偿权益、完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行政赔偿诉讼原被告主体资格、完善行政赔偿请求时效和起诉期限制度、进一步解决一并及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程序问题、完善公私法赔偿诉讼的衔接问题;强化法院释明义务,规范对损害赔偿的酌定标准,明确行政赔偿案件的裁判方式。
- 于厚森郭修江杨科雄牛延佳
- 关键词:行政赔偿司法解释
- 司法公信力的开放性特征及其实现路径--以司法的公众参与为视角被引量:1
- 2013年
-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国家司法权力实施过程及结果的信任与信用的程度。司法具有公信力是司法品质的必要内涵,也是司法权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正如拉德布鲁赫所言:“司法依赖于民众的信赖而生存,任何司法的公正性,在客观性与可撤销性方面的价值观,决不能与司法的信任相悖。”(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从权力运行角度看,“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在其自在运行过程中以其主体、制度、组织、结构、功能、程序、公正结果承载的获得公众信任的资格和能力;从受众心理角度看,司法公信力是社会组织、民众对司法行为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是司法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关玫:《司法公信力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 于厚森马渊杰
- 关键词:司法公信力公众参与拉德布鲁赫司法权力公众信任社会组织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被引量:4
- 2022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起草和制定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依法保障产权、依法精准监督政府行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司法解释结合行政赔偿案件审判实际,严格落实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进一步明确行政赔偿的受案范围、诉讼主体资格,畅通行政赔偿诉讼程序,规范行政赔偿案件审理规则,厘清举证责任及赔偿责任划分,科学界定损害赔偿范畴,规范行政赔偿诉讼裁判方式,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获得行政赔偿,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增强行政赔偿诉讼实质化解行政争议效果,推进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更好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 于厚森郭修江杨科雄牛延佳
- 关键词:国家赔偿行政赔偿司法解释
- 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在多元化解行政争议中的职能作用——对《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意见》的解读被引量:3
- 2022年
- 人民法院推动行政争议多元化解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非诉讼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人民法院要从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社会综合治理、法院内部风险防范和促进全民守法等方面,积极参与诉源治理,做好行政争议的源头防治工作;要加强诉前引导分流机制、诉前调解机制建设,通过诉前调解、诉前证据保全、诉前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工作,促进行政争议的诉前化解,确实无法诉前化解的案件,要及时转入诉讼程序;进入诉讼程序后,人民法院要准确认定诉前程序中的无争议事实,依法对诉前不诚信行为作出惩戒处理,努力发挥精品行政裁判文书的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一体守法的良好氛围。各级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行政争议多元化解工作,从组织、人员、经费、制度建设等各方面保障多元化解工作健康发展。
- 于厚森郭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