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肿瘤
  • 9篇细胞
  • 6篇预后
  • 6篇免疫
  • 5篇蛋白
  • 4篇增殖
  • 4篇免疫组化
  • 4篇基因
  • 4篇喉肿瘤
  • 4篇肠癌
  • 3篇增殖细胞
  • 3篇增殖细胞核
  • 3篇增殖细胞核抗...
  • 3篇乳腺
  • 3篇声门
  • 3篇声门型
  • 3篇受体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细胞核
  • 3篇细胞核抗原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7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9篇候景辉
  • 6篇吴秋良
  • 5篇林汉良
  • 4篇曾宗渊
  • 4篇伍国号
  • 4篇何洁华
  • 3篇张诠
  • 3篇秦自科
  • 3篇魏茂文
  • 3篇郭朱明
  • 3篇万德森
  • 3篇杨安奎
  • 3篇梁小曼
  • 3篇陈文宽
  • 3篇陈福进
  • 2篇邵建永
  • 1篇刘巍巍
  • 1篇陈昆田
  • 1篇郑伟华
  • 1篇陈明

传媒

  • 8篇癌症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2000全国...
  • 1篇第四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宫颈癌肿瘤细胞再增殖与近距离放疗剂量间关系的动态监测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通过对同一宫颈癌患者放疗前、放疗 2周 10 Gy、4周 2 0 Gy连续宫颈肿物活检 ,Ki6 7、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突变型 p5 3(mtp5 3)等增殖指标检测 ,探讨在后装分次放疗过程中加速再增殖出现时间。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仪行 Ki6 7抗原检测及细胞周期分析 S期比例 (SPF)、增殖指数 (PI)、DNA异倍体 (DEN)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 PCNA、mtp5 3蛋白表达情况 ,观察各增殖指标随剂量增加时变化规律。结果 :Ki6 7、PCNA、mtp5 3抗原表达及 DEN随放疗剂量的增加、疗程的延长而明显增加 ,其中 Ki6 7、PCNA、mtp5 310Gy时与放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与 2 0 Gy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在宫颈癌后装分次放疗后 2周 10 Gy时已经出现 ,而 10 Gy与 2 0 Gy时各指标差异不明显 ,提示肿瘤细胞增殖速度稳定 。
叶伟军陈昆田何智纯曹新平候景辉何丽容
关键词:近距离放疗肿瘤细胞增殖KI67突变型P53
增殖细胞核抗原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关系的探讨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PCNA(单抗PC10)检测,并与随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PCNA在本组病例的表达率为69.8%22.PCNA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比较,两组在所占晚期病人比较(分别为65%与23.1%)、淋巴结转移率(86.7%与57.8%)、复发转移率(80%与50%)、2年死亡率(50%与19.2%)、5年生存率(31.7%与65.4%)几个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01~0.005)。强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更为显著(分别为23.3%与65.4%,P<0.0001);3.PCNA表达结合淋巴结转移、TNM分期3个因素协同分析,对乳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有更大的意义。PCNA(-)、淋巴结(-)、TNM ⅠⅡ病例的5年生存率可达90.9%;相反,PCNA(+),淋巴结(+)、TNM ⅢⅣ病例的5年生存率只有13.9%(P<0.0001)。结论:乳腺癌PCNA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PCNA是估计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有用的指标。
梁小曼程嘉骧林汉良候景辉
关键词: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增殖细胞核抗原预后
S100标记树突状细胞在声门型喉鳞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它可以合成和分泌S100蛋白。本文旨在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S100标记树突状细胞的检测,了解声门型喉癌癌周组织中的免疫状况,探讨...
陈文宽陈福进曾宗渊伍国号郭朱明魏茂文杨安奎张诠何洁华候景辉
关键词:喉肿瘤预后
文献传递
nm23蛋白和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 探讨nm2 3蛋白及雌激素受体 (ER)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LSAB) ,对 2 0 9例大肠癌标本分别进行nm2 3蛋白和ER的检测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大肠癌组织nm2 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ER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r=0 5 319,P <0 0 1)。nm2 3蛋白及ER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组织类型、Dukes分期等无关 (r<0 4,P >0 0 5 ) ;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 ,大肠癌组织nm2 3蛋白及ER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 (P <0 0 1) ,即nm2 3蛋白和 (或 )ER表达水平越高 ,患者预后越好。 结论 大肠癌nm2 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雌激素代谢紊乱有关 ,nm2 3蛋白和ER的检测有助于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秦自科万德森连俊彦林汉良候景辉
关键词:大肠肿瘤NM23蛋白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
鼻咽癌MR动态增强参数与MVD、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鼻咽癌MRI动态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组织病理学指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相...
刘立志李立吕衍春谢传淼候景辉吴沛宏
关键词:鼻咽肿瘤磁共振成像术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文献传递
成熟与非成熟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声门型喉鳞癌术后复发
2005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与声门型喉癌规范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111例有完整病理资料及临床随诊资料的声门型喉鳞癌病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CD83标记成熟的 DC、CD1a 标记非成熟 DC 的表达情况;半定量分析癌组织中两种 DC 的表达水平与声门型喉鳞癌患者规范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111例声门型喉鳞癌组织中 CD83+组(DC 增多组)30.6%(34/111),CD83-组(DC 减少组)69.4%(77/111)。CD1a+组(DC 增多组)47.5%(53/111),CD1a-组(DC 减少组)52.5%(58/111)。CD83+组与 CD83-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3.5%、25.9%。CD1a+组与 CD1a-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5.0%、34.5%。【结论】声门型喉鳞癌中,CD1a 标记树突状细胞阳性率高,浸润明显者,局部复发率较低。CD83标记 DC在本组资料中与局部复发无关。
陈文宽陈福进曾宗渊伍国号郭朱明魏茂文杨安奎张诠何洁华候景辉
关键词:喉肿瘤免疫组化预后
Nm23-H1、MUC-1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是异质性相当大的一类疾病,通常具有较强的临床侵袭性,常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复发快,预后不良,远期生存率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
黄慧强潘战和候景辉张玉吴秋良
文献传递
男性乳腺良、恶性病变类固醇激素受体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13
1996年
用免疫组化单克隆抗体技术对21例男性乳腺癌,28例男性乳腺发育作ER和PR检测。结果显示:男乳腺癌ER阳性率80.95%,PR阳性率61.90%。ER和PR阳性率随癌组织分化增高而增高。男性乳腺发育ER阳性率60.71%,低于乳腺癌ER检出率,PR阳性率89.29%,明显高于男性乳癌的检出率。本文结果提示ER和PR的表达与男性乳癌和男性乳腺发育之间有一定关系:体内雌激素相对活性升高,使ER和PR合成增多,提高了上皮对雌激素的敏感性,致乳腺上皮及间质呈病理性增生。
邵建永林汉良候景辉陈倪勇赵国华赵国华
关键词:乳腺发育ERPR病理
nm23基因产物/NDPK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1997年
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研究100例食管癌手术标本中nm23基因产物/NDPK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食管癌原发灶中NDPK的阳性表达率随着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进展逐渐下降,当肿瘤浸润全层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浸润粘膜及粘膜下层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与有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赵茜程嘉骧候景辉
关键词:食管肿瘤NM23NDPK淋巴结转移
大肠癌p21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探讨p21蛋白及nm2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分别对206例大肠癌标本进行p21蛋白和nm23蛋白表达的检测、分析。结果:大肠癌p21蛋白的表达与nm2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1536)。p21蛋白及nm23蛋白的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组织类型、Dukes’分期等无关(P>0.05);与病人预后明显相关(P<0.01),即p21表达越高病人预后越差,而nm23蛋白的表达越高则病人预后越好。结论:大肠癌p21蛋白的异常表达与nm23蛋白的表达紊乱无明显相关性,p21蛋白和nm23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临床诊断及预后的评估。
秦自科万德森连俊彦林汉良候景辉
关键词:大肠肿瘤P21蛋白NM2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