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焕珍

作品数:28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佛教
  • 3篇禅师
  • 3篇禅宗
  • 3篇境界
  • 3篇佛学
  • 2篇信仰
  • 2篇生命
  • 2篇史学
  • 2篇坛经
  • 2篇文化
  • 2篇金刚经
  • 2篇慧远
  • 2篇《坛经》
  • 2篇《金刚经》
  • 1篇大我
  • 1篇顿悟
  • 1篇新儒学
  • 1篇信念
  • 1篇性空
  • 1篇学术

机构

  • 25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市经济管...

作者

  • 25篇冯焕珍
  • 1篇冯达文
  • 1篇宋婕

传媒

  • 7篇中山大学学报...
  • 6篇城市国学讲坛
  • 3篇现代哲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佛学研究
  • 1篇开放时代
  • 1篇学术研究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宗教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体达达用为苍生——简论冯达文先生的佛教研究
2021年
冯达文先生不仅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源头与归宿有真切契会,而且对植根其中的智慧体知方式有圆熟把握,因此其研究既能深入古圣先贤的精神堂奥,又能将其中蕴藏的宝贵价值传递给当代社会。在佛教研究方面,冯先生的成果主要有五个方面值得称道:一、自觉地彰显了智慧体知方式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二、清晰地梳理了中国佛教从中观学到如来藏学、从心性本寂到心性本觉的思想史历程;三、突出地表彰了禅宗顿教的价值与地位;四、合理地揭示了儒道佛三教思想的异同;五、适时地显发了佛教的旨趣与意义。冯先生的佛教研究,始于对佛教的同情了解,归于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兼具深度、广度与温度,值得后学借鉴。
冯焕珍
关键词:佛教境界
论耶律楚材琴禅一味的琴学观被引量:3
2011年
耶律楚材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政治家、诗人、古琴家、禅宗大德,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证入了万法平等的境界,并由此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在琴学上,他琴艺精湛、风格鲜明、琴道高妙,主张以琴参禅、以禅统琴、琴禅一味的琴学观,是我国琴学史上少有的修养全面的文人琴家。他以琴会友,或与他们切磋琴道,或向他们传授琴艺,或同他们诗酒往还,影响了当时许多操缦雅士,大大推动了元代琴学特别是文人琴学的发展。
冯焕珍
关键词:耶律楚材
禅学浅说
2017年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两千多年前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这种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三足鼎立,成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佛教是干什么的呢?它的最低目的是要我们看破生死。在佛教看来,尽管人有许许多多的担忧、恐惧,但最大的担忧与恐惧莫过于生死。佛教认为,我们的其他畏惧都源于对生死的畏惧,一个人只要能勘破生死,那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基本就没有烦恼了。
冯焕珍
从《楞伽经》印心到《金刚经》印心
2014年
佛教徒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而判断佛教徒是否成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佛陀的心印,二是佛陀的法印。佛因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且觉行圆满,故其心可为判准;佛法乃佛心的显现,与佛心不别,故亦可作为判准。释迦佛应世时,由于佛教徒对佛陀的绝对信仰,只要得佛心或佛法印可,则弟子的境界无可争议。释迦佛圆寂后,这个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从心印方面说,自然不能说凡亲近过佛陀的佛弟子都得到了佛陀心印;从法印方面说,释迦佛圆寂后传出的非阿含经典能不能作为法印一度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以之印可修行者的境界了。由是,非阿含经典提出"依法不依人"的判断标准,将心印置于法印统摄下。龙树等大师进一步揭示阿含经典与非阿含经典的一致性,彻底解决了依从非阿含经典修学者的法印问题。禅宗强调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似乎独重心印,其实并未忽视法印的作用,仍然是心印与法印并重。禅宗以经典印心,原因有五:其一,每有邪师混进佛法中来坏乱佛法,以经典印心可以遏制邪师乱法;其二,既然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佛经自然也可以印心;其三,禅师在堪能传佛心印前有一段修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依法印心;其四,禅师传佛心印,如不依佛经印心,难以取信学人、息世讥嫌;其五,初心学者未见道前,欲求进修,乃至欲择明师,都必须依佛经印心。当然,因缘不同,禅宗借以印心的经典会有变化,从中土初祖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心到五祖、特别是六祖以后以《金刚经》印心就是例证。今天的佛教界与隋唐时期的佛教界不同,多数人不是精通教理,而是不通教理,因此大多不宜继续依《金刚经》印心,而宜依广明教理的《楞伽经》印心,否则修行者难免得少为足。
冯焕珍
关键词:禅宗楞伽经金刚经
白玉蟾生卒年新说被引量:4
2011年
白玉蟾的生卒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学界目前对此有两种看法:一认为他生于绍兴甲寅,卒于绍定己丑或以后,享年96岁或以上;一认为他生于绍熙甲寅,卒于绍定己丑,享年36岁。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受困于白玉蟾与彭耜师徒的神道设教而不知。根据白玉蟾本人的诗文与交游,可推定他生于绍兴壬戌(1142),卒于绍定己丑(1229)或以后,享年88岁或以上。
冯焕珍
关键词:白玉蟾生平
当代中国教经学研究中的两种佛学观
2002年
当代中国佛教经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佛学观,以欧阳竟无和吕澂为代表的一派所持还原主义佛学观,以印顺法师为代表的一派所持则为包容主义佛学观。这两种佛学观虽在很多方面体现出差异,但从佛学立场讲,两种佛学观都未能完全反映佛学的平等精神;从当代适应性讲,两者亦都难以更好地与现代人的多元价值观念相协调。因此,将太虚大师提倡的平等主义佛学观确立为佛学研究的基本观念,也许是当代佛教经学研究者的恰当选择。
冯焕珍
佛门归依理趣浅说
2016年
归依是佛教徒信仰和修学佛教的开始,在佛教修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归依有具足与不具足之分,归依一宝或二宝为不具足归依,同时归依三宝方为具足归依。三宝有层次的不同,浅层的三宝是别体三宝,究竟的三宝是一体三宝,归依一般从归依别体三宝深入到一体三宝。为了保证归依不至于偏离佛陀本怀,应以"法四依"统摄"人四依",以"依法不依人"避免归依者堕入偶像崇拜、归依声闻或邪师,以"依智不依识"引导归依者趣向智慧,以"依义不依语"促使归依者归向诸法实性,以"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保证归依者最终成佛。佛教徒依归依法门修学,进入菩萨地后,顿见三宝为自性本具,则能自然圆满三归依。
冯焕珍
关键词:归依
天然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禅教并重的宗趣观被引量:2
2003年
天然函是禅师是明末清初岭南曹洞宗的高僧,在他的弘化下,曹洞宗风大振,僧俗奔凑如云。本文从函昰禅师的悟道因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说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具有深彻的悟境和圆满的见地,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示及门”所能范围。
冯焕珍
关键词:明末清初曹洞宗
佛教本怀的佛陀圣教研究
2015年
一、引言 我们应该如何研究佛陀圣教?这个问题,对于没有佛教信仰的学者来说似乎很荒谬:“现代学术世界,学科众多,方法丰富,无论文献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皆有各自的研究方法,借助其中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可以研究佛教,都可以得到相关成果,难道佛教还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不成?”其实,这个问题必须追问,因为问题的要害不在上述种种具体的方法,而在支撑这些方法的本怀与立场,本怀与立场不同,结果就会大异其趣。
冯焕珍
关键词:佛教信仰佛陀现代学术文献学历史学
于有限中体认无限之境──试论慧能禅的境界追求
2000年
本文论述了《坛经》中所反映的慧能禅的境界,认为慧能将以往禅宗中处于对待状态的心与境收归一心,在追求有限与无限合一的心灵之途上树立了里程碑。
冯焕珍
关键词:境界《坛经》禅宗佛教
全文增补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