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元平

作品数:24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韩山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艺术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音乐
  • 7篇教育
  • 6篇乐教
  • 5篇音乐教育
  • 5篇审美
  • 4篇音乐鉴赏
  • 4篇课程
  • 4篇鉴赏
  • 4篇高等教育
  • 3篇教师
  • 3篇教师素质
  • 2篇地方本科
  • 2篇地方本科院校
  • 2篇音乐教育现状
  • 2篇音乐专业
  • 2篇音声
  • 2篇院校
  • 2篇至乐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学

机构

  • 24篇韩山师范学院

作者

  • 24篇刘元平
  • 1篇冒佳妮
  • 1篇杨三川

传媒

  • 3篇韩山师范学院...
  • 2篇美育学刊
  • 2篇音乐传播
  • 1篇交响(西安音...
  • 1篇甘肃教育
  • 1篇大舞台
  • 1篇中国音乐
  • 1篇理论界
  • 1篇教育与现代化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艺术百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艺术教育
  • 1篇新疆艺术学院...
  • 1篇陇东学院学报...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艺术研究(哈...
  • 1篇当代音乐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艺术作品的生成——从郑板桥“画竹三段论”谈起被引量:6
2007年
郑板桥"画竹三段论"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艺术呈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及其规律,提出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艺术创作之精核在于"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步步变相"的过程中,"定则"(法)与"化机"(趣)相融,才是艺术创造之最高境界。一切艺术美的创造莫不如此。
刘元平
关键词: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化机
直面传统与现代 搭接历史与未来——析谭盾《交响曲1997:天、地、人》
2007年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谭盾创作了大型庆典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作品在风格和技法上,以编钟为核心,力求穿越时空、跨越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的融合;在立意和内蕴上,力求从中国文化之境"天"、"地"、"人"和"阴阳五行"等宇宙万物及其运行中追寻思问,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刘元平
关键词:编钟阴阳五行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构——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成败的关键,是设立准确的办学目标定位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音乐是人文学科,指向于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还具有产业价值,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文章指出,转型背景下的音乐专业办学应该是立足地方区域,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理论、技能、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支撑体系,开拓产教融合、互利共赢的多边协同机制,为地方区域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输送合格、适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刘元平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
爱在艺术中的份量——舞剧《大梦敦煌》的意蕴诠释被引量:1
2005年
敦煌莫高窟是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其艺术价值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西方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为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及敦煌学创立百年,兰州歌舞剧院以敦煌莫高窟为背景,创演了大型四幕舞剧《大梦敦煌》。剧中以青年画师莫高和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情感历程为线索,建构和演绎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婉爱情故事。如何体悟和理解该剧的深层意蕴,本文从敦煌、军团、"莫高"、音乐、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
刘元平
关键词:《大梦敦煌》舞剧意蕴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几个典型命题
2016年
嵇康是三国魏末极具才性和独立的诗人、思想家和音乐家。其性刚肠嫉恶,桀骜不驯。在他所在全面遵从名教礼法的时代,他却推尚道家自然,倡导玄学新风,以之反儒反政,对抗朝廷。他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形式自律论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音乐美学立场,探讨了音乐的本质、声与情的关系、哀乐从而何来以及音乐的分类等几个典型命题。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和",声与情"明为二物","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然"情"从何来?"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音乐分为两类:以"平和"为体的上古之"至乐"和以"淫邪"为体的当世之"音声"。
刘元平
关键词:音乐哀乐至乐音声
音乐·课程·育人——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的反思与重构被引量:5
2007年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培养。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目的,不只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形态层面上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判断力,而更重要的是基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即通过全面挖掘音乐的本体功能,促进学生人格品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围绕这一目的,课程教学应建构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音乐的审美特质、注重接受的特殊规律、强调作品的文化诠释、引导主体的认知重构。
刘元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鉴赏课程目标
音乐美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被引量:2
2016年
音乐作为美育对于创新人才的人格、思维、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科学创造是"量智"与"性智"、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聚合联动的结果。以想象为特性的感性活动是音乐思维的特殊本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启了悠游自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幻象世界,使科学创造成为可能。教师的角色是音乐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心运构建与联感想象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建构属于自我独立的音乐感知体系,使教学成为学生审美体验、美德互动、思维超越的活动过程。
刘元平
关键词:音乐美育感性思维
音乐的“感知向度”与人的素质培养——从“音乐鉴赏”谈起
2017年
无论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乐教"传统,还是当今之美育,其根本意义都在于塑造合格的社会人,乃至对国民素质的提升。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其独特性表现为音声感知的纯粹性、混沌性、模糊性和随意性。音乐听赏作为人的审美感性活动,在其过程中会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塑造人自身。一首(部)音乐作品呈现与感知的三维向度——音声逻辑、生命情感、文化表征,分别通过感性主体的"直觉"、"幻象"、"体认",作用于人的感性素质、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刘元平
关键词:音乐审美道德素质人文素质
凝聚与回响:欧洲启蒙精神视域中的莫扎特音乐
2008年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黑暗与光明、愚昧与理性、落后与文明撞击与变革并存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赋予和决定了莫扎特生命历程中一种长远的意向性结构,并直接作用于他的社会立场、价值判断、创作动机和审美趋向,造就了莫扎特积极又消极、追求又无奈、入世又出世的双重心理状态。在音乐中,以其纯实的心态自发地同时也是自觉地诉说着自己与社会的"遇合",寻求着自己的归宿,实现自己的生命意向。"含着眼泪的微笑",体现了他至高无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情怀。
刘元平
关键词:莫扎特启蒙主义生命精神
挑战与应对:对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被引量:5
2005年
在我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的今天,中小学音乐教学由于受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音乐课“上课难”依然是困扰教师心理和影响正常教学的严重问题。该文通过重新辨析音乐在学生素质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就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刘元平冒佳妮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教师素质审美取向教育理念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