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宁

作品数:11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花叶
  • 8篇花叶病
  • 8篇花叶病毒
  • 8篇大豆
  • 8篇大豆花叶
  • 8篇大豆花叶病
  • 8篇大豆花叶病毒
  • 5篇抗性
  • 3篇等位
  • 3篇等位性
  • 3篇株系
  • 3篇抗性遗传
  • 3篇基因
  • 2篇动物
  • 2篇动物健康
  • 2篇衍生物
  • 2篇增殖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细胞
  • 2篇上皮细胞增殖

机构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作者

  • 11篇刘宁
  • 7篇王大刚
  • 7篇马莹
  • 7篇智海剑
  • 3篇刘若淼
  • 3篇郑桂杰
  • 3篇杨中路
  • 2篇陈珊宇
  • 2篇李海朝
  • 2篇边高瑞
  • 2篇杨华
  • 2篇毛胜勇
  • 2篇张凯
  • 2篇白丽
  • 2篇刘军花
  • 1篇杨清华
  • 1篇李凯
  • 1篇杨永庆
  • 1篇卢为国

传媒

  • 4篇大豆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间的交叉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11个来源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在不同大豆品种上研究了接种间隔以及混合接种等处理方法对交叉保护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保护处理组合之间保护效果的差异,并观察了交叉保护作用对大豆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挑战接种时间交叉保护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与保护接种间隔7d挑战接种保护效果显著好于间隔3、5、9、11d;接种处理方法不同,交叉保护效果也不同,先后接种两个株系可表现保护作用,两株系汁液等体积混合接种或同时各接种一片真叶则不表现保护作用;以同一品种上不同症状类型的SMV株系作为保护株系其保护效果存在程度差异,以花叶株系作为保护株系,表现较高的保护作用,以坏死株系作为保护株系,不表现保护作用。交叉保护作用能够显著减轻挑战株系对叶面积和根干重的影响。交叉保护作用在减轻SMV对株高、叶绿素含量和根瘤鲜重的影响上,不同株系、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刘宁马莹王大刚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株系
国内部分新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鉴定被引量:21
2008年
对2004-2006年度参加国家或部分省(市)区域试验的193个新选育的大豆品种进行了针对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SC-3和SC-7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作119、东大2号、中作017020、中作00-683、03鉴31等20个品种对2个株系都表现为抗侵染,约占参试品种总数10%;铁豆37、东大4号、铁96001-7、密选2号、东大7号等36个品种对SC-3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9%;晋遗46号、徐9302-186、晋遗39号、石豆412 4个大豆品种对SC-7株系表现为抗侵染,占参试品种总数的2%。除此之外,鲁9594-3、浙4074、中作J4015,汾豆72等品种虽然对2个株系表现为系统感染,但病情指数相对较低,表明这些品种对于大豆花叶病毒的扩展有一定抗性。这些不同类型的抗性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新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
杨华李凯杨清华王大刚刘宁马莹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品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
鹅孵化机研制及其对孵化性能的影响
家禽孵化作为养殖场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家禽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由于鹅种蛋体型较大且孵化时间长,入孵操作程序繁琐,孵化难度大;相比于鸡、鸭蛋孵化率,鹅种蛋整体孵化率并不高且不稳定。禽蛋自然孵化过程中会接收到光照,现有孵化设备...
刘宁
关键词:孵化性能
文献传递
大豆花叶病毒毒株间的交叉保护作用研究及HC-Pro基因的克隆分析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世界性病害,分布非常广泛,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外观品质。国内外学者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间的交叉保护作用进行了一定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以来源不同的SMV毒株...
刘宁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HC-PRO基因同源性
文献传递
新育成大豆品种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被引量:20
2009年
存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国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2种病害。
王大刚卢为国马莹刘宁陈珊宇郑桂杰杨中路刘若淼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胞囊线虫抗性评价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被引量:19
2009年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tt11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 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白丽李海朝马莹王大刚刘宁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基因定位
大豆对SMV株系SC-11的抗性遗传及抗病基因的等位性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利用对我国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1表现抗病的材料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齐黄22、诱变30、PI96983、Kwanggyo和感病材料南农1138-2、南农18-6配制的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了对SC-11的抗性遗传以及不同材料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科丰1号、邳县茶豆、大白麻、PI96983、Kwanggyo、齐黄22、诱变30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证明它们对SC-11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PI96983×Kwanggyo和齐黄22×诱变30杂交后的F2群体未发现抗感分离,表明PI96983与Kwanggyo以及齐黄22与诱变30对SC-11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杂交的F2呈15抗∶1感的比例分离,初步表明大白麻与科丰1号、邳县茶豆、诱变30,科丰1号与Kwanggyo,PI96983与邳县茶豆所携带的抗SC-11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2个抗性基因独立遗传。
李海朝智海剑白丽杨华马莹刘宁王大刚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
一种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和瘤胃上皮发育的吲哚衍生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和瘤胃上皮发育的吲哚衍生物,具体是指吲哚三甲醛在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和生长性能中的应用,吲哚三甲醛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幼龄反刍动物代乳料和精料开食料中应用,促进瘤胃上皮形态及功能的...
刘军花边高瑞张凯毛胜勇孙大明刘宁
一种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和瘤胃上皮发育的吲哚衍生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生长和瘤胃上皮发育的吲哚衍生物,具体是指吲哚三甲醛在促进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和生长性能中的应用,吲哚三甲醛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幼龄反刍动物代乳料和精料开食料中应用,促进瘤胃上皮形态及功能的...
刘军花边高瑞张凯毛胜勇孙大明刘宁
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4和SC8的抗性遗传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选用我国黄淮和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发生频繁的SMV株系SC4和SC8,利用大豆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研究抗病材料对SC4和SC8株系的遗传方式以及不同大豆材料对SMV抗性基因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4株系后,由冀LD42、徐豆1号、跃进4号、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9个抗感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经卡方测验,F2抗感分离比例3:1,F2:3家系分离比例为1(抗):2(分离):1(感),表明这些抗源均有1对基因控制对SC4株系的抗性,且抗病表现为显性;5个抗抗组合的F1均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和齐黄1号携带抗SC4的基因是不等位的,冀LD42与汾豆56,晋大74与中作229是不等位的。接种SC8株系后,用齐黄1号、中作229、NY58、科丰1号、PI96983、晋大74、汾豆56、大白麻和齐黄22为抗源配制的抗感组合杂交后代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且F1均表现抗病,说明这些品种对SC8株系的抗性也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晋大74×汾豆56接种SC8株系后的F2群体全部表现抗病,F2:3家系没有抗感分离,表明抗病品种晋大74与汾豆56携带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齐黄1号×科丰1号、大白麻×汾豆56的F2群体分离比例15(抗):1(感),表明抗病亲本齐黄1号与科丰1号、大白麻与汾豆56携带抗SC8的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
王大刚马莹刘宁郑桂杰杨中路杨永庆智海剑
关键词:大豆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遗传等位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