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倩

作品数:28 被引量:97H指数:8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7篇大豆
  • 11篇花叶
  • 11篇花叶病
  • 11篇花叶病毒
  • 10篇抗性
  • 10篇大豆花叶
  • 10篇大豆花叶病
  • 10篇大豆花叶病毒
  • 7篇基因
  • 7篇SMV
  • 5篇品系
  • 5篇抗病
  • 5篇分子标记
  • 4篇夏大豆
  • 4篇高产
  • 4篇大豆品种
  • 3篇新品系
  • 3篇性状
  • 3篇选育
  • 3篇选育及栽培技...

机构

  • 28篇安徽省农业科...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龙亢农...

作者

  • 28篇吴倩
  • 28篇黄志平
  • 27篇王大刚
  • 27篇胡国玉
  • 26篇李杰坤
  • 11篇张磊
  • 5篇王维虎
  • 4篇胡晨
  • 4篇张丽亚
  • 4篇杨勇
  • 4篇王维虎
  • 2篇周斌
  • 1篇智海剑
  • 1篇陈培
  • 1篇田震

传媒

  • 10篇大豆科学
  • 4篇中国油料作物...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大豆科技
  • 1篇第24届全国...
  • 1篇第十届全国大...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抗斜纹夜蛾资源鉴定被引量:5
2016年
近年来斜纹夜蛾已发展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虫害。对大豆抗斜纹夜蛾种质资源进行鉴定是开展抗虫育种的基础。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祖先种,遗传多样性远远超过栽培大豆,从野生种质中发掘斜纹夜蛾抗性资源可以拓宽抗虫育种遗传基础。采用室内喂养斜纹夜蛾幼虫的方法,以幼虫重和蛹重为指标,鉴定了35份野生大豆和20份栽培大豆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结果显示:不同种质饲喂下,幼虫重、蛹重和幼虫历期在种质间差异极显著,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幼虫重和蛹重极显著相关。采用标准品种分级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划分,从55份供试资源中筛选出6份高抗种质,均来自野生大豆;5份高感材料,1份来自野生大豆。本研究为大豆抗斜纹夜蛾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同时有助于大豆抗虫遗传研究与新基因发现。
吴倩黄志平蒋成功李智于伟李杰坤胡国玉张丽亚张磊
关键词: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斜纹夜蛾抗性鉴定
安徽省夏大豆产量及限制因素分析
2023年
为研究安徽省夏大豆产量限制因素,探索大豆增产途径,本文基于2016-2021年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研究夏播大豆产量表现,以及气候、病害等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大豆品比试验的年度平均产量为2180.6~2826.4 kg/hm^(2),高于近年安徽省大豆生产的平均单产水平(1500 kg/hm^(2));高产年份7月下旬(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低于低产年份相同时间段气温,且没有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以及日平均气温超过30℃的高温天气;高产年份7月中旬和7月下旬的平均降雨量大于低产年份同时间段降雨量;试验期间发生秋旱的概率9月上旬>8月下旬>8月中旬;因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有11.1%试验点次没有获得有效的试验结果,不同年份中,最低产试验点产量比年度平均试验产量减产13.6%~36.3%。多变的过渡性气候及病害频发是影响安徽省大豆产量的主要原因。7月下旬的高温天气及9月上旬的秋季干旱是安徽省大豆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发生在大豆花期的高温可能是本地区大豆“症青”发生的诱导因子之一。安徽省大豆增产需要从提高品种耐逆性、优化种植技术及完善水利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
胡国玉夏英萍杜祥备陈金华李杰坤王大刚吴倩王维虎杨勇黄志平
关键词:大豆产量
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生物学纯化与血清学鉴定(ELISA)得到5个大豆花叶病毒(SMV)分离物,利用RT-PCR法扩增其CP、HC-Pro、P1和P3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5个分离物P1基因全长均为927个核苷酸,编码产生309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5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0%~99.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100.0%。此外,5个分离物4个SMV基因CP、HC-Pro、P1和P3长度均为4137个核苷酸,编码1378个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5个分离物之间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6%~99.3%和95.1%~99.2%。根据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合5个分离物在10个大豆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发现SMV的4个基因CP、HC-Pro、P1和P3与SMV的致病力及病样的来源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这4个SMV基因能够将传统的SMV株系分离物与重组性分离物进行区分。
王大刚智海剑田震黄志平吴倩张磊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基因克隆
1983-2019年安徽省夏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3
2021年
通过对105份安徽省1983-2019年培育的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研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之间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普通夏大豆品种有100份,占95.24%,杂交夏大豆有5份,占4.76%。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有效分枝,全生育期和蛋白质脂肪总量变异幅度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极显著负相关(r=-0.318),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269)。蛋白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6),与蛋脂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9)。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均呈极显著上升,年平均升高量分别为0.06 g、16.59 kg·hm^(-2)和0.02%;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株高、有效分枝、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以年平均0.23 cm、0.03个、0.07%和0.05%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7-2019年安徽省审定的64份大豆品种对SMV优势株系SC3和SC7抗性均达到高抗和抗病的分别有3和11份,占比分别为4.69%和17.19%,属于抗病型(高抗+抗病)和中间型(中抗+中感)的品种数分别为28和35份,占比为43.75%和54.69%。显著性分析发现对SMV具有抗病型和中间型的品种其平均产量和蛋脂总量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在进行高产育种的同时,协同改良品种的抗病性与品质是安徽省大豆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王大刚陈圣男于国宜李杰坤韩千笑吴倩胡国玉黄志平
关键词:夏大豆抗性
安徽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的性状演变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为系统分析不同年代育成品种的性状演变规律,给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和生产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1983-2019年以来安徽省育成的9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7年间品种单株荚数增加4.23个,百粒重增加2.73 g,产量提高728.32 kg·hm^-2;株高降低8.38 cm,分枝数降低0.7个,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比例由1980s的87.5%减少到2010s的5.36%,蛋白及脂肪含量略有降低。1980s-1990s及1990s-2000s,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均有较大程度增加,产量提高较快。育成品种的单株荚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分枝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96份品种中筛选出稳产品种17份,其百粒重显著高于一般品种,株高略低于一般品种。研究结果说明在安徽省目前的生产条件及栽培方式下,培育分枝较少、株高适宜、百粒重相对较大的品种利于高产稳产,改进大豆栽培方式有利于大豆产量突破。
胡国玉李杰坤王大刚吴倩王维虎黄志平张磊
关键词:大豆品种农艺
高产杂交大豆‘皖杂豆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3年
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大刚黄志平胡国玉吴倩李杰坤
关键词:杂交大豆高产选育栽培技术
大豆症青综合危害因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近年来大豆症青在黄淮海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且呈愈发严重趋势,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大豆症青主要表现为大豆进入成熟期后,部分或全部豆荚未鼓粒或鼓粒不完全,豆荚、叶片和茎秆等一直保持绿色的症状。根据前人报道及调查分析发现,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的主要症状类型有无症状整株症青、矮缩症青和部分复合症青3种类型。本文根据不同症状类型分析了导致不同症状大豆症青的危害因子。综合分析认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除部分地区与气候异常或土壤营养失衡有关外,主要是由大豆病毒和虫害协同侵染所致。此外,针对主要危害因子提出大豆症青综合防控技术措施,主要从品种改良、种衣剂拌种、农药化肥优化、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实施。
王大刚于国宜陈圣男李杰坤吴倩胡国玉黄志平
关键词:大豆病毒虫害
安徽大豆育种30年
安徽是我国高蛋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育种在提高单产水平的同时,注重大豆品质的提高,三十年来安徽已先后育成50多个优质高产品种,其中高蛋白质品种23个,占育成品种总数的36.5%,为安徽发展高蛋白优质食用大豆奠定了基础。1、...
张磊黄志平李杰坤张丽亚胡国玉周斌陈培王大刚吴倩王维虎杨勇
关键词:大豆育种
文献传递
大豆M型CMS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王大刚张磊李杰坤胡国玉吴倩黄志平
关键词:大豆恢复基因克隆
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试验新品系对SMV和SCN的抗性评价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黄淮地区广范分布的优势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株系SC3、SC7和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分别对2009-2015年安徽省大豆区试和预试参试品种(系)523份(次)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对SC3表现抗病(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有262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50.1%;抗SC7的材料有274份,占52.4%;同时对SC3和SC7表现高抗的材料仅有HD21116。同时发现参加安徽省区试预试的大豆新品种(系)在不同年份间对SMV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对SCN的抗性结果显示,远育8号、阜09-242和SK8-3-3等8份表现中抗,占鉴定总数的1.8%,表现中感的有43份,占9.9%,有383份材料表现高感,占鉴定总数的比率高达88.3%,说明多数大豆品种(系)对SCN的综合抗性较差。对鉴定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只有1份新品系同时对SMV和SCN表现中抗,为SK8-3-3。
于国宜王大刚吴倩胡晨胡国玉李杰坤黄志平
关键词:大豆品种大豆花叶病毒大豆胞囊线虫抗性评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