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润辉
- 作品数:7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47例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临床特点及预后,初步评价04-HLH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1月1日起对我中心收治的HLH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疾病诊断采用国际组织细胞病协会2004年制定的诊断标...
- 杨双吴敏媛谢静吴润辉马晓丽周萱Henter Jan-Inge
- 文献传递
-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69例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出现脓毒症(败血症)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血培养阳性的病原学、临床表现、相关因素、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824例白血病患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总发生率为13.6%(69/824)。确诊脓毒症8.37(69/824)。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中脓毒症的好发阶段是诱导缓解及再诱导缓解阶段;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常见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与呼吸道。脓毒症的发生与粒细胞绝对值负相关,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及化疗强度呈正相关。早期对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治疗可降低脓毒症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 于皎乐张永红吴敏媛石慧文谢静王彬吴润辉
- 关键词:白血病儿童败血症
-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分析与临床意义
-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染色体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短期培养法对67例ALL患儿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
- 李蓓李志刚吴润辉吴敏媛
- 文献传递
- 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与临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染色体变化及预后。方法 通过短期培养法对43例ANLL患儿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43例ANLL患儿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 74% ( 3 2 / 43 ) ,结构异常与白血病类型有特殊的对应关系 ;其中结构异常 5 0 % ,数目异常 3 1% ,数目并结构异常 19% ,核型异常率与性别无关 (P >0 .0 5 ) ;核型正常组及超二倍体组患儿缓解率高于核型异常组 (P<0 .0 1) ,核型正常、超二倍体t( 15 ;17)易位者疗效较好 ,亚二倍体及t( 8;2 1)易位者疗效较差。
- 李蓓李志刚耿兰增吴润辉吴敏媛
-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细胞遗传学临床预后分析
- 本体感觉训练对儿童血友病患者下肢靶关节出血频率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0年
-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训练对中重型儿童血友病患者下肢靶关节出血频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40例中重型血友病患儿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单纯预防性低剂量凝血因子替代组和预防性低剂量凝血因子替代+本体感觉训练组,每组疗程8周。观察比较治疗期间、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时两组出血频率,并对随访3个月时两组出血频率分别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期间和治疗后1个月本体感觉训练组出血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随访3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在预防血友病儿童再次出血和减少出血次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治疗停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减弱消失。因此,儿童血友病患者应该坚持进行长期的、规律性的治疗性训练,从而保持本体感觉功能,预防和减少下肢靶关节的出血。
- 陈丽霞吴润辉张光宇曹晓为李冬梅李清赵永强
- 关键词:血友病本体感觉
-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前瞻性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1月-2007年5月本院收治HLH患儿64例。男43例,女21例;中位年龄4岁3个月。除诊断所需检测项目外,化疗前常规行头部CT或MRI检测,行脑脊液生化及常规分类、爱泼斯坦病毒(EBV)、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抗体水平检测;并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评估疗效,对所有HLH采用统一的免疫化疗方案。结果1.化疗2周后,1例死亡,4例于化疗后8周放弃治疗未评估疗效,余59例均临床有效,其中21例随后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32例进入停药观察期,其中3例停药后1个月内复发。2.患儿64例中EBV相关HLH(EBV-HLH)患儿47例(73.4%),29例疗效差者中24例(82.7%)为EBV-HLH。3.有60例(93.8%)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且影像学改变先于临床症状的出现。结论1.该组研究中多数患儿更倾向于继发HLH诊断。2.EBV-HLH是我国儿童HLH的主要类型,也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之一。3.HLH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发病率高,预后差,但通过早期积极的治疗是可逆的。4.对HLH患儿确诊后应常规行头颅MRI检查。
- 杨双张莉马宏浩贾晨光吴润辉申昆玲
- 关键词: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枢神经系统
- 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287例轻症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和247例重症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SMPP)患儿的临床资料,MPP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SMPP组根据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分为两个亚组,比较轻症MPP组、SMPP低分子肝素组与SMPP非低分子肝素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表现,比较SMPP低分子肝素组与非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的病情转归。结果 SMPP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前的D-二聚体[4.41(0.85,29.34)mg/L]显著高于非低分子肝素组[1.89(0.11,11.08)mg/L,P=0.000]及轻症MPP组[0.50(0.04,2.99)mg/L,P=0.000]。SMPP低分子肝素组肺不张发生率(38.3%vs. 26.0%, P<0.05)和发热天数[(14.13±9.20)d vs.(11.94±9.37)d,P<0.05]显著高于非低分子肝素组;但治疗后住院天数显著低于非低分子肝素组[(20.54±11.47)d vs.(21.93±16.10)d],影像学病变明显吸收率(83.3%)高于非低分子肝素组(6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PP患儿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有助于加速肺部病变吸收,缩短住院时长,改善预后。
- 张春峰贺艺璇吴润辉刘军郭琰殷菊刘秀云
- 关键词:重症支原体肺炎低分子肝素儿童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