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群涛

作品数:26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艺术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鲍勃·迪伦
  • 4篇曼斯菲尔德
  • 3篇女性
  • 3篇朋克
  • 3篇文化
  • 3篇凯瑟
  • 3篇凯瑟琳·曼斯...
  • 2篇蒂尔
  • 2篇叙事
  • 2篇艺术
  • 2篇赛博空间
  • 2篇身份
  • 2篇女性主义
  • 2篇嬗变
  • 2篇教育
  • 2篇歌曲
  • 2篇本土
  • 2篇本土化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大学英语

机构

  • 17篇湘潭大学
  • 7篇武汉大学
  • 3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荆楚理工学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22篇吴群涛
  • 1篇卢絮
  • 1篇金益云
  • 1篇王冬梅
  • 1篇罗婷
  • 1篇张荣翼

传媒

  • 1篇英语知识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云梦学刊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现代大学教育
  • 1篇理论与当代
  • 1篇鸡西大学学报...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苏州教育学院...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职大学报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重庆第二师范...
  • 1篇当代音乐
  • 1篇中国美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的病人,我的老师
2004年
一个被剥夺了睡觉权的夜班医生懂得了病床边送温暖的意义。
吴群涛Lucie Opatrny
关键词:大学英语双语阅读英汉对照散文
主流话语对“他者”的塑造--论鲍勃·迪伦的歌曲《埃米特·蒂尔之死》
2023年
鲍勃·迪伦的歌曲《埃米特·蒂尔之死》是其抗议与民权主题的开山之作,这首歌曲再度流行而后又遭受批判。通过对歌词进行文本细读与分析从而发现,歌曲在民权外壳下隐藏着“他者化”内核,包括显性“他者”(南方白人)和隐性“他者”(南方黑人与南方),分别体现为美国主流社会对南方白人的“他者化”、北方人对南方黑人的受害者化以及边缘化、北方对南方地域的“他者化”三个方面。由此可见,美国社会急需更包容、更平等和更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以弥补地域间和种族间的差异与裂隙。
杨月妮吴群涛
关键词:鲍勃·迪伦他者
理想与现实之间:论鲍勃·迪伦《埃米特·蒂尔之死》的创作
2024年
《埃米特·蒂尔之死》的问世标志着鲍勃·迪伦开始参与民权运动和抗议活动,然而迪伦在不同阶段对此作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解读歌曲原型和歌词背后的左翼思想,发现迪伦对此作评价的转变受到了民权运动、民谣复兴运动、卡普兰古典音乐等的影响,体现了他的民间立场和反种族主义思想。他在历史书写过程中艺术化地凸显美国南部腹地的种族偏见,折射出迪伦对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追求,并与他后期的历史纪实创作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此作成为鲍勃·迪伦创作思想转变与成熟的分水岭。
杨月妮吴群涛
关键词:鲍勃·迪伦历史纪实
复调与对话:论《坎坷喧嚣的道路》中的死亡书写
2022年
鲍勃·迪伦在其新歌专辑《坎坷喧嚣的道路》中以死亡为主题,审视了逼近自身的自然死亡,反思了20世纪60年代层出不穷的民权领袖遇刺事件。分析专辑中的歌词后发现,其死亡书写具有叙事手法、结构和内容上的多重对话性,体现出明显的复调特征。迪伦采用复调与对话技巧从多个角度书写死亡,探讨个人超越肉体死亡的方法,呈现美国社会系统暴力造成的政治谋杀与自由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听者无意识地加入对话,推动其有意识地进行思考。通过发挥个人的主体能动性,鲍勃·迪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美国社会主流话语的裹挟,为大众走出失语状态注入了动力。
吴群涛成轶瑾
关键词:鲍勃·迪伦复调叙事
“永葆童心”——鲍勃·迪伦歌曲绘本儿童伦理教育价值探析
2024年
媒介融合背景下,适当选用歌曲和绘本有益于儿童初步塑造道德品质、探索伦理身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歌曲Forever Young表达了关于儿童养成友善、平等和诚挚道德品质的期望。该歌曲配套绘本将音乐、绘画、歌词有机融合,不仅能使儿童在接受绘画艺术熏陶时同步感受歌曲传递的伦理价值观念,还能凸显儿童伦理身份重要性。绘本主要展现儿童伦理身份的构建过程,引导儿童思考何为社会伦理身份,并帮助儿童调整伦理身份定位。“因时、因地制宜”运用该歌曲绘本,有助于儿童对各类伦理品质的理解由语音层面提升至语义层面,再逐渐内化到观念层面,从而引导他们永葆纯洁善良的“童心”,为其成年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吴群涛熊哲
关键词:鲍勃·迪伦
中西文化诗学历史意识比较论
2015年
中国文化诗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和进步性发展原则;文学真实要求作者反映世界和生活的真谛与本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逻辑和规律。西方文化诗学研究从考察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到关注历史认识和对历史的理解和阐释,按照语言学模式重新审视历史,弱化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特点,强调历史的共时性、互文性和建构性;真理的产生不再为人们所发现,而是在不断建构和创造中。
卢絮吴群涛
关键词:叙事历史观文化诗学
论外来文化本土化过程中的汉译名问题——以punk一词的汉译为例
2018年
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和本土化的过程中,汉译名至关重要。对文化负载词的一词多译,反映出各界在认识上的分歧,必定会影响到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来自英美的"punk"文化即是一个典型例证。四十年来,国内先后出现了六十余种punk的汉译名,在多方力量综合作用下,"朋克"译名脱颖而出,这既是多种新媒介传播手段对抗传统媒介力量所取得的胜利,也是青年们在外来文化本土化过程中拥有较大话语权的体现,值得学界予以重视。
吴群涛
关键词:外来文化汉译朋克本土化
戴着镣铐跳舞:鲍勃·迪伦《狼蛛》的写作艺术
2021年
20世纪60年代,鲍勃·迪伦在自己的人生际遇从巅峰陡然跌入低谷后,耗时多年完成《狼蛛》一书,它已成为人们认识迪伦多维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狼蛛"在西方不仅是一种昆虫类生物,而且还具有多种形象和文化意味,其与音乐、舞蹈艺术创作的关联尤为深入人心。从梳理西方文化史上"狼蛛"的形象和文化意味入手,分析其与迪伦的异同之处,再结合文本探究迪伦对"狼蛛"之文化意义的借用与创新,和以"狼蛛"之名对自我的表达与建构,可想象出迪伦在受制于自身与外界诸多不可控因素的情形下完成《狼蛛》的创作,犹如一位舞者被迫戴着镣铐跳舞,于局限中奋力寻求自主舞动空间,展示出独特的艺术功底与魅力。由此,与《狼蛛》相关的诸多谜团可以得到一定的合理解释。
吴群涛卢润凡
关键词:鲍勃·迪伦文化意味写作艺术
迷与思:赛博空间的身份认同被引量:2
2014年
在古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父母在他出生时就得神谕——该子会弑父娶母,万分惊恐的父母只得将他抛弃。成年后的俄狄浦斯智勇双全,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成了万众爱戴的国王,但却无可避免地走向了人伦深渊。俄狄浦斯的一生,充满了困惑与迷茫: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要到何处去?他逃不过命运的“魔咒”,虽然不断抗争,但其身份问题仍然不断激化,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悲剧。
吴群涛
关键词:身份认同赛博空间俄狄浦斯斯芬克斯身份问题弑父
《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笔下的“血谊兄弟”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本文通过解读《恋爱中的女人》中两个男主人公伯金和杰拉德之间的关系,探微男性之间微妙的友谊和爱,小说中男性之间深厚的情谊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同性恋,而是区别于同性恋的同性依恋,是游走在兄弟情谊和同性爱边缘的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矛盾的同性恋观发展到关键时期的代表作品,体现了作家对同性恋的关注和理解。
吴群涛罗婷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同性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